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觉寺,原名开元寺,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南面三 里的漠阳江东南岸,座南向北。占地面积2886平方米。经历代先人五次重修。 是阳江八景之一,谓“石觉禅林”。寺门口正额“漠阳福地”乃明朝本邑仙师朱在参所题。雨边寺聊“漠江水涯三摩地,顿山呈一指禅”。是清代状元林召棠所书。八角亭题“登彼岸”乃苏东坡之手迹,至今尚为寺门生辉。
石觉寺位於广东省阳江市区南三里外的漠阳江畔,坐南朝北,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米。“石觉禅林”,是阳江八景之一。始建於唐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与开元塔旧址相连。历代五次重修。清顺治十一年(1554年),邑人陈千胜、陈奇兄弟捐地拓建观音阁,掘出一石,上刻“石觉”二字,故改称“石觉寺”。康熙三年(1664年)增建大佛殿、准提亭。乾隆十三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度重修,增建文昌阁。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又重修,民国五年(1910年)住持性坚法师再次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挖建放生池,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八角亭小拱桥。1945年雪峰法师(涤尘大师)再度重修,加高正殿,增建客房、禅房。寺门横额“漠阳福地”,系明朝本邑仙师朱在参所题;两边石联“漠江水?三摩地;顿钵山呈一指禅”,是清代状元林召棠所书。八角亭石匾“登彼岸”三字,乃苏东坡手迹。“文革”中本寺遭受严重破坏。宗教政策落实後,经过十多年的修葺,寺貌焕然一新。赵朴初先生题“石觉寺”三字,气势雄奇,为寺增辉。千佛塔高耸入云,登塔远眺,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寺内碑刻15块,珍藏佛经100部。
古刹石觉寺,昔日香火鼎盛,僧侣云集,梵呗不绝,骚人墨客,慕名而至,名闻遐迩。清乾隆进士庄大中、清末著名书法家拔贡林葆莹、清末举人隙德鑫、贡生冯锡年以及社会知名人士项仙侣先生等曾为该寺题聊赋诗,傅颂至今。十年动乱,浩劫飞埃,佛像幢幡均遭破坏,法物经文,付之一炬,僧人流散,寺院凋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该寺得以归还僧人管理。1986年4月11日原阳江县人民政府在阳府布(1986)40号文件把石觉寺列为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释莲宗大师主理寺务。之后,经释莲宗大师多方奔走,呼吁号召,并得十方善信支持,发动集资、重建石觉寺,计塑金身三宝佛像、十八罗汉,修葺祖师殿、伽蓝殿、注富宫、功德堂,新铸铜锺雨只、建禅房客房十多间,添置经书法器一大批:并重挖放生池、重修通往八角亭小拱桥,新建第一山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题写“石觉寺”三字。1988年12月间修善八角亭。1989年由信众集资舆建了碑林亭碑廊。1989年由主持释莲宗法师发起倡议,集资与建大悲楼(前殿),占地面积281平方米,建筑面积429.25平方米。该楼主体包括锺楼、鼓楼、天王殿、韦驮殿、客堂、观音殿等,气势雄奇,颇具规模。稍后,又将后座大雄宝殿翻建一新。1995年间由释莲宗大师发起集资兴建了一座九层千佛塔。该塔为纯白色塔身,巍峨雄伟、直插云端,登高凭临,心旷神怡,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并塑造了一座金身千手观音。新建了蕴空、涤尘法师纪念堂。
现在,石觉寺今非昔比,最境清幽、绿树婆娑、小桥流水、波光剑影、佛光普照、宝殿庄严,好一座园林式的寺院。她正以干百年来未有过的崭新面貌,迎接着一批批海外游子、港澳同胞,接受着一批批信徒佛友的顶礼膜拜。她为加强我市与海内外友好往来,为发展我市的旅游事业促进佛教事业和弘扬祖国的文化,为繁荣我市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