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壳子棍

秦安壳子棍

地区 甘肃省天水市
中文名 秦安壳子棍
目录导航

地区分布

秦安壳子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西川镇高屲(读音:洼)村、兴国、刘坪、王尹、郑川、兴丰等乡镇。

历史渊源

图2 秦安壳子棍表演图2 秦安壳子棍表演秦安历史上出过许多武将,能骑善射武艺高强。据民间传说,18世纪时(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少林寺和尚,因从事反清活动在秦州被捕。后来和尚越狱逃走,跑到了秦安县高家屲。因为伤病和饥饿,体力不支,躺倒在高家屲村边的高粱地里。此时,恰逢高家屲村民高五太爷路过这里,看见身处绝境的和尚,顿起怜悯之心,便将和尚背回家中,千方百计医治抢救,和尚终于绝处逢生。和尚身体好转后,为报答高五太爷的救命之恩,便给高五太爷兄弟传授了少林绝技——壳子棍法。和尚在高家屲先后住了三年多,总计给高家兄弟传授了少林单头壳子棍四十五个,双头壳子棍二十一个,共计六十六个壳子,凡一百零八棍法,以及所有壳子棍的破解之法,也就是主要的攻、防之法。从此以后,壳子棍在高家屲由高家人代代相传,也慢慢在秦安县流传开来,到2010年已经传了十代人。

19世纪中叶的清同治年间,秦安境内战乱不断,四乡群众为了防御兵害,纷纷举办团练,乡民用以强身和防卫的武术活动得到广泛提倡,人们利用场头、闲屋、祠堂、庙宇组织拳场、苦练拳棒,促进了各门派的交流和提高,从此高家屲“壳子棍”形成独立门派,并在西川、兴国、刘坪、王尹、郑川、兴丰等乡镇传承。

主要内容

图3 秦安壳子棍传承人高世定指导武术爱好者图3 秦安壳子棍传承人高世定指导武术爱好者秦安壳子棍内容丰富,攻守全面,综合了棍术技击方法之方方面面。壳子棍分为练着壳子和搏着壳子,有些壳子练用一致,有些壳子练用不同。壳子棍易学、易练、易用,实战中瞬间变化快、变法多。高氏前辈曾言,其中有些壳子,给没学武术的人教会(这类壳子棍很简单,只需五、六分钟即可学会),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能与有多年武术练习的人进行实战,往往取得胜利。此说虽有些夸张,但从另一面说明了壳子棍的实用价值是相当高的,技巧非常精妙。秦安壳子棍传承人高世定老先生告诉记者,壳子棍总体上是以六十六个成形的壳子一百零八棍法组成的。其每一壳子都是由几个棍法组成,短小精悍,最多的壳子只有十三个动作,一般只有三、四个或五、六个动作组成一个壳子。练习时每壳子可单独练,也可把几个壳子串连起来练。搏棍时每个壳子可单独用,也可以几个壳子相互配合起来用,即所谓“整学乱用”。壳子棍有别于竞技武术的“花棍”,是流传有序的“里场”棍法。实战运用时,通过换手、调把、滑手,单双头互用,长短兼施,令对方难以应付,不知所措。在高家屲,壳子棍也叫撒手棍,每个壳子都由撒手开始,由撒手棍结束。撒手棍是壳子棍的基本棍法,实战时的应招、变招大多出自撒手。因此,历来流传着“学会六十六壳子,棍棍都由撒手起”,“学一百零八棍,战时棍棍不脱空”的说法,这是对壳子棍法变化多样,攻守兼备,及时撒手棍重要性的概括。

技艺传承

秦安壳子棍在高家屲村一直延续着非“高”姓不传的习俗。即使迫不得已外传,也只是口传而不以身教,或者只传“壳子”而不传其中的技击诀窍和破解之法。因此虽然秦安壳子棍的威名在外,高家洼村练习壳子棍的人也不少,但真正精通其法并掌握格斗要领的人却寥寥无几。

高世定是秦安壳子棍的第八代传人,打破了壳子棍非高姓不传的传统习俗,将自己练习壳子棍的毕生心得和秦安壳子棍的全部精华都传给了一个热爱壳子棍的外姓人—靳建华。因此,壳子棍第九代传人为靳建军。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传承秦安壳子棍的艺人逐渐式微。老艺人减少,青年爱好者难觅,特别是长期自然存留民间,处于没有专业壳子棍机构为依托的发展状况。天水师院武术教师蔡智忠先生,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壳子棍研究》一书,为以后研究秦安壳子棍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非遗信息

遗产级别: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甘政发[2011]34号

批准日期:2011年3月16日

批准序号:46

遗产编号:Ⅵ-5

遗产名称:秦安壳子棍

申报单位:天水市秦安县

遗产类别:民间杂技与竞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