景贤里

景贤里

中文名 景贤里
地理位置 香港司徒拔道45号
所处年代 民国时期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岑日初先生及岑李宝麟女士兴建大宅,名为“禧庐”,由厘份则师楼负责设计。

1978年,大宅被售予邱子文先生及其子邱木城先生,邱氏家族将楼房定名为“Ultamia” ,并将中文名称“景贤里”刻在该址正门入口的排楼上。

2007年8月,景贤里大宅被转售予第三任业主。[1][3][4]景贤里景贤里

建筑格局

景贤里大宅建筑群位于扯旗山半山区面海背山的一块由石砌筑护坡而成的平地上,因地理位置所限,建筑师把主楼朝向安排在北偏东7.2度以避开正北,而把建筑群的入口朝向安排在东偏南32.4度,以示“紫气东来”。主楼的前名堂宽广,是用石头砌筑高达11米多的挡土墙围合成凸出山势的半圆形前院,纵深达23米,形成“独占鰲头”之势。前院中间挖一口岭南传统村落常见的“半月池”(现被埋填),以聚财气。主楼的左边(西面)有一廊屋,左后边紧接一副楼,副楼的左边设一车库,主楼的后面偏右有一凉亭,再往右跨过车道有一下沉式游泳池。

景贤里整个环境布局分前、后两区,用围墙相隔。前区由主楼、副楼、车库、廊屋和前院组成,形成“内宅”,后区包括凉亭、花园和游泳池,形成宽大的“外院”。前区的左后部分还有一处家禽区,这里有大宅第一主人的爱犬住所旧屋及其他家禽笼屋,旧屋外墙塑有小块纪念碑,笼屋立柱上面有设计者和制造商的历史印记。[5]

建筑特色

大宅内景大宅内景(8)景贤里主楼及两翼的屋顶为传统的歇山式琉璃瓦屋顶,饰有中国建筑特有的屋面装饰物,包括阁楼屋脊中央的一颗宝珠装饰,以及“博古”风格的脊兽;沿屋顶边缘的屋檐则有斗拱、额枋、雀替等以混凝土制造的中国建筑装饰。

主楼及副楼外墙以上乘的清水红砖筑砌。室内的地面铺有云石地砖、木地板,以及由嵌花马赛克砌成的图案。楼房各面的窗户皆为中国图案的铁制格条和花岗石窗套。主楼各层正厅的大空间采用井格式樑系,地下的西侧圆厅则为同心圆放射状樑系,仿似宫殿式的藻井天花。

除传统中式建筑装饰外,建筑物亦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例如隐藏式的综合地面排水系统设计,避免雨水冲击建筑物表面和挡土墙。此外,建筑物采用钢筋混凝土代替传统的木结构屋顶构件。

这幢历史大宅既具有丰富而细致的中式建筑特色,又在结构、用料和设计上糅合了西方建筑风格,可视为具中国文艺复兴风格的优秀建筑物,反映了香港战前中西建筑艺术的巧妙设计和非凡做工。[1]景贤里屋顶景贤里屋顶

主要建筑

  • 综述

景贤里主要建筑景贤里主要建筑(6)景贤里建筑群包括主楼和副楼,以及车库、廊屋、凉亭、游泳池等附属建筑。

  • 主楼和副楼

主楼楼高三层,设有游廊俯瞰庭院,正面即是维多利亚港[6]。主楼平面遵循岭南传统“三间二廊”(三合院式) 布局,即主屋加两侧翼,开口朝南,南面建照壁墙,形成内院(天井)。与传统建筑不同之处是两翼稍为张开,而不垂直主屋。主屋首层南部向内院凸出八角形平面,扩大了进门正厅的面积。

副楼两层,由多个并联式房间组成,以外廊相连,已有了早期现代住宅平面的简洁性;主副楼二层之间都用厨房和过道连接,巧妙地解决了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分隔居住和服务上的联系。首层厨房向主楼圆厅(饭厅)送餐的传菜窗保留至今。[5]

  • 附属建筑

车库两层,地下停车,上层住人,屋顶形式采用中国古代盝顶(四倾斜的顶,中心部分平坦)。[1]

廊屋一层,长约20米,两端建四方形亭,中间以长廊相连,屋顶形式采用中国古代四角攒尖顶及卷棚顶。

凉亭一层,六角形平面,设入口两个,屋顶形式采用中国古代重檐六角攒尖顶。[5]

景贤里建筑平面图景贤里建筑平面图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景贤里大宅第一代主人和第二代主人都是香港名人。第一代主人岑李宝麟女士的父亲是香港殷商李宝椿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兴医办学。女主人的丈夫是中医师,在澳洲行医。大宅内保留有一研磨中药的铸铁器件,可能是女主人丈夫的遗物。

第二代主人邱子文先生及其儿子邱木城,父亲创办香港传统中式凉果事业,被香港人称为“话梅大王”;儿子是商家,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办学,先后获委任为东华三院主席、太平绅士和香港潮州商会会董。[5]

影视作品

多部影视作品曾在景贤里大宅取景拍摄,包括威廉·霍尔登主演的好莱坞电影《生死恋》(1955年)、克拉克·盖博主演的好莱坞电影《江湖客》(1955年)、李小龙主演的动作电影《龙争虎斗》(1973年)及香港无线电视制作的电视剧《京华春梦》(1980年)等。[1][5]

开放活动

2017年7月及8月,景贤里举行公众开放日,让相关市民免费参观,欣赏和了解其建筑特色及历史。开放日除提供定点导赏服务外,更展出前业主借出的古董家具、播放景贤里纪录片,并设有资料展板及展品。

2019年6月至8月,景贤里举行6天的公众开放日活动,让香港市民免费参观和了解其建筑特色及历史文化。[7]景贤里景贤里

文物价值

景贤里是香港半山上现存唯一的20世纪初建造的“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中国宫殿式建筑,香港其他地区在建筑设计水平的高超、施工技术的精湛、建筑材料的多样等方面,能够与景贤里比美的同类型建筑并不多见。[5]

景贤里大宅具有标志着香港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它是散建于港岛山边的历史豪宅之一,不但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人社群日益富裕和地位日渐提高,而且标志着香港早年港岛半山区开始出现华人高尚住宅的历史。[3]

景贤里的社会价值也在于其在香港电影文化和娱乐工业中所扮演的角色。[3]

保护措施

景贤里原为私人物业。香港政府在2007年9月初发现该址进行一些工程,以移除屋顶瓦片、石制器具及窗框。为免该建筑物再受破坏,香港发展局采取紧急行动,于2007年9月15日宣布景贤里为暂定古迹,及后于2008年7月11日宣布为香港法定古迹。

200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通过一项非原址换地方案,以保存及活化该历史建筑物。根据换地协议,政府把毗邻景贤里一幅面积相若的人造斜坡批予景贤里业主,供私人发展用途;而业主则把大宅和整个地段交予政府。业主除须按既定政策为换地支付十足市值地价,亦须斥资修复景贤里至古物古迹办事处满意的程度。景贤里的复修工程于2008年9月展开,并于2010年12月大致竣工。香港政府随后接管景贤里。[1]景贤里墙壁景贤里墙壁

旅游信息

  • 交通路线

新巴15号线(中环-山顶)

新巴15号B线(湾仔(会展新翼)-山顶)(只于星期日及公众假期提供服务)

专线小巴26号线(铜锣湾利园山道-景贤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