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市镇

召市镇

气候条件 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
中文名 召市镇
所属地区 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
邮政区码 416800
面积 230.3平方千米(2017年)
目录导航

行政区划

2006年区划调整时,将原瓦房乡、辽叶乡合并到召市镇后,人口众多,地域面广,总面积为230.3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24872亩,其中田面积13926亩,土面积10964亩。镇辖21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委会,165个村民(居民)小组,24600人(2017年)。建国后一直是公社、乡、区公所、办事处的所在地,且为召市地区(周边14个乡镇)政治、经济、文化、物流中心。

气候条件

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4℃,高最气温36℃,最低气温-9.3℃,年降雨量1512.4毫米,无霜期250天。召市镇农作物以产稻为主,小麦、玉米、红薯、马铃薯占一定比例;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百合、生姜、青蒿等,退耕还林总面积43558亩;是全县项目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地之一,其中有辣椒11000亩,覆盖全镇,有烤烟6500亩,百合4500亩,农副产品加工及养殖基地7个;其中辣酱粗加工和粉丝加工已成规模,已成为该镇的龙头产品。

自然资源

北部系石灰岩为主的黄壤,其余各地均为砂壤,土壤呈综性偏酸反应。植被以枞树、沙树和灌木林为主,林地面积158546.5亩,其中山林面积139921.5亩,退耕还林面积18625亩;长年种植烤烟8000余亩、百合4000余亩、辣椒3000余亩。

经济状况

建国以来,召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谐相处,艰苦奋斗,为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成果辉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地党委、政府多方筹资400多万元,修建了2公里的十字街,修建了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建造了三座桥梁。2000年以来,召市镇党委、政府科学论证,精心规划,招商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50多亩的全兴路,为召市集镇扩容提质,市场繁荣拓展了新途径。

基础设施

修筑村、组公路68条210多公里,修筑水库5座,山塘22口,水渠2条26000多米,水沟58条19800米,建设了35千伏安变电站。国家投资700多万元,社区、前卫、堰塘、新园、大兴5个村进行了耕地整理,硬化了火召、召辽公路23公里,村庄道路硬化1300多户25000多米,实施了川洞、红卫、托利湖、新园村安全引水工程,改造了镇自来水设施。

产业建设成效斐然。近年来,召市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主抓产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突出狠抓了五大产业:一是烤烟产业,种植面积近8000亩,产烟叶200多万斤,实现产值近2000多万元;二是百合产业,种植面积4000多亩,实现产值近2000多万元;三是辣椒产业种植面积3000多亩,实现产值近1000多万元;四是养殖业,实现产值2000万元;五是劳务产业,近万名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收入可突破亿元关。

社会事业

多年来,各届党委、政府带领人民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兴修学校5所,在任教职员工370多人,在校初中28个班级1783个学生、小学58个班级,2988个学生,幼儿园11所564个学前儿童。组建民间鼓、管乐队10个98人,建设了镇文化活动广场,修建了敬老院,使农村五包老人享受到黄昏幸福。兴修了召市客运站,规范了农村客运秩序。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据调查统计:GDP可达2亿多元,地方财政收入可达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000多元。农村家庭户中拥有大货车22辆,大客车31辆,农用车214辆,三轮车153辆,摩托车1887辆,单车1202部,电冰箱1958台,洗衣机3926台,彩电5511台,通有线电视3387户,通固定电话1896户,手机17078部,百万资产47户。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飘扬过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理论总揽未来。召市镇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正在龙山中部璀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