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简称TDM)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化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
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在治疗医学领域内崛起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测定血液中或其它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公司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可以提供患者最佳用药方案。
治疗决策(医师/临床药师)→处方剂量(医师/临床药师)→初剂量设计(医师/临床药师)→调剂(药师)→投药(护师/药师)→观察(医师/临床药师/护师)→抽血(医师/临床药师/护师/检验师)→血药浓度监测(临床药师/检验师)→药动学处理(临床药师/医师)→调整给药方案(医师/临床药师)。
TDM也是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先进仪器的使用而发展起来的。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用于体液分析,因灵敏度、 专属性差等问题,能分析的品种很少,气相色谱也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药物品种。HPLC、气-质联用的发展,特别是HPLC,在TDM中使用较广,它可测定除了地高辛、锂盐少数几个药以外的大部分药品,且干扰小,还可测定代谢物,在新药研究中又不需要免疫试剂盒,价格相对便宜,又能促进药剂科的科研工作,在体内药物测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放射免疫(RIA)分析法、酶多种免疫(EMIT)分析法也普遍应用。TDX(荧光偏振 免疫分析法)的应用达到了简便、快速、准确,在常规TDM工作中应用较多。但由于试剂价格和仪器较贵,某些品种样本较少,不少医院还未配备TDX开展TDM工作。目前,毛细管电泳(HPCE)、液-质(HPLC/MS)联用,也正在TDM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毛细管电泳分离药物、药物对映体、研究药物 蛋白结合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先进仪器促进了TDM工作的发展,而在基层单位利用UV法、微生物法、RIA法等方法同样也开展了不少工作。
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进行TDM。在下列情况下,通常需要进行TDM:
(1)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此类药物多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强心苷类,它们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需要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密切观察临床反应。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 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 忧郁症药。
(3)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茶碱,水杨酸等。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过肝代谢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用要的患者, 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胺治疗 心律失常时,过量也会引起心律失常,苯妥英钠中毒引起的抽搐与癫痫发作不易区别。
(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时。
(8)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很大,特别是由于遗传造成 药物代谢速率明显差异的情况,如普鲁卡因胺的乙酰化代谢。
(9)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诊断和处理过量中毒,以及为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
(10)当病人的血浆蛋白含量低时,需要测定血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如苯妥英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