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状效应

钩状效应

目录导航

钩状效应(HOOK效应)

钩状效应即HOOK效应,是指由于 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而导致假阴性的现象,其中抗体过量叫做前带效应;抗原过量叫做后带效应。

原理

抗原 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无论在一定量的抗体中加入不同量的抗原或在一定量的抗原中加入不同量的抗体, 均可发现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现最强的 抗原-抗体反应。以沉淀反应为例,若向一排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抗体,然后依次向各管中加入递增量的相应 可溶性抗原,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可绘制出 反应曲线(图)。

前带、后带效应

从图中可见,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 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 of equivalence)。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形成的沉淀物最多,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抗原过剩则影响沉淀物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 phenomenon)。带现象在临床检验中经常出现,特别是ELISA反应中。出现在 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出现在 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postzone)。所以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前带和后带现象,以免出现假阴性结果,尤其以前带效应明显,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进一步稀释样本进行解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