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下层文化”遗存发现的房址,形制特殊,由住室、门洞和坑道组成。住室是一个口小底大圆袋形土坑,门洞为拱形顶,通往屋外的道路是斜坡竖井坑道。屋内环筑“白灰面”式草拌泥,但地坪用火烤过。估计是平顶住室,坑道有人字形小棚,它实际上是属于一种窑洞式的房子。
“常山下层文化”遗存发现的陶器残片数量很多,能斗合复存的七十多件。这些生活用具有它独特的一面,陶器陶胎一般比较厚,质料有夹砂和泥质两种。颜色以橙黄色为主,红褐色次之,砖红色少见,灰色稀少。烧制火侯一般不高,质地坚硬。除形制细小的小杯、罐耳是手捏的以外,一般器皿都是用泥条盘筑法制成。陶器上有绳纹、蓝纹、堆纹、方格纹、指甲纹、锥刺纹、划纹、锯刺状凹沟和彩绘等。如鬲、盉、平底甑、尖底甑、斜耳罐、双大耳罐、单耳杯、陶盆等。工艺先进,制作精细,都是“常山下层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陶器。
“常山下层文化”的经济生活大概以农业为主。石斧、石刀和陶刀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这里首次发现使用泥坯烧制的陶刀,据专家分析,也许是当时农业发达,刀的需用量较大的一种迹象,同时出土的小石刀,是利用扁平三角形小砾磨刃而成,具有浓厚的细石器工具遗风。而出土的骨刀柄,则是一种典型的细石器工具。这种工具,就发表的材料看,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只见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西部、青海东部。这就说明“常山下层文化”不仅与关中、甘肃西部等原始文化存在着联系,而且与活动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使用细石器工具的文化,也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想象,当时的镇原水草肥美,林茂粮丰,先辈们在这里过着亦耕亦牧的农耕狩猎生活。同时也印证了《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西于空桐,登鸡头”西巡视察其领地和子民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