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亮毛杜鹃(变种)

映山红组Sect.Tsutsusi
植物界
亚属 映山红亚属Subgen.Tsutsusi
杜鹃花目Ericales
中文学名 碧江亮毛杜鹃(变种)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科 杜鹃花亚科Rhododendroideae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

碧江亮毛杜鹃(变种)

种别名

Rhododendron microphyton Franch.Var.Trichanthum

组中文名

映山红组

组拉丁名

Sect.Tsutsusi.sweet

亚属中文名

映山红亚属

亚属拉丁名

Subgen.Tsutsusi (G.Don) Pojarkova

属中文名

杜鹃属

属拉丁名

Rhododendron

亚科中文名

杜鹃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

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

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

ERICAEAE

纲中文名

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

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

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有时矮小成垫状,地坐或附生;植株无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鳞片。叶 常绿或落叶、半落叶,互生,全缘,稀有不明显的小齿。花芽被多数形态大小有变异的芽鳞。花:显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伞形总、状或短总状花序,稀单花,通常顶生,少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环状尤明显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状、钟状、管状或高脚碟状,整齐或略两则对称,5(--6--8)裂,裂片在芽内覆瓦状;雄蕊5—10,通常 10,稀15--20(--27),着生花冠基部,花药无附属物,顶孔开裂或为略微偏斜的孔裂;花盘多少增厚而显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细长劲直或粗短而弯弓状,宿存。蒴果自顶部向下室间开裂,果瓣木质,少有质薄者开裂后果瓣多少扭曲。种子多数,细小,纺锤形,具膜质薄翅,或种子两端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鳍状翅,或无翅但两端具狭长或尾状附属物。

种类

本属种类较多,具体种数有多种说法:一说800多种,一说1000多种,一说仅中国的横断山区就有2000种以上。是一北温带分布的大属,主产东亚和东南亚。我国是杜鹃花属最集中的产地,集中分布于西南山区。它们的花色艳丽多姿,是著名

有毒种

性状

包括体形大的西洋杜鹃和体形小的映山红类杜鹃。杜鹃花属约有900种,亚洲约产850种其中,中国约有530种,除新疆外南北各小区均有分布。新几内亚、马来西亚约有280种,几乎全为附生型 。此外,北美分布有24种,欧洲分布有9种,大洋洲分布1种。杜鹃花属种类多,差异很大,有常绿大乔木、小乔木,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习性差异也很大,但多数种产于高海拔地区,喜凉爽、湿润气候、忌酷热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ph值在5.5~6.5之间的酸性土壤。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间也能生长。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暴晒,夏、秋季应有林木或荫棚遮挡烈日。一般于春、秋二季抽梢,以梢为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气温超过30℃或低于5℃则生长趋于停滞。冬季有短暂的休眠期。  

分部

中国是杜鹃花的分布中心,约有460种,除新疆和宁夏外,各省区均有分布。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是最集中的产地,均分别占百种以上,仅云南的杜鹃花品种就占全国品种的一半以上。世界上许多国家从这里引种。杜鹃花盛开之时,恰值杜鹃鸟啼之时,古人留下许多诗句和优美、动人的传说,并有以花为节的习俗。杜鹃花多为灌木或小乔木,因生态环境不同,有各自的生活习性和形状。最小的植株只有几厘米高,呈垫状,贴地面生。最大的高达数丈,巍然挺立,蔚为壮观。杜鹃花分落叶和常绿两大类。落叶类叶小,常绿类叶片硕大。花的颜色有红、紫、黄、白、粉、蓝等色。喜阴凉、湿润,耐寒,多生长在海拔1000-1400米的山坡、高山草甸、林缘、石壁和沼泽地。除作观赏,有的叶花可入药或提取芳香油,有的花可食用,树皮和叶可提制烤胶,木材可做工艺品等。高山杜鹃花根系发达,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有毒种

我国的杜鹃花属有毒植物约在60种以上,多数为我国所特有,而且大都毒性剧烈,常引起人、畜的中毒。主要有毒种有羊踯躅、大白花杜鹃和牛皮茶等,人误食中毒的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一般因呼吸衰竭而死。有些种虽未发现对人、畜的危害,也不常见,但毒性实验中表现较强的毒性,小鼠腹腔注射这些植物的水或氯仿等溶剂的粗提取物,在小于1000mg/kg剂量时能使受试动物严重中毒或立即死亡。另外,还有很多植物经研究发现含有木藜芦毒素I或其类似剧毒成分,也有一定的毒性。此外,从部分剧毒植物大白花杜鹃、羊踯躅等中还分出若干成分,其毒理作用虽和木藜芦毒素有相似之处,但不尽相同,尚待深入研究。木藜芦毒素I是本属、也是本科具代表性的毒素,对此研究甚多。在其结构未完全确定之前,曾用过asebotoxine、andromedotoxine、rhodotoxin和grayanotoxinI等名称,至1955年竹本常松和柿捉宽等证实上述有毒物质结构相同后才提出以“grayanotoxinI”作为其正式名称,它的结构在六十年代已经确证。木藜芦毒素I急性毒性较大,作用迅速而短暂(1小时左右),小鼠LD50(mg/kg)是1.31(腹腔)、0.345(静脉)和5.1(口服),主要中毒症状有流涎、呕吐、呼吸困难肌肉松弛、眼球突出和阵发性惊厥,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它在体内可很快被代谢,无明显蓄积毒性作用。它还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木藜芦毒素I有多种复杂的生理作用,属于心脏—神经系统毒物。小剂量可引起呼吸抑制,随剂量增加出现秦施压呼吸,但更大剂量反能引起呼吸短暂兴奋。它能刺激支气管肌肉、声带和横隔膜,产生痉挛样收缩。它对动物血压有双相作用,小剂量为降压,大剂量则升压。降压作用不是中枢性的,而是由于作用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阻断加压反射,使血管产生反射性舒张造成的[69,83,85,86]。木藜芦毒素1对心脏有很强的作用,大剂量时直接作用于心脏引起死亡,能可逆地增强心肌收缩力并产生以期外收缩为特征的心率失常。木藜芦毒素I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能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唾液增加、呕吐和缩瞳,对迷走神经末梢是先兴奋而后转为麻痹,对横纹肌的运动神经末梢也有麻痹作用[87,90]。它还能诱发哺乳动物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肌神经、颈动脉窦神经和皮质神经强烈的突发放电,已证明它是一种高强度的肌梭兴奋剂。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木藜芦毒素1是一种神经细胞膜毒物,能可逆地去极化激活神经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增加静息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因钠离子的异常运转而引起各种异常的电生理现象发生,这种毒素对呼吸、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多种效应均可以从这一作用机制中得到解释。

园艺价值

本属植物在园艺学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自19世纪中期,J.D.Hooker从锚金发现并引回英国 30种杜鹃开始,至20世纪G.Forrest、俞德浚等人在中国西南的采集活动以来,杜鹃花属植物大量被发现,被引种栽培的杜鹃已不下600种,遍及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杜鹃花属植物在自然界杂交现象普遍,栽培条件下亦易于杂交变异,大量的杂交种不断被育出, 且观赏价值胜可:野生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