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同六年(540年)〔《闽书》为大同四年(538年),今取旧县志说〕析南安郡地置龙溪,因九龙戏于岭下溪而得名。
隋初,废建安、南安二郡为县,龙溪县直属泉州(治在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建安郡,龙溪属之。
漳州芗城区芝山公园(6)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龙溪县属之。武德二年(619年),龙溪县属隋吴兴郡守梁王沈法兴辖地。武德三年(620年),龙溪县属吴王李子通辖地。武德五年(622年),龙溪县全境归唐,析建州地置丰州(治在南安),龙溪县属丰州。贞观元年(627年),废丰州,龙溪县隶岭南道泉州(治在今福州)。垂拱二年(686年),析龙溪县南境置漳州,治在漳浦(今云霄),龙溪仍属泉州。圣历二年(699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圣历三年(700年),武荣州废,龙溪县还隶泉州(治在今福州);同年改元久视元年,复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治在今晋江),龙溪县属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龙溪县属福建经略使泉州(治在今泉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龙溪县由泉州割属漳州。天宝元年(742年),漳州改称漳浦郡,改隶江南道。天宝十年(751年),龙溪县属岭南经略使漳州。上元元年(760年),龙溪县随漳州由岭南还隶福建节度使。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从漳浦县李澳川迁龙溪县城,龙溪县城关漳州由此得名。光启元年(885年),淮南光州刺史王绪渡江陷漳州,为王潮所杀。王潮遣王审知引兵围泉州拔之,王潮遂据有漳泉之地。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龙溪县属闽国漳州。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刺史王继成以漳州降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改漳州为南州。保大五年(947年),南唐兵围福州不能克,泉州刺史留从效引兵还泉州。唐戍将不得已引兵归。留从效自此据有漳、泉。保大七年(949年)南唐以漳、泉置清源节度使。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留从效卒,陈洪进继有其地。乾德四年(966年),复南州为漳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上表献漳泉二州,龙溪归宋。雍熙二年(985年),龙溪县属福建路漳州漳浦郡。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漳浦郡改为漳州路,龙溪县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龙溪县隶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属福建行中书省漳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
清代(1644年—1911年),龙溪县隶属福建布政司漳州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龙溪县为漳州府所辖七县之一。城区是漳州府、龙溪县的治所。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九月二十一日漳州宣告光复。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废府设路,福建划为东、西、南、北四路,漳州属西路,龙溪县属之。民国3年,改路为道,西路改为汀漳道,龙溪县属之。民国4年,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漳州属汀漳道。民国7年—9年,援闽粤军在漳州设闽南护法区,县地属之。民国14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政制,龙溪县隶属福建省。
民国21年4月20日至5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进驻漳州,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建立临时政权机关,龙溪县城关为临时机关所在地。
民国22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
民国23年1月1日在漳州成立“龙汀省人民政府”,龙溪县属龙汀省,“福建事变”于民国23年2月20日宣告结束。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龙溪县属第六行政督察区;翌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龙溪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09月19日,龙溪县解放后,其它漳州境内各县陆续解放,均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漳州军事管制区。10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原第五行政督察区改名为第六行政督察区,设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龙溪县隶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第六行政督察区才改称漳州行政督察区,简称漳州专区,9月18日,又改称为龙溪地区,龙溪县属之。
1951年6月1日,析龙溪县城关置县级漳州市(县级市),隶属龙溪地区。
芗城区1955年3月,龙溪地区改称龙溪专区,漳州市属之,成立龙溪专员公署。
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龙溪县、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此时,龙溪专区辖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南靖、长泰、华安9县及漳州市。
196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
1967年4月,由驻漳支左部队成立龙溪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漳州市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龙溪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5月15日,漳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龙溪专区革命委员会。龙溪专区成为一级政权的行政区域。
1970年9月,专区改称地区,龙溪专区革委会改称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龙溪地区(专区)仍辖九县一市。
1978年03月17日,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改名龙溪地区行政公署,漳州市革委会属之。1980年11月4日,漳州市革委会改为漳州市人民政府,仍隶属龙溪地区。
1985年0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7月20日龙溪地区改名地级漳州市,原 县级 漳州市作为芗城区,9月21日原漳州市建制改设芗城区(以境内九龙江西溪别称芗江而得名),隶属地级漳州市。
1986年,芗城区分为市区、郊区2部分。市区设东铺头、西桥、新桥、巷口、南坑5个街道,共辖48个居委会。郊区设浦南、天宝2个镇及芝山、石亭2个乡,共辖82个村、2个居委会。
1988年,市区增设5个居委会(湖内、南丰、东湖、东岳、南坑北);新桥街道船民委员会改称九龙居委会。郊区浦南镇增设松州村。
1990年,市区南坑街道增设洋筠居委会。至年底,芗城区辖5个街道(东铺头、西桥、新桥、巷口、南坑)、2个镇(浦南、天宝)、2个乡(芝山、石亭),共有56个居委会、83个村。
1996年0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38号):将芗城区芝山镇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后、土白、下洲6个行政村,南坑街道办事处的东岳、岳北、漳糖、东关、南坑、洋筠6个居委会和洋筠1个行政村,巷口路以东属新华东居委会的部分划归龙文区管辖。
1997年,面积264.6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5个街道、4个镇:东铺头街道、南坑街道、西桥街道、新桥街道、巷口街道、芝山镇、浦南镇、天宝镇、石亭镇。区政府驻南昌路。
2003年,芗城区辖6个街道、4个镇:东铺头街道、西桥街道、新桥街道、巷口街道、南坑街道、通北街道、浦南镇、天宝镇、芝山镇、石亭镇。
2013年1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将西桥街道南山社区、大桥社区、南星村划属新成立的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由芗城区协助管理。
截至2014年02月10日,芗城区辖四个镇、六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管委会。即浦南镇、天宝镇、石亭镇、芝山镇;新桥街道办事处、西桥街道办事处、南坑街道办事处、巷口街道办事处、通北街道办事处、东铺头街道办事处和金峰开发区管委会。漳州市政府驻地在东铺头街道。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芗城区在其中;8月,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区地合一,南山社区、大桥社区、南星村成建制委托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湖镇管理。[8]
2020年6月11日,芗城区决定撤销谢溪头等第一批42个村民委员会,设立谢溪头等4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9]
截至2020年6月,芗城区下辖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东铺头街道、西桥街道、新桥街道、巷口街道、南坑街道、通北街道、浦南镇、天宝镇、芝山镇、石亭镇、全区下设132个社区、居委会,40个村民委员会、7个校区[9];另外,管辖芗城区奶牛场、后房农场、五峰农场、大房农场、天宝林场、金峰经济开发区。其中金峰经济开发区与芝山镇实行两个牌子一套领导,大房农场及西桥街道的南山社区、大桥社区、南星社区归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湖镇管辖。
街道/镇/乡/开发区/场 | 面积 | 下设地区 |
---|---|---|
东铺头街道 | 2.83平方公里 | 金宝社区、师院社区、东铺头社区、新华社区、龙江社区、县后社区、北桥社区、加禾社区、南台社区、水仙花社区、南昌社区、西街社区、瑞京社区、瑞园社区 |
西桥街道 | 3平方公里 | 北京社区、延安社区、华南社区、西桥社区、旧桥社区、钟芬社区、(南山社区、大桥社区、南星社区(由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 |
新桥街道 | 2.59平方公里 | 下沙社区、前锋社区、解放社区、红星社区、新竹社区、元南社区、华港社区、悦华社区、新城社区、诗浦社区、悦港社区、浦州社区、榕御社区、元南社区二职 |
巷口街道 | 4.8平方公里 | 甘棠宫社区、苍园社区、鑫荣社区、新浦社区、新锋社区、新华东社区、巷口社区、东园社区、民主里社区、岳口社区、市尾社区、东门社区、官园社区、浦头社区、九龙社区、塔后社区 |
南坑街道 | 16.03平方公里 | 腾飞社区、龙通社区、华元社区、东岳社区、洋筠社区、群裕社区、东关社区、漳糖社区、南坑社区、金冠社区、红旗社区、桃林社区、市后社区、群兴社区、福龙社区、北郡社区、岱山社区、农友社区、古塘社区、坑头社区 |
通北街道 | 5.68平方公里 | 湖内社区、芝山社区、和平里社区、北塔社区、金源社区、漳华社区、团结社区、延安北社区、宝珠园社区、高校社区、西洋坪社区、大同社区、金湖社区、湖内社区职院、湖内社区卫院、湖内社区城职、金源社区技工、金源社区财校、团结社区一职 |
芝山镇金峰经济开发区 | 12.9平方公里 | 金瑞社区、惠民社区、金永社区、锦鸿社区、金鑫社区、悠乐社区、金品社区谢溪头社区、前山社区、上坂社区、康山社区、林内社区、上墩社区、西院社区、渡头社区、下碑社区、甘棠社区、金峰社区 |
石亭镇 | 46.2平方公里 | 芦山园社区、石亭圩社区、龙秋社区、乌石社区、仙景社区、北星社区、北斗社区、新厝社区、蔡坑社区、下高坑社区、丰乐社区、埔尾社区、塘边社区、田边社区、高坑社区、蔡前社区、寮里社区、董坑社区、后园社区、秋坑社区、鳌门社区、扬美社区、庵山社区、下苍社区、香坂社区、南山村 |
浦南镇 | 64平方公里 | 浦南居委会、松州村、诗朋村、宏道村、吴浦村、东坑村、谢坑村、园坑村、渡东村、溪园村、蓬莱村、金沙村、后林村、浦林村、布坑村、浯沧村、福林村、浦南村、光坪村、双溪村 |
天宝镇 | 45平方公里 | 天宝居委会、天宝村、山美村、路边村、塔尾村、墨溪村、田寮村、后巷村、珠里村、茶铺村、张坑村、凤园村、后塘村、过塘村、大寨村、月岭村、盘谷村、后寨村、洪坑村、仙都村、埔里村 |
芗城区奶牛场 | 奶牛场部居委会 | |
后房农场 | 后房场部居委会 | |
天宝林场 | 天宝林场部居委会 | |
五峰农场 | 五峰场部居委会 | |
大房农场(功能区,由芗城区,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管理) | 白花社区、院山社区 | |
资料来源于政府官网等 |
街道/镇/乡/开发区/场 | 面积 | 下设地区 |
---|---|---|
东铺头街道 | 2.83平方公里 | 金宝社区、师院社区、东铺头社区、新华社区、龙江社区、县后社区、北桥社区、加禾社区、南台社区、水仙花社区、南昌社区、西街社区、瑞京社区、瑞园社区 |
西桥街道 | 3平方公里 | 北京社区、延安社区、华南社区、西桥社区、旧桥社区、钟芬社区、(南山社区、大桥社区、南星社区(由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 |
新桥街道 | 2.59平方公里 | 下沙社区、前锋社区、解放社区、红星社区、新竹社区、元南社区、华港社区、悦华社区、新城社区、诗浦社区、悦港社区、浦州社区、榕御社区、元南社区二职 |
巷口街道 | 4.8平方公里 | 甘棠宫社区、苍园社区、鑫荣社区、新浦社区、新锋社区、新华东社区、巷口社区、东园社区、民主里社区、岳口社区、市尾社区、东门社区、官园社区、浦头社区、九龙社区、塔后社区 |
南坑街道 | 16.03平方公里 | 腾飞社区、龙通社区、华元社区、东岳社区、洋筠社区、群裕社区、东关社区、漳糖社区、南坑社区、金冠社区、红旗社区、桃林社区、市后社区、群兴社区、福龙社区、北郡社区、岱山社区、农友社区、古塘社区、坑头社区 |
通北街道 | 5.68平方公里 | 湖内社区、芝山社区、和平里社区、北塔社区、金源社区、漳华社区、团结社区、延安北社区、宝珠园社区、高校社区、西洋坪社区、大同社区、金湖社区、湖内社区职院、湖内社区卫院、湖内社区城职、金源社区技工、金源社区财校、团结社区一职 |
芝山镇金峰经济开发区 | 12.9平方公里 | 金瑞社区、惠民社区、金永社区、锦鸿社区、金鑫社区、悠乐社区、金品社区谢溪头社区、前山社区、上坂社区、康山社区、林内社区、上墩社区、西院社区、渡头社区、下碑社区、甘棠社区、金峰社区 |
石亭镇 | 46.2平方公里 | 芦山园社区、石亭圩社区、龙秋社区、乌石社区、仙景社区、北星社区、北斗社区、新厝社区、蔡坑社区、下高坑社区、丰乐社区、埔尾社区、塘边社区、田边社区、高坑社区、蔡前社区、寮里社区、董坑社区、后园社区、秋坑社区、鳌门社区、扬美社区、庵山社区、下苍社区、香坂社区、南山村 |
浦南镇 | 64平方公里 | 浦南居委会、松州村、诗朋村、宏道村、吴浦村、东坑村、谢坑村、园坑村、渡东村、溪园村、蓬莱村、金沙村、后林村、浦林村、布坑村、浯沧村、福林村、浦南村、光坪村、双溪村 |
天宝镇 | 45平方公里 | 天宝居委会、天宝村、山美村、路边村、塔尾村、墨溪村、田寮村、后巷村、珠里村、茶铺村、张坑村、凤园村、后塘村、过塘村、大寨村、月岭村、盘谷村、后寨村、洪坑村、仙都村、埔里村 |
芗城区奶牛场 | 奶牛场部居委会 | |
后房农场 | 后房场部居委会 | |
天宝林场 | 天宝林场部居委会 | |
五峰农场 | 五峰场部居委会 | |
大房农场(功能区,由芗城区,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管理) | 白花社区、院山社区 | |
资料来源于政府官网等 |
芗城区,位于福建省南部九龙江西溪、北溪夹峙的漳州平原。距厦门50公里,离省会福州320公里。东南与龙海市相联,西和南靖县接壤,东北同长泰县隔九龙江北溪相望,北及华安县毗邻,鹰厦铁路漳州支线、漳汕铁路、319国道、324国道,厦漳高速公路过境。区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系博平岭东翼余脉,属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组成的山地丘陵。最高峰天宝山的三尖峰,海拔高度928.8米,与五凤(峰)山(775米)、金沙大岭(574.6米)连绵形成天然屏障。东南地势平坦。九龙江西溪与北溪夹峙区境而过,形成冲积平原。区境南北长25.l公里,东西宽23.4公里。山地50.33平方公里,占19.02%;丘陵125.76平方公里,占47.53%;平地84.59平方公里,占31.97%;低洼地3.91平方公里,占1.48%。全年日照2060小时,无霜期为330天~319天,年平均气温21.1℃。全年雨量1450毫米~1612毫米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9%,适宜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
芗城区八卦楼(威震阁)芗城区,区境河道纵横,池塘密布,水源丰富。截止2009年,水资源年平均可达121.3亿立方米,为工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土壤资源主要是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冲积土4大土类、13个亚类,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由于气候适宜,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存有南亚热带雨林、亚热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亚热带灌丛、亚热带草丛、竹林和沼泽水生植物等7个基本类型。苔藓植物51科81种,藻类植物14科20属23种。裸子植物5科5属12种,被子植物104科311属454种。野生动物有兽类7目19科31种;飞禽类有11目31科67种。水生动物中鱼类15科44属47种;两栖类有13种;爬行类9科28种。矿藏有建筑用花岗岩、砖瓦粘土、高岭土、河砂、泥煤、耐火粘土、天然矿泉水、地热等。特别是地下热水分布城乡,资源储存量达15063×1515千卡,相当21518.39万吨标准煤,可用于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芗城区旧石器时代中期芗城区北郊台地莲花池山和竹林山一带就有先民在此生息。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越国被楚灭,大批越族人口入境。
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派兵灭闽越国,境内人口除少数逃亡者外,其余的被迁往江淮安置。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动荡,大批贵族、官吏、地主、文人、农民、工匠、商人、士兵迁入境内。东晋南朝中州、江东士庶陆续迁入境内。唐初至五代,中原人又多次大批南迁入境。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迁境内,人数超过以前各次。元代多次战乱,人口逃亡较多。明中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明末清初,战乱频繁,人口减少。
清康熙中期至道光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在清政府诏令“滋生人口,永不加赋”之下,人口剧增。
老城区民国时期,因战争、自然灾害、瘟疫,人口减少。
1949年—1963年,自然社会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口大量增加,出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状态。1964年3月开始提倡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工作初见成效。“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时抓时停,成效不大。
1977年起,又大抓计划生育,至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63年的40.4‰降至6.5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为成年型;人口再生产从增长型转为稳定型。执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强国富民的基本国策。
2020年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81005人,全区出生人口4664人,出生率为9.70‰;死亡人口3181人,死亡率6.61‰;自然增长率3.08‰。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芗城区常住人口62.83万人,男性人口为31.31万人,占49.83%;女性人口为31.52万人,占50.17%。[6]
民族:芗城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书记:石振棋[10]
副书记:何才成[10]
区长:何才成[7]
副区长:蔡加立、黄艺群、方锦洲、杨志辉、方龙俊、陈燕惠、蔡金山、黄灿煌[7]、郭艺泓[11]
主任:曾勇平[7]
副主任:胡敦金、刘志明、刘南煌、雷黄文君[7]
主席:刘建英[7]
副主席:杨美恋、杨燕明、张雅玲、郭达璐[7]
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4.98亿元,下降2.2%;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82亿元、285.30亿元、417.85亿元;依次增长4.7%、-6.9%、1.5%。三次产业比例由2019年的1.5:43.5:55.1调整为2020年的1.7:39.9:58.4。[6]
女排三连冠纪念碑唐代,境内农业已初具雏形。松、茶、油桐、柏树、荔枝、龙眼、柑桔和甘蔗、木棉、花卉普遍栽植。宋代,已稻麦连作,一年三熟,重视对粮田深耕细作和适水宜肥,开始种植糯稻。明中叶,月港兴起,商贸繁荣,促进农业发展,多数水田改种甘蔗,成为主蔗区。同时,甘薯、花生、烟草、安南稻等新作物及新品种也从国外引入,中原先进生产工具能得到应用,渔业发达。清朝,水果已极负盛名。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尤其在日军侵华期间,农产品外销受阻,农业、林业均遭破坏,田地荒毁,山地荒秃。战后,农林业逐步恢复并置专业机构,引进台蔗,推广化肥、施血清防畜疫病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并倡导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还在浦南乡的后山建官办松林保护区,面积40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农业还很落后,1951年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10%。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生产力获得第一次解放。至1952年农业就增长23.02%,年均递增7.2%。1953年—1957年,农业走上集体化道路,增长48.93%,年均递增8.3%。林业开展造林绿化,兴办国营农、林场,队办林果场,林业综合经营得到发展。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加上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人为的破坏,生产混乱,多种经营被抑制,农、林业生产发展缓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获得第二次解放,农业增长28.93%,年均递增4.33%,多种经营遍地开花。林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每年植树造林和重新开发天宝山,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增长。
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1.18亿元,增长4.81%,其中农业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9.24%。水果产量58759吨,增长4.81%;食用菌总产量41480吨,增长6.18%;蔬菜产量44166吨,增长5.04%。林业产值0.90亿元,增长3.52%。牧业产值7.22元,增长1.08%;肉类总产量15265吨,增长2.88%;禽蛋产量4353吨,增长23.9%。渔业产值1.54亿元,增长2.54%。[6]
芗城区江滨公园芗城区工业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手工生产农具的记载。宋代,漳州织布、造船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冶炼业也相当发达。元代,漳州已有铸造业,现存南山寺内一口大洪钟就是当时所铸。漳州还设杂造局,专管手工业生产。明代,漳州城区内已是一个“百工鳞集,机杼炉锤,心手俱应”繁荣的手工业城市,手工艺品、纺织品品种繁多。八宝丹(片仔癀)、神曲茶饼等中成药也已问世。清康熙至雍正年间(1662年—1735年),漳州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销路扩大,丝线、丝罗、天鹅绒、纸、伞、布匹、草席、砖瓦、松木板等产品,经厦门、广州,大量运销台湾、南洋等地。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漳州八宝印泥称誉海内外。民国8年(1919年),漳州织布业改良旧式木织机为铁织机,至民国19年,厂家增至70家。民国36年后,漳州已有电力、织布、印刷、烟丝、酱油、制药、玻璃、锯木、火柴、碾米等20多家工厂,但规模很小,设备落后。
1949年9月后,在人民政府扶持下,经过三年恢复生产时期,漳州工业得到发展。1953年—1956年,国家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私营工业2780户,资金294万元,从业人员10756人,并相继建立了国营、公私合营工厂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达到155家(全民所有制33家,集体所有制122家),工业总产值2400.89万元,比1952年增长3.5倍,职工8636人。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革为公有制后,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力得到提高。
1958年“大跃进”,大办工业,以钢铁为中心争先上马项目,漳州市先后筹建罐头厂、麻纺织厂、香料厂等国营工业,国营工业企业猛增至83家,主要是食品、轻纺工业,职工17161人,年工业总产值4242.2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4.56%。1959年开始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工业原料严重短缺,产量、质量下降,全市工业总产值降至3558.76万元。为纠正“大跃进”带来的问题,1962年贯彻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至1965年,使工业再现生机,全市工业总产值6925.59万元,比1962年增长94.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厂大多停产“闹革命”,工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工业发生根本变化。1980年新建毛纺厂投产,以后还扩大香料、罐头、塑料、片仔癀以及片仔癀系列化妆品生产规模,198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56亿元。1985年地改市,原漳州市管辖的颇具规模的食品、轻工、机械、冶金、化工、医药、纺织、电子等行业全部划归市管,芗城区只剩下小弱散的街道工业和个别国营企业,年工业总产值只有5139万元。1988年,市政府又把市二轻的服装、五金行业等12家企业回归区管。
1985年7月建区后,根据区情,区委、区政府提出二年打基础,三年迈大步的方针,制订“三轮齐转”(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和“发展三小”(小商品生产、办小型企业、上小技改项目)的工业发展战略,人才靠招聘,技术靠联合,资金靠群众,材料靠市场,工业呈现强劲活力,街道工业成为主力军。1990年,全区工业生产单位1130家,其中乡镇以上的企业176家、城镇及农村合作经营企业255家、村办企业203家、个体企业496家,工业总产值45190万元,比1985年增长7.79倍;固定资产原值579.8万元,比1985年的150.3万元增长2.86倍;净值426.4万元,增长3.48倍。
2020年,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工业)214家,增长平稳,完成产值785.95亿元,下降11.90%;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93.08亿元,下降12.20%。其中区属(不含电业)年末规模工业企业数达213家,本年新增企业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59家,实现产值608.57亿元,占区属规模工业的91.49%,对区属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7.16%,拉动增长21.79个百分点。区属六大主导产业与两大战略产业企业数共计160家,占总企业数的75.12%,完成产值581.88亿元,下降3.3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饮料制造、木材家具、文体印刷、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企业数共148家,占总企业数的69.48%,完成产值235.33亿元,占区属规模工业产值35.38%,下降0.38%;汽配、特殊钢铁两大产业企业数共12家,完成产值346.55亿元,占区属规模工业产值52.10%,下降4.78%。
2020年,区属规模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家具2542.65万件,下降7.87%;电工仪器仪表1346.06万台,增长5.85%;钟1282.53万只,下降5.72%;钢材404.90万吨,增长17.76%;饲料224.74万吨,增长1.36%;表71.13万只,下降43.12%;钢化玻璃68.54万平方米,下降54.93%。
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7.78亿元,比上年下降(现价)19.96%。
2020年,全区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91.56亿元,增长3.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96.7万平方米,下降4.8%,全年新签合同价款103.89亿元,增长27%。[6]
唐贞元二年(786年),芗城是州一级地方政权所在地,城内已有圩市、店肆和邸店,城区便逐渐成为闽南商业中心。宋代,漳州僻处东南,社会安定,人口逐渐繁衍;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增多,加速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其时,漳州城的商业贸易已具规模。元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商业受到摧残。元贞二年(1296年),纺织机进行技术改革,纺织品的大量交易,带动商业的发展。明代,统治者采取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发展生产。商品繁多,集市兴旺,商贾云集于月港,私自出洋进行海外贸易,迫使明廷于隆庆年间开放海禁,通过月港,扩大对外贸易,商业更加繁荣,带动城区经济的发展,拉动整个闽南乃至闽西、潮汕商业的发展。明末,外有西方殖民者侵扰,海运不畅,内有官吏残酷盘剥,社会动荡,商业贸易衰落。清初,漳州几经战乱,兵燹之后,清政府又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实行“迁海”政策,百业凋敝,商业发展受到损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社会已趋安定,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漳城逐渐成为粤东、赣南、闽西的工商业中心,商业又再兴盛。鸦片战争以后,大量洋货进入市场,漳城的商业受到冲击。民国初,外国资本开始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农副产品,商业出现畸形繁荣。此后,民族工业的兴起,爱国侨胞、台胞来漳投资兴办企业,民族商业有所复兴。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海上交通断绝,商品暂告匮乏,各业因应市民之需,地产品取代外来商品,商业贸易略受影响。民国30年建立“交通船”后,成为内地与厦门沦陷区的货物中转站,货畅其流,商业畸形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继之内战开始,通货恶性膨胀,商户倒闭者众。
1949年10月,漳州贸易公司成立。1952年先后建立各专业公司,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对于集中力量打击投机、繁荣市场、稳定物价起了重大作用。1953年社会商品销售额149.13万元,国营占19.95%,合作社占28.37%,私营仍居优势,占44.79%。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商业各种经济成分销售额急剧变化,国营由19.95%升至36.56%,私营由44.79%降至5.25%,国营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基本上控制了市场的领导权。
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商业受到影响,盲目大购大销,造成不适销商品大量积压。1959年以后,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日常生活必需品紧缺,某些品种只得凭票供应。随后,商业体制进行较大变动,撤销各专业公司,实行政企合一,大量并店撤点,禁止集市贸易,商业出现冷落萧条。1963年商业系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缩小凭票供应范围,商业开始复苏。“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区商业网点又进行一次大撤并,限制农民发展家庭副业生产,集市一度受到关闭,商业再次受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商业体制改革为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多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业体制。积极发展集体商业,大力扶持个体商业,建立各种商品专业市场、专业门市部,开放农贸市场,使商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1995年,全区共有国营商业贸易批发点285个、从业人员1614人,国营零售点232个、从业人员1254人;私营(包括个体)批发点590个、从业人员943人,私营零售点6493个、从业人员1661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77亿元,为1950年的92.62倍和1985年建区时的22.5倍。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8.92亿元,比上年下降12.28%。第一产业无投资额;第二产业投资57.02亿元,下降7.44%,其中工业投资57.02亿元,下降7.44%;第三产业投资191.90亿元,下降12.58%。房地产开发投资101.52亿元,下降20.31%。本年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5.37万平方米,下降85.51%。商品房销售面积126.22万平方米,下降36.39%。商品房销售额105.88亿元,下降15.82%。
国内贸易
202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46亿元,比上年下降5.3%。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107.11亿元,下降8.8%。限额以上单位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343.47亿元,下降11.2%;零售业销售额115.33亿元,下降29.1%;住宿业营业额1.73亿元,下降36.9%;餐饮业营业额4.97亿元,下降24.6%。
2020年,在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中,家具类增长80.6%,金银珠宝类增长57.4%,五金、电料类增长10.2%,书报杂志类增长9.3%,化妆品类增长5.1%。
对外经济
2020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1001万元,下降21.0%;合同外资完成50682万元。
财政
2020年全区公共财政总收入达到29.25亿元,下降4.4%。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5.41亿元,下降4.1%。一般预算支出27.40亿元,增长5.8%。[6]
2020年,全年完成货运量635万吨,全区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65247万吨公里;受疫情影响,客运数量降低,全区客运量332万人次,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完成6513万人公里。[6]
芗城区江滨公园远古时代,漳州先民就在芗城一带生息繁衍,旧石器时代就能制造石器,并已有十分精美的雕刻石器;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漳州先民已能制造陶器,纹饰有曲线、齿纹、篮纹及素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西晋末年,北方人口的大量移入,带来中原文化,使漳州的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逐步进入精耕细作,随之带动铜器、铁器生产技术的发展。唐朝以后,特别是元朝,城区出现打铜、打锡专业街。明代,有很高纺织技术水平,出名的漳绒、漳纱被列为“贡品”,其中天鹅绒工艺更是巧夺天工。八宝丹(片仔癀)、铜青、神曲茶等中成药先后问世;“漳瓷”驰名海内外。清康熙年间,漳州孙细娘造小自鸣钟,高仅一寸,报时不差分毫。漳州创制的八宝印泥风行全国,驰名京都,亦列为“贡品”;铸造工艺、火炮及火药、酿酒都有相当水平。及至民国,已造就一批具有近现代技术的行家。
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和统治阶级的压制,科学技术发展步履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科技事业,注重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在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水产、医疗等方面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事业遭摧残,机构瘫痪,人员受迫害。但部分科技人员仍排除干扰,坚持科技研究与开发,取得“紫胶片”、“金属粉末冶金”、“锌空气电池”、“隧道还原海绵铁”等科技成果。“文化大革命”以后,1978年12月,漳州市召开科学大会,推动实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转化。建区时,一大批企业和科技人才划归漳州市属,芗城区科学技术人才大为减少,但仍努力发展科技事业,实施星火计划,健全四级农科网,增加科技投放,每年按财政总支出1%,提取科技三项经费;壮大科技队伍。现全区有专业技术人才3851人,其中: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679人。1982年—1995年,荣获国家科委、农委、农业部科技成果奖励4项;获省委、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16项;获省农业厅、水产厅、轻工业厅、水利厅科技成果奖13项;获漳州市人民政府(原龙溪地区行政公署)科技进步奖43项。实现科技对生产力的贡献率47%。
1996年—1998年,芗城区共投入技改资金8106.5万元,实施技改项目40个,开发“四新”产品1692项,组织实施“星火”、“火炬”等各类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5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9项、市级23项、区级119项);全区取得33项科技成果(其中荣获国家科技星火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1项、市科技进步奖20项)。
2011年,芗城区获得2011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新认定漳州维德焊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三宝特钢有限公司等3家高新技术企业。科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节能型工业电力优化装置”获省优秀新产品奖二等奖。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落实专利补助项目125个,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被确定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2011年新增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2件,知名商标17件。
漳州城,今称芗城。自南北朝始办民间私塾,唐代倡设乡校。宋朝以后,漳州府学、龙溪县学、书院、社学和塾馆相继创办,对传播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清末,帝国主义势力入侵,英、美教会在芗城设教堂、办学塾,传播宗教文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依照废科举、兴学堂诏令,创办中、小学堂和师范传习所。从此,封建教育逐渐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性质转化。民国初期,在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芗城的中、小学和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有所发展。但以后由于接连发生军阀混战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破坏与影响,使芗城教育一直处于动荡不定的状况。
1949年9月19日,漳州城解放。在共产党与人民政府领导下,接管与改造各类旧学校。1950年开始,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城乡开展扫除文盲、提高工人、农民文化水平的运动,并先后增办小学137所,中学4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高等师范学校1所。至1965年,基本形成从初等到高等的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类教育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1978年,正常教育得以逐步恢复。1979年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教育改革,加强基础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举办多形式多门类的中、高等成人教育。至1995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覆盖面达100%,其中,小学适龄正常儿童入学数32929人,入学率99.88%;初中适龄正常少儿入学数15895人,入学率99%;城乡青壮年非文盲率上升到97%。经评估验收全面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芗城境内共有幼儿园189所;普通小学109所(含聋哑学校、开智小学);普通中学17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高等职业学校1所;中等师范学校1所;高等师范学校1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成人高等学校3所。
2020年,全区普通中学14所,在校生13364人;普通小学67所,在校生39421人;幼儿园176所,在园幼儿2361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2人。普通中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区普通中学拥有教学用计算机1657台,普通小学有4514台;图书藏量普通中学有400731册,普通小学有943175册;电子图书藏量普通中学有339445册,普通小学有455464册。优先发展教育,新建续建28个教育项目,新增学位8605个;巷口中心幼儿园等4所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实现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85%,公办性质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比超50%的目标。[6]
漳属古称“瘴疬之区”,民俗多信巫。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率府兵入漳,用中药为民治病,逐渐改变土著巫医虫毒之害。垂拱二年(686年),迁州治至龙溪县治(芗城),并设医学博士,开始培养地方医学人才。宋代中医医术多有建树。清代从医者注重专科,各有所长,形成“门”、“派”,中医世家林立,名医辈出。漳州历史上医药也很发达,南唐显德五年(958年),南番三佛齐(今印尼巨港)镇国李将军曾经到漳州贩卖香药。宋、明时代,漳州成为南药进口基地之一。
光绪十六年(1890年)英国基督教伦敦分会所派巴阿美医学博士来漳传教,西医西药传入漳州城。但城乡治病仍以中医中药为主。
清代,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从香港、澳门传入漳州,官府对防治疫病毫无办法。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对危害严重的疾病束手无策。劳动人民只好把命运寄托于鬼神的庇佑,但神鬼无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药卫生工作遵循中共中央“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狠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疫病防治,深入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大除“四害”。经过全民的努力,很快消灭典型霍乱和天花,控制鼠疫、疟疾的流行,1956年实现“三无”(蚊子、跳蚤、臭虫)城市,1958年被评为全省“六无”(无蚊子、无苍蝇、无麻雀、无老鼠、无跳蚤、无臭虫)卫生城市光荣称号。1959年1月,国务院和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四无”卫生城市的光荣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立遍布城乡三级卫生医疗网。实行公费、劳保、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人民有病得以就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医务人员社会政治地位日益提高。
1985年市改区后,通过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机构设施不断充实,医疗卫生队伍不断扩大,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各种疑难杂症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职业病的防治,妇女保健等各方面都得到加强,人口平均寿命明显增长,男性66.57岁,女性71.37岁,高于解放前全国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
2020年,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加快市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14个项目建设;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整合成立医疗集团,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全覆盖。[6]
漳州城文化渊源流长,体育也有悠久的历史。
唐朝创建的漳州开元寺,其寺僧普遍教习武术,称“开元拳”,直到20世纪中期,其传人还健在。宋代象棋和围棋也在漳州民间流传。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白鹤拳、洪家拳于清代先后传入。民国初期,近代体育逐步在漳州开展。
民国元年(1912年),漳州中小学开设体操课。民国7年粤军入漳,在中山公园设篮球、排球、网球、田径、体操等运动项目。民国8年9月在漳州举办有17个县参加的闽南护法区运动会。受其影响,一些有志于体育运动的青年赴上海等地体育专科学校接受正规系统的体育教育。从此漳州近代体育逐渐普及,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漳州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成立,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芗城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一批优秀运动员。1981年,漳州建立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校的体育普及工作迅速铺开;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涌现一批群众体育活动的先进单位。由于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有排球、游泳、体操、航海、模型、羽毛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取得令全省、全国瞩目的成绩,出现李奕芳、陈美、李仁杰、余斌等杰出的运动员。
1995年,芗城区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群众体育活动网络,有30万人次达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8所中小学被确定为省传统体育项目定点校。
2020年,加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出台《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公布芗城区第一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62处,重点实施7个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整合提升芗城区艺术团,开展“一月一活动、一季一主题”精品文化创建活动,举办公共文体活动30多场。[6]
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6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87元,分别增长3.3%和6.7%。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趋于合理,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
2020年,建设3所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1所农村幸福院,提升27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工建设23座小区养老“阳光亭”。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水平,落实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全年发放养老、失业保险金、失地农民保障金和城乡低保金共6.97亿元。[6]
2020年,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扎实推进小流域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PPP项目全部完工,建立畜禽养殖污染常态化巡查检查机制。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6455个污染源整治。全区空气优良率达97.5%。[6]
2020年,全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下降率为0.528,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6]
芗城区南山寺位于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是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大寺院。据《龙溪县志·古迹》记载,它原名“报劬崇福禅寺”,是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至明朝才改称南山寺。
陈元光墓位于市郊浦南镇石鼓山,距市区15公里。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羊、石狮及华表各一对。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作出卓越贡献。公元落711年,陈元光死于征战之后,被尊奉为“开漳圣王”,初葬于漳浦,后移葬今址。现为漳州旅游景点之一。[12]
漳州明清历史街区位于市区香港路和台湾路一带,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拥有不少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著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漳州文庙位于市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元、明、清均有重修,漳州府学亦设于此。现占地约6000平方米,有仪门、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刻技术和建筑技术水平。
八卦楼位于漳州大桥北端桥头处,建于明隆庆六年,是把漳州古城墙东南角楼改建而成的八角形三层木结构阁,题名“威镇阁”。因八面开窗,取象八卦,故又名“八卦楼”。文化大革命中,八卦楼被武斗枪击倒塌,至建设漳州大桥时,夷为平地。1997年,漳州市人民政府重建八卦楼,重建后的八卦楼建设面积750平方米,分一、二、三层和夹层,建筑立面总高度为48.8米。
漳州九龙公园位于市区胜利东路,1993年底动工兴建,1995年底竣工,占地面积150亩,为市级综合性休闲、娱乐公园。全园设综合休闲区、水面活动区、儿童游乐区、服务区等功能区,主要景点有:九龙戏水喷泉雕塑、湖心岛、清远水榭、映雨轩、水仙阁、枕波亭、倚春亭、南山秋晚亭、不染亭、愚亭、云龙亭、霞起桥等,是以水景为特色的文化休闲公园。
林语堂纪念馆地处319国道北侧,坐落在其父母长眠的虎形山上香蕉林中,占地面积7亩,前眺林语堂先生的故居,背蕉林环抱,清静幽雅。主体为半圆形二层建筑,借鉴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建筑风格,体现林语堂先生中西合璧的思想。馆舍正面墙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林语堂纪念馆”六个大字金光闪闪。馆前,安放一尊2米高的林语堂先生坐式青石塑像,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中山公园地处漳州的市中心,是老年人健身、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展现漳州市井风情的重要窗口。中山公园东侧的小山丘是公园中唯一的高地,山丘上有一座很有历史价值的漳州解放纪念亭,在亭中休憩的人络绎不绝。中山公园东大门的喷水池建于20世纪90年代。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同年12月3日,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司法厅评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13]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14]
2021年4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公布,芗城区在列。[15]
以片仔癀、水仙花、八宝印泥、银耳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