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 《史记》、 《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北齐书》、《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新唐书》、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合称“ 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又把已经散佚的《旧五代史》主要依据《 永乐大典》 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 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清朝末年,民国初年, 柯劭忞撰修了《新元史》。1920年,柯劭忞撰《 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 徐世昌以《新元史》为“ 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很多人不将 新元史列入,而改将《 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二十六史”。
古人编写史书有多种体裁,“二十六史”是采用 纪传体。这种史学体裁创始于 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以“ 本纪”和“ 列传”为主体。“本纪”的内容是围绕帝王,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在全书中的篇幅最多。在“二十六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面。
在“本纪”、“列传”之外《史记》还有“表“、“书”、“世家”。“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 谱列人物和事件。“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今本卷数 |
---|---|---|---|
1 | 史记 | 西汉· 司马迁 | 130 |
2 | 汉书 | 东汉· 班固 | 100 |
3 | 后汉书 | 刘宋· 范晔 | 120 |
4 | 三国志 | 西晋· 陈寿 | 65 |
5 | 晋书 | 唐· 房玄龄等 | 130 |
6 | 宋书 | 梁· 沈约 | 100 |
7 | 南齐书 | 梁· 萧子显 | 59 |
8 | 梁书 | 唐· 姚思廉 | 56 |
9 | 陈书 | 唐· 姚思廉 | 36 |
10 | 魏书 | 北齐· 魏收 | 114 |
11 | 北齐书 | 唐· 李百药 | 50 |
12 | 周书 | 唐· 令狐德棻等 | 50 |
13 | 隋书 | 唐· 魏徵等 | 85 |
14 | 南史 | 唐· 李延寿 | 80 |
15 | 北史 | 唐· 李延寿 | 100 |
16 | 旧唐书 | 后晋· 刘昫等 | 200 |
17 | 新唐书 | 宋· 欧阳修等 | 225 |
18 | 旧五代史 | 宋· 薛居正等 | 150 |
19 | 新五代史 | 宋· 欧阳修 | 74 |
20 | 宋史 | 元· 脱脱等 | 496 |
21 | 辽史 | 元· 脱脱等 | 116 |
22 | 金史 | 元· 脱脱等 | 135 |
23 | 元史 | 明· 宋濂等 | 210 |
24 | 新元史 | 民国· 柯劭忞等 | 257 |
25 | 明史 | 清· 张廷玉等 | 332 |
26 | 清史稿 | 民国· 赵尔巽等 | 529 |
史记
汉· 司马迁著,130卷。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 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 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 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 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 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 董仲舒、 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 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 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 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庇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 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 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 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 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 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 世本》、《 国语》、《 国策》、《 秦记》、《 楚汉春秋》、《 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 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东汉·班固著,100卷。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 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 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 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 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 天文志》没有写成, 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 班昭补作, 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 刘邦元年,终于 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 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 通史,《汉书》则是一部 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 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 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 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 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 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 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 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详细的展现了当时的 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 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120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梁书
唐·姚思廉 56
陈书
唐·姚思廉 36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隋书
唐·魏徵等 85
南史
唐·李延寿 80
北史
唐‧ 李延寿100
旧唐书
後晋·刘昫等 200
新唐书
宋·欧阳修、 宋祁225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旧)元史
明·宋濂等 210
(新)元史
民国 柯劭忞257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清史稿
民国 赵尔巽任、 缪荃孙、 柯劭忞等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