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中文名 社会历史批评
国家 法国
目录导航

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历史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社会历史批评的滥觞

         前人在谈论一些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论及这些文学现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注意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神话、史诗和戏剧的评价,也多注重这些文学类型的社会功能。

        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与外部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才逐步形成。 

西方社会学批评

1. 维柯(1668-1744)

       他在《新科学》中根据对古希腊社会的研究来探讨荷马史诗及其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荷马,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和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研究的批评方法。

2. 赫尔德(1744-1803)

      赫尔德强调每部文学作品都需要根据其历史背景来看待和解释。

3. 法国的斯达尔夫人(1766-1817)

       斯达尔夫人1800年发表的《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对文学形态的作用。南方文学: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兰西属于南方文学;北方文学:英国、德国、丹麦、瑞典属于北方文学。

      将文学与广义的社会制度(宗教观念、民族风尚、时代特征)相联系,考察其间的互动关系。 

 4. 丹纳(1828-1893)

      在《英国文学史》的序言和《艺术哲学》中,他明确提出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受到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支配,应该到这些因素中去寻找创造活动最终的根源。

      种族¡ª¡ª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

      环境¡ª¡ª指种族生存与其中的环境,包括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

      时代¡ª¡ª包括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等因素。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批评活动发展和丰富了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体系。

       别林斯基坚持文学应当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他的批评既体现了革命的战斗的锋芒,又注意到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和个性,集中代表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批评理念,避免了丹纳那种自然科学求证式的简单方法,显示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成熟。

1. 别林斯基

       ①文学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

          诗歌用两种方法来概括和再现生活现象,但引向一个目标。

       ②艺术具有自足性。¡°艺术既然表现着社会的自觉,通过对善和真的崇高印象和高贵看法,表达着构成社会的个人的精神,那么,也可以说它是为社会服务的;可是,它不是作为一个为社会而存在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为自己而独自存在,在自身中具有它的目的和它的原因的东西,来为社会服务的。

2. 车尔尼雪夫斯基

      ①文学艺术必须是与现实条件相联系的,脱离开现实生活则失去其生命力。

      ②文学应当服务于现实生活。诗就是生活、行动、斗争、热情。

      ③文学不能不是某一种思想倾向的体现者。

社会历史批评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是在近代以后开始出现的,这既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产物,又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和革命文学的勃兴为社会历史批评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当时的社会历史批评具有较浓厚的政治和社会启蒙色彩,加上西方进化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传入,为当时的革命文学提供了现成的批评观念、模式、方法以及批评话语。

      茅盾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历史批评这一范式的最重要的代表。他的批评理论与实践为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使之在30年代后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主流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特征

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1.文学观——即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或者说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2.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首先,文学作品不是凭空创造,也不完全是个人行为,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影响、制约乃至控制文学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和表现,而且也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最后,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也可以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            

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1. 真实性

       真实性¡ª¡ª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

       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社会历史批评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考察包括时代背景的真实性问题、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乃至作品细节的真实问题等。 

2. 倾向性

       倾向性¡ª¡ª即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

       作家是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活,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都是倾向性考察的范围。

3. 社会效果

       社会效果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又一重要尺度,它强调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在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中展示审美理想,从而促人深省,催人奋发。

      ①认识作用

      ②教育作用

      ③娱乐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也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要求随时期的转变而有所不同。 

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

 1. 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关注和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思想性,它要求批评家分析任何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时,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在考察作品的时代背景时特别注意作品是否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倾向和潮流。

       由于倾向于文学作品反映当今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社会历史批评特别关注那些贴近生活和时代、反映社会变革题材的作品。

       在从事文学批评的过程中,社会历史批评要从那些表面平淡无奇的事件中揭示出蕴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使之产生震聋发聩的效果。对于叙事作品,社会历史批评格外关注人物形象和环境。 

2. 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社会历史批评在阐释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同时,并不排斥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但社会历史批评从不就形式谈形式,而是联系社会历史内容来谈形式。

3.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家的关系  

       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寻找作家价值观念和创作思想的深刻根源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又一重要任务。

       在作家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包括作家所处的社会政治条件,还包括作家生活的艺术环境及文学思潮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社会历史批评还通过搜集和整理作家的生平史料,尽可能详尽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经历,通过作品揭示作家的思想意识和政治倾向以了解作者思想与艺术的发展变化,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以了解作家的自觉追求和个性特征。这些工作做得越扎实,对作家的了解和把握就越深入全面。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主张

文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在本质上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因此文学批评应该重视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考察。法国文学理论家丹纳的《艺术哲学》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奠基之作,在此书中,作者运用社会学中的地理学派和生物学派的观点阐述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说明了种族、环境、时代这三大要素对文学发展的决定作用。丹纳肯定了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尽管其方法存在着机械和简单的缺陷,在论述中常用一种社会精神现象说明另一种精神现象,忽略了最基本的经济因素,但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观点已经确立。

文学负担着社会历史使命

  社会历史批评关注文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伏尔泰、狄德罗都十分强调文学对民众的宣传、启蒙作用,把文学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革命民主主义者,也把文学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文学家们勇敢地、无情地揭露当时农奴制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先进的积极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推动社会与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社会历史批评总是对所评论的对象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评判尺度。一般说来,并非所有的批评模式都有明确的评判标准,但社会历史批评却非常重视对文学作品做出价值判断。它的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这几个方面。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社会历史批评坚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部作品成功与否,其基本条件之一是看它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所谓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因此,在社会历史批评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对真实性的考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其一,考察作品时代背景的真实性,看作品是否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倾向和潮流。

  其二,考察人物的真实性,看人物是否合乎身份,人物性格发展是否合乎逻辑,人物的情感是否真实可信。

  其三,考察细节的真实性,看其是否会造成逼真的效果。

文学作品必须具有正确的倾向性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仅仅应该是真实的,而且还应该是正确的,就是说,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考察必须要以考察作品的思想倾向性为前提,看其能否反映出历史的趋向和时代的本质。批评家不仅要考察作品是否真实可信,而且还要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揭示作品所蕴含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在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把作品放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运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历史发展观念,以揭示作品主题的深刻与否。

文学必须重视社会效果

  社会历史批评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效益,它要求文学通过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从而维护或破坏某种意识形态。它要求:

  第一,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作品通过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具体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使读者获得较为丰富生动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读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第二,社会历史批评还要求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值得赞美的,什么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以影响读者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改造世界的勇气和力量,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三,社会历史批评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不过文学作品的这种审美作用只是作为一种媒介,最终要达到的教育读者的目的。

社会历史批评的常用手段

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进行阐释

  社会历史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具体阐释。在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时,社会历史批评通常都从内容出发来评判作品的价值。对抒情性作品,主要分析的是与现实相关的情感表达,对叙述作品,则主要通过人物形象和环境的分析来揭示主题及思想意义。

  .

考察作家与他所生活创作的时代环境的关系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作者的生平际遇对作品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作者往往在作品中熔铸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他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他所意识到的使命感。通过对作者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创作及其社会理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研究,将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其一是把握作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首先要注意作家所处的社会政治条件对作家的制约,以便于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作家的创作动机。其次作家批评还应注意到作家生活的艺术环境及文学思潮对其创作的作用。

  其二是通过作品本身去发掘作者的风格和个性。批评家通过作者对题材的选择、对人物的爱憎及结构布局等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艺术追求。

  对作家的评价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因此对作家的研究首先要尽可能详尽地掌握作家的生活经历。其次,对作家的研究还应重视作家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发展的历史材料,这些显示作家人生十字路口的材料将是作家研究中的关键的部分。第三,对作家的研究还应注意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这方面的材料将表明作家的艺术追求和具体创作过程中的个性特征,成为了解和研究作家创作道路和具体作品的有力证据。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作家的创作谈未必能真实地说明作品情况,这或是由于作家自身表达能力的限制,或是有意讳饰。因此,对于作家的创作谈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做具体细致的分析,切不可盲从或轻信。

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内容进行艺术形式分析

  社会历史批评并不排斥艺术分析。在论及作品价值时,社会历史批评也要分析和判断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结构是否严谨,语言表达是否恰到好处,描写是否生动等等,但它从来不就形式而谈形式,而是联系社会历史内容来谈形式。

社会历史批评的拓展

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庸俗社会学

  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其基本特征是相关的,主要表现在:其一,由于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注重对作家生平际遇的研究,因而相对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独立价值、它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它的形式因素。由此导致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性研究不够。其二,由于社会历史批评赋予了文学作品太重的社会功用,而使文学作品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它必须担负起训导读者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的自主性、创造性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社会历史批评的这些缺憾在一定程度上为庸俗社会学提供了可乘之机。庸俗社会学的鼻祖是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派。他们习惯从政治观念出发来评判文学作品,用阶级分析代替艺术分析,政治标准成了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正常的文学批评变成了政治斗争。

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化学拓展

  文化因素的渗入使社会历史批评得以深化。它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一方面把文学活动、文学现象作为人类的或民族的文化系统中的组成因素来考察,另一方面又对文学现象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做全面的、整体的观照。这种批评方法一方面分析作家、作品、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一方面揭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文化构成,阐释其文化意义。可以说,文化与社会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文化的内涵较之社会、历史的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纵深感。它不是把文学作品仅仅作为一定社会的反映或时代的产物,而是当做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它超越了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自由。

  从文化学角度观照文学,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文学进行整体观照。不仅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科技诸方面的关系,而且还须对文学做历史的综合追溯。这种文化视野与社会、道德的角度不尽相同,它更多地是着眼于作品的文献价值,而不做善恶判断。

  其次,是对文学做比较观照。这是一种跨越文化的研究。

  各民族的文学,既有其相似的经验和形式,又有各自的特点,由此构成比较的基础。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借助他国文学和文化的参照,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本国文学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国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

  第三,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化阐释。如果说从文化角度观照文学是侧重于对文学作品外部联系的考察的话,那么,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则是对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批评家要阐发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其一,探寻文学现象中特定民族的文化心理

  其二,揭示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征。

  其三,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变迁。

  从文化学角度进行文学批评,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这种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综合的研究打开了人们的思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人类文化的纵横交错的参照系中把握文学作品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更为宏阔的时空构架中重新审视和整合人类文学经验的钥匙,而且顺应了当代世界文化和文学日益走向交流与汇通的大趋势,这将给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以切实有效的指导。但它较多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和文献价值,忽略或不够重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追求,因而未能很好地分辨作品艺术上的良莠。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