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黄河流域流行的民俗节令产物,是以面食为主的地区的创造。民间礼馍创作到底始于何代?我无法考察,但是我坚信这是庶民百姓按照自己的经济条件,以面为材料做祭品,取代杀牲祭天、地、人、神而开始的。后来又成为维系民间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礼品。
各地区有相似的礼仪、节令,例如民间古老的“送羊节”。它可能当初是赠送真羊的,慢慢演变为送面羊。在每年农历七月一日至十五日,母亲要为已出嫁的女儿塑面羊,将象征美好吉祥的面塑送到女儿家,而且要年年送,说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在陕西、甘肃、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某些乡间,至今依然保存着送女儿、送外甥面羊的“面羊节”。令人惊奇的是面羊造型做法又那么大同小异。甘肃陇东庆阳一带的礼馍制作是丰富多彩的。使人注目的是此地面狮造型与众不同:满口的牙齿像须一般向四周弯伸着。最特殊的是它不同于陕北和山西雁北一带面花的素朴,也不同于山东面塑色彩那么浓艳。它用色有如水彩画,强调彩色晕染的水分感觉,以豆绿与桃红两色为主,从深向浅过渡,既有民间色彩的绚丽,又如水彩般的清淡,像雨后的虹彩。
羊、祥也,大羊为美。在中国的民俗中,羊不只是 十二生肖中的一个,而且又属阳性,长期以来作为美好的吉祥物出现于民间。到后来发展出“三阳(羊)开泰”的谐音喻意形象。羊已经形成了历史久远的 文化现象,存在于中国民众的风俗之中,尤其在 民间剪纸、刺绣、布制品、雕刻中被反复表现着。面花作为礼馍在黄河流域的民俗节令中代替着祭祀用的牺牲品,因此羊的造型出现于与之相应的礼俗中。在河南,正月十六日有媳妇回娘家的风俗,姥姥要送给外孙一些面花、猪、狗、鸡、鱼、羊等,一般称这种活动叫“送羊”。据说最早是送一只真的小羔羊,后来变成送面制的小羊和其他动物了。孩子们得到这些礼品,先拿来玩耍,玩够了就吃掉。这种送羊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