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子[2]
①小子:指儿子。
②广孙:是儿子的名字。
③翁翁:孙子对祖父的称呼。
④密州:今山东诸城。
⑤再岁:两年。
⑥牙儿:广孙的弟弟。
⑦秀且厚:清秀和丰满。
⑧郑郑:广孙的弟弟。
⑨三三:广孙的弟弟。
⑩大安:广孙的弟弟。
⑪能步履:已会走路。
⑫“伎俩“句:指精明调皮的本领都超过从前。
⑬罗拜跪:罗列着向祖父磕头。
⑭婆婆:祖母。
⑮辇下:京城。
⑯省:古代中央的官署有秘书省、中书省、尚书省等。
⑰大婆:曾祖母。[3]
爹爹调来密州地方工作,前后两年生了两个儿子。
牙儿模样很乖长得胖呼呼的,郑郑已经长出了满嘴的牙齿。
爷爷没有见过他们的模样,见了想必也会非常之欢喜。
广孙我读了不少的书籍,每天习字要写两大张纸。
三三精神很好成天活蹦乱跳,大安走路风快这儿无人能比。
爷爷从前虽曾见过他们,调皮捣蛋的本事却今非昔比。
什么时候我们全家大团圆了,让他们绕你双膝团团跪拜于你。
奶奶来和我们一起生活,爷爷你却一个人留在省里。
爷爷已经八十五岁的高龄,每餐饭量如何睡觉是否安逸?
我的爹爹和我的妈妈,经常都在心里想你嘴上念你。
每次逢年过节的喜庆日子,或者有好吃的食物摆上桌子。
总是一个一个地把你们想起,扳起指头计算何时能回家里。
昨天开始房里生起火炉,连日北风吹来天气怪冷的。
围炉饮茶以后大家沉默起来,我们与你相距有好几千里![4]
诗人在密州任职已满两年,在北宋任职满三年就有机会回家省亲,为了让家人安心而写的一封平安家书。这首诗是作者代儿子写给他祖父的。[5]
这首诗是一封平安家书。目的是告慰父母;儿孙近况甚好,叙述渴盼团聚之意,写法很别致。
诗分两段:上段十四句,下段十四句,双句押韵,一韵到底,章法整饬,语言活泼。
上段是写向爷爷陈述五个孙孙的情况。诗题是“代小子广孙寄翁翁”,表明这是用了孩子的口气来写的。广孙最大,他以大哥哥的口气,一连叙述了牙儿、郑郑、自己、三三、大安兄弟五个的情况,文字虽少,但把五个小兄弟写得栩栩如生、各具情态。中间插以“翁翁尚未见,既见想欢喜”这样的猜度之语,显示了爷爷喜孙孙、孙孙爱爷爷的深挚之情;又插以“翁翁虽旧识,伎俩非昔比”这样的“新闻”,这就把两个刚学走路和说话的弟弟的聪明顽皮、讨人喜欢的情态写活了。
下段叙述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之情。这部分,实际是以广孙的口气,代诗人自已向父母叙述思亲之情,渴归之意(“奶奶”,这里是对母亲的称呼)。
按照成年人的写信方式,除了前有称谓、后有祝颂语,一般应先问候老人,祝福老人,叙述渴念之情、思归之意,然后再叙述写信人这方面的情况,以释尊长之情。这样才合于当时的礼貌。但因为这首诗是“代小子广孙寄翁翁”,就不能那样写,那样写就不合乎儿童的心理,就显得太“大人”气,失去了天真可爱的意趣。诗人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将禀报的内容加以颠倒,改变了一般书信的程式,增添了朴实美。
一首不满二百字的诗歌,代替了数百言难于表叙感情的家书,写得清新活泼、自然流畅、意深情挚,在古代诗歌里这种写法甚为少见,得力于汉代乐府民歌。[2]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清江三孔集》:诗人以诗代简,用大儿子广孙的口气,向父母叙述五子成长情况,抒写思亲之情,渴归之意。诗中叙写五个小儿情态,天真稚气可掬。写对合家相渴望,对“归期“的计算,以及“饮阑”后举目通望、默然念远的氛围,都生动逼真,符合儿童心理,可以说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小叙事诗,是古代难得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6]
孔平仲,北宋诗人,字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出知衡州,转任韶州。宋徽宗即位,召为户部员外郎,迁金部郎中,提举永兴路刑狱,任职于邝延、环庆。因朝廷党争被罢免。与兄孔文仲、孔武仲均以文章著名,合称“清江三孔“,有《清江三孔集》。著有《续世说》、《孔氏谈苑》、《珩璜新论》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