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

虹口区

中文名 虹口区
人口密度 37065人每平方千米
外文名 HongkouDistrict
所属地区 中国上海市
方言 吴语—上海话
政府驻地 上海市虹口区飞虹路518号
著名景点 鲁迅故居、鲁迅墓、多伦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
地区生产总值 1214.77亿元(2022年)
区委书记 李谦
荣誉 全国首个营商环境百强区县第5名。(2018年)
邮编 200080
行政区划代码 310109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虹口港虹口港虹口,因虹口港(昔称沙洪,其与黄浦江交汇处称洪口、虹口)而得名。

上海开埠前,虹口地区除江湾镇、虹安镇、虹口镇等集镇外,多系农田渔村。境内以此(旧)江为界,南属上海县,北属宝山县。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美国传教士在境南租地造屋。道光二十八年,辟美侨居留地。

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划定美租界地域。是年八月,英美租界合并,改称英美公共租界。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又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境内南部为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的主体部分。境内租界以北地区仍分属上海、宝山两县。八一三事变后,虹口沦为日本海军警备地区,由日本海军直接管辖。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租界归还中国,上海市政府建区,境内主要地域划为第十六区、十七区、十八区。

民国36年(1947年),分别改称虹口区、北四川路区、提篮桥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接管3个区公所,建立区人民政府。

1956年3 月,北四川路区与虹口区合并为虹口区。

1957年,按中共市委、市人委增产节约紧缩编制的精神,减少街道办事处的数量,扩大区划范围。虹口区调整为三角地、乍浦路、江西北路、中州路、吴淞路、虬江支路、横浜桥、长春路、多伦路、嘉兴路、贯中路、广中路、山阴路、天通庵等14个街道办事处。提篮桥区调整为临潼路、东长治路、东余杭路、永定路、梧州路、丹徒路、唐山路、飞虹路、通州路、虹镇、新港路等11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11月,虹口区与提篮桥区街道办事处又分别调整为10个和6个。1959年12月,提篮桥区与虹口区合并。1960年3月,街道办事处由16个调整合并为12个。其中合并建成的有乍浦路、三角地、嘉兴路、天通庵等4个街道办事处,辖区部分调整的有横浜桥和长春路2个街道办事处,辖区不变的有临潼路、东余杭路、永定路、梧州路、新港路、虹镇等6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原榆林区的大连路和大连西路以南、面积1.22平方公里地域划归提篮桥区。

1959年12月,提篮桥区与虹口区合并为虹口区。

1962年12月,虹口区境罗浮路以西0.06平方公里地域划归闸北区。

1979年,原属宝山县与杨浦区、面积0.87平方公里地域划归虹口区(今曲阳地区)。

1984年9月,宝山县江湾镇和大八寺(今大柏树)、面积9.38平方公里地域划归虹口区。

1991年5月,乍浦路、吴淞路2个办事处合并为乍浦路街道办事处。横浜桥、长春路2个办事处合并为四川北路街道办事处,并将原属广中街道的虹口体育场和虹口游泳池,划入四川北路街道。东长治路、海门路2个办事处合并为提篮桥街道办事处。1993年12月,曲阳新村、运光新村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曲阳路街道办事处。

1992年划定区界时,境域略有调整,密云路北端路东划归杨浦区,路西划归虹口区。

2000年12月,属闸北区管辖区域面积4691平方米划归虹口区,属虹口区管辖区域面积919平方米划归闸北区,至此形成现区境。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虹口区虹口区(3)截至2021年,虹口区下辖8个街道。[10]

区划详情

8个街道:欧阳路街道、曲阳路街道、广中路街道、嘉兴路街道、凉城新村街道、四川北路街道、北外滩街道、江湾镇街道。[10]

8个街道、镇 
广中路街道 曲阳路街道 欧阳路街道 嘉兴路街道 凉城新村街道 四川北路街道 提篮桥街道

江湾镇街道

自然环境

8个街道、镇 
广中路街道 曲阳路街道 欧阳路街道 嘉兴路街道 凉城新村街道 四川北路街道 提篮桥街道

江湾镇街道

位置地域

地形结构

虹口区虹口区(3)虹口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北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11]东与杨浦区接壤,西与闸北区为邻,北与宝山区相连,南与黄浦区以苏州河为界,与浦东新区隔黄浦江相望。区境面积23.4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虹口区位于上海市区北部偏东。虹口区面积23.4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2.5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0.91平方公里。境域原为唐代东海捍海塘内滩地,跨吴淞江南北两岸,南岸先后隶属海盐区、华亭区和上海县,北岸先后隶属昆山区、嘉定区和宝山区。

虹口区原为东海之滨的滩地,多河道港汊。历史上除那些无名的沟浜外,曾有过大小河流50余条。随着河道的变迁,有40多条被淤塞和填没,迄今留存15条。

水文情况

虹口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自然资源

虹口区区内河道蜿蜒,黄浦江的支流俞泾浦、沙泾港、虹口港环流经过区境,全长17公里,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12]

历史河流

虹口区境内原为东海之滨的滩地,多河道港汊,历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条,迄今留存的有黄浦江、吴淞江和以虹口港、沙泾港、俞泾浦为主的虹口港水系河流15条。

现存河流

黄浦江黄浦江黄浦江 南宋时称黄浦塘、黄浦,元时亦称大黄浦,是吴淞江的支流。明永乐初,吴淞江下游严重淤塞,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范家浜(今区境内的黄浦江段),使之上接大黄浦,后逐渐成为太湖水入海干道。当时该河道宽30余丈(百米左右),由于潮汐冲刷和后人的浚治,今已达300余米,深8~10米。黄浦江流经区境的为今吴淞江口至秦皇岛路西侧一段,长2.4公里,东与杨浦区段相接。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后,外商陆续在境内沿江一带建造码头。这一带的码头前沿水深8~10米,可停靠万吨级海轮,成为上海对外客、货运的集散地。

吴淞江 古称松江、松陵江、笠泽江,开埠后下游俗称苏州河。吴淞江为太湖入海的主要水道,宋、元以来逐渐淤塞,明代曾多次疏浚。明天顺二年(1458年),巡抚崔恭开浚吴淞江下游,使吴淞江东接宋家浜。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海瑞始将吴淞江作为黄浦的支流加以整治,至此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道。

虹口港 位于区境南侧,亦称沙洪、串洪。南起黄浦江,北至嘉兴路桥接俞泾浦,稍南接沙泾港。全长1.53公里,宽18~20米,最狭处12米。河道原系上海浦的北段,现与俞泾浦和沙泾港两条支流形成虹口港水系。解放初,虹口港曾经疏浚,后逐渐淤浅。

沙泾港 原名江湾浦、俞泾浦,古称商量湾。位于区境中部偏东,为虹口港的主要支流之一。从江湾镇市河起,经水电路桥,折南至屈家桥,穿越淞沪铁路,至中山北路桥,再斜穿至东体育会路桥、大连西路桥、四平路头道桥、临平路桥、海伦路桥、至溧阳路桥入虹口港。全长6.5公里,宽5.7~15米。

俞泾浦 系虹口港的主要支流,纵贯区境北部、中部,原名芦泾浦。起自走马塘,东南流至芦泾浦桥,向东经同心苗圃、柳营路桥、中山北路桥、青云路桥,再折向东流经宝山路桥、海伦公园、嘉兴路桥,入虹口港。全长7.5公里,宽5.7~15米。

市河 位于区境北部,原为走马塘流经江湾镇的一段。长2200米,宽15米。因四乡的农副产品均通过这一河道运至江湾镇,故称为市河。

斜塘 位于区境北部,又名新浜。自走马塘经新浜桥、北新浜桥、南叶家石桥。全长2500米,宽15米,流经区境的长约1750米。涨潮时可航行8吨水泥船和木船,为江湾镇通往北侧乡间的一条水道和灌溉两岸农田的渠道。

泗塘 位于区境北部,江湾镇西北侧。自俞泾浦、走马塘起,向北穿过鹅浦、段浦,出蕰藻浜。流经区境的一段为走马塘至场中路。长约650米,宽20米。通航能力,涨潮时可行驶8吨木船。此外,还具有排灌作用。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境内天然植被残剩不多,绝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 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仅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 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滩地和港汊。 栽培的农作物共有100多个种类, 近万个品种。 蔬菜多达400多种,居全国之冠,瓜果和观赏花卉品种也很多。人工栽培的树木, 主要分布在郊县林场、市区的公园和道路两旁。 动物资源主要是畜禽品种, 野生动物种类已十分稀少。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77属226种, 其中淡水鱼 171种,海水鱼55种。

人口

矿产资源:境内缺乏金属矿产资源,建筑石料也很稀少,陆上的能源矿产同样匮乏。70 年代以来开始在近海寻找油气资源, 在多口钻井中获得工业原油和天然气。据初步估算, 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约有60亿吨, 是全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 附近的南黄海,经过调查和勘探,也发现油气资源,估算有2.9亿吨储量。东海海水中化学资源丰富, 在长江口浅海底下,还发现一些矿物异常区, 有锆石、钛铁砂、石榴石、金红石等重要矿物。

政治

虹口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全区总面积23.4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常住人口83.96万人,户籍人口65.53万人,人口密度3.6万人/平方公里,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区。

解放前男性居多,15岁以上人口性别比(均以女性为100计算)最高年度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苏州河以北男性13349人,女性5549人,性别比为240.56。最低为民国37年,男性372369人,女性290550人,性别比为128.16。

经第四次人口普查,虹口区人口的各类构成状况是:在总人口879658人中,户口在虹口区842924人;常住虹口区二年以上,户口在外县市25678人;人住虹口区不满1年,离开户口登记地1年以上1504人;人住虹口区,户口待定2495人;原住虹口区,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7075人。此外,有常住户口,已外出1年以上的4755人。

解放后,人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人口死亡率从50年代年均6.75‰,下降至60年代均5.05‰。1980年起区境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自然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80年代人口死亡率年均7.13‰。1991年为7.40‰。,1992年为8.03‰,1998年为8.15‰。其中1993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数5863人,占总死亡数6825人的85.90%。

2021年,全区年末户籍人口663419人,比上年减少30903人。出生人数2333人,出生率3.5‰;死亡人数7242人,死亡率10.9‰;人口自然增长率-7.4‰。户籍人口中,18岁以下人口66941人,占人口总数的10.1%;60岁及以上人口286628人,占人口总数的43.2%。[4]

虹口 区少数民族遍及17个街道(镇),以广中路、欧阳路两个街道为最多,共有少数民族20个,956人,占虹口区少数民族人口的19.3%。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虹口区常住人口757498人。[13]

党委领导

人大领导

区委书记:李谦[8]

区委副书记:杜松全[14]

政府领导

主任:朱勤皓[15]

副主任:胡军、李佳玉、谢海龙、谢榕榕、谢春毅

政协领导

区长:吕鸣[9]

副区长:周嵘、关也彤、柳国青、陈筱洁、章维、陈帅[15][16]

经济

主席:石宝珍(女)[17]

副主席:张雷、郑蔚芸(女)、王维、颜清(女)、范春燕(女)

秘书长:姜汉军

综合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14.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8.58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146.20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总量的94.4%。

2021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23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4.482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7.70亿元,上年结转收入6.46亿元,调入资金0.5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224.38亿元。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数为195.02亿元, 加上上解上级支出8.24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68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66亿元,债务还本支出7.7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224.38亿元。区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科目的执行情况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47亿元, 公共安全支出11.29亿元, 教育支出32.45亿元, 科学技术支出10.92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16亿元, 卫生健康支出10.26亿元, 城乡社区支出50.5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22.51亿元。[4]

第三产业

2021年,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7.4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8.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09亿元,增长14.1%(同口径)。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6.54亿元,增长9.3%。其中,中央属、市属控股单位43.63亿元,增长6.9%;三资企业工业销售产值3.08亿元,增长7.8%。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7.3%。[4]

2021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1.3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9%。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47.11亿元,增长9.0%。其中,一级以上资3质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5.91亿元,增长6.6%,占全区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1%。年末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0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建筑施工企业签定合同总金额2155.60亿元,增长12.0%。

交通

商业

2021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48.8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8%。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918.61亿元,增长4.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79亿元,增长9.8%。其中,吃的商品161.98亿元,增长12.9%;穿的商品74.42亿元,增长16.7%;用的商品187.56亿元,增长3.7%。

交运仓储和邮政业

2021年,全年交运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15.1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8.1%。规模以上交运仓储和邮政业完成营业收入4107.63亿元,同比增长96.9%。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功能不断夯实,集聚各类航运服务企业近4700家和功能性机构41家,全球前50位的船公司有12家在虹口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航运服务业区级税收同比增长174.6%。

金融业

2021年,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4.30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3%。财富管理高地品牌全面打响,集聚各类金融企业和机构1949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7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达到17家,超过全国总数的九分之一,金融服务业区级税收同比增长49.4%。

旅游业

2021年,至年末,全区二星级以上宾馆6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四星级宾馆2家。星级宾馆及其他重点住宿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年实际住宿82.38万人次,下降5.7%。其中,境外旅客3.59万人次,增长7.1%。至年末,全区共有旅行社96家。其中,A级旅行社19家。旅行社实现营业收入7.46亿元,比上年下降18.2%。全年接待旅游者59.75万人次,增长38.5%。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5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出口总额104.6亿元,增长11.6%;进口总额395.5亿元,增长10.9%。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16个,与上年持平。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3.99亿美元,增长3.6%。其中,新设项目7.03亿美元,增长42.6%;增资项目6.35亿美元,下降12.7%。外商实际到位资金额13.05亿美元,增长0.2%。

北外滩开发建设

2021年,坚持不懈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北外滩发展,聚市区之力、举全区之力、集全球智慧,全力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一江一河一港”全面贯通提质,北外滩地区高标准全要素市政市容提升、北苏州路滨河空间贯通提升、虹口港东岸贯通和两侧“世纪长廊”景观提升等项目如期建成,国客中心码头880米岸线面向市民开放。北外滩来福士、白玉兰广场等商业载体成为网红商业新地标。实现余杭路、东余杭路二期、昆明路以南等3个项目、19个街坊成功征收,北外滩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实现收尾交地3个项目、7个街坊。91街坊、17和69街坊等地块顺利出让。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完成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9.1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市属项目完成投资额3.69亿元,增长45.8%。区属投资按项目分类看,城市建设项目投资额36.90亿元,增长11.2%;商品房开发投资额218.52亿元,增长8.4%。其中,住宅投资额72.90亿元,增长43.8%;办公楼投资额36.67亿元,下降19.8%;商业用房投资额26.60亿元,下降15.8%。[4]

社会

1993年,虹口港上有九龙路垃圾码头、汉阳路粪码头、辽宁路粪码头、辽宁路建材码头、上粮二站溧阳路码头。沙泾港上有泾东路粪码头、南汇煤渣码头。虹口港、俞泾浦、沙泾港历史上有不少码头,特别在虹镇、屈家桥镇一带,但由于河道淤浅,内河航运日衰,码头不断减少。

1993年末,区内汽车货运个体户92户、有92辆货运汽车,133.75个车吨,从业人员92人。各户注册资金1~4万元。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城区发展的功能目标,积极配合轨道交通在虹口的发展,建成轨道交通8号线、10号线并通车,积极推进启动轨道交通12号线站点建设。

推进市重大市政工程建设,建成新建路越江隧道和外滩隧道,建成广中路下立交(南地道)和四平路下立交。完成宝山路(东宝兴路-中山北一路)、广中路(俞泾浦-水电路)拓宽改建,完成东大名路综合管线改造工程和东长治路(除轨交12号线影响范围)拓宽工程,完成河南北路(苏州河-天目东路)拓宽。完成海平路(高阳路-公平路)、同煌路(中山北一路-西江湾路)、同鸣路(中山北一路-西江湾路)、同丰路(北宝兴路-俞泾浦)、景祥路(花园路向南延伸)、保定路(周家嘴路-飞虹路)、阜新路(天宝西路-大连路)、物华路(四平路-宝安路)、衡水路(中州路-四川北路)、奎照路(广粤路-俞泾浦)等道路辟建工程;完成汉阳路(塘沽路-九龙路)、东宝兴路(四川北路-宝源路)、西宝兴路(中山北一路-柳营路)、广粤路(广中路-汶水东路)、三门支路(三门路-安汾路)、东余杭路(梧州路-商丘路)、秦皇岛路(杨树浦路-码头)等道路拓宽工程;推进公交专用车道建设,调整海宁路周家嘴路机非隔离带以增辟公交专用车道。拆除海宁路四川北路人行天桥,改善四川北路商业景观。

开展迎世博600天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四平路、大连路、曲阳路等68条道路的综合整治工作。新建水木年华人行桥、嘉杰国际广场天桥、3516厂同丰路人行桥等4座桥梁,改建河南路桥、长治路桥,整治中小桥梁45座。推进海伦路(海拉尔路-四平路)拓宽的前期研究。

吴淞铁路铁马路菜场的位置,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的始发车站(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是英商1876 年擅自建造的,上海至吴淞全线通车,全长15公里,有桥12座,与其它道路交叉处有栅栏50余处,但第二年就被政府付款收回。

科技教育

文卫体育

2021年,创新驱动成效不断凸显。持续优化5G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基站1134个,密度保持全市领先,全区集聚5G+企业370余家。推动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北外滩国际区块链创新生态港、声学超构材料应用技术创新平台等项目加快推进。推动科创载体建设,开展园区“摘牌收储、品牌建设、协助招商”等“三个一批”工作,新增市级孵化器4家、市级众创空间6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成功举办2021年“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虹口赛区等活动。

2021年,全年专利授权量2340件,增长22.0%。其中,发明专利402件,增长59.5%。至年末,市区两级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共105家,高新技术企业432家,其中年内通过科技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17家。至年末,全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0项,其中年内认定3项;上海市创新基金项目立项31项。全年共认定登记各类技术交易合同599项,合同金额16.58亿元。[4]

2021年,深入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促进“五育融合”,实施“彩虹计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增加托育资源供给,实现普惠性托育点街道全覆盖, 中福会幼儿园(虹口分园)等重点项目有力有序推进,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中考、高考改革,有效促进育人方式转变。年末实有普通中学35所,在校学生22378人,比上年增长2.4%;小学32所,在校学生24153人,增长2.0%;幼儿园51所,在园幼儿12046人,减少6.3% 。教育事业占地面积10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12万平方米。

城市建设

2021年,加快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创成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中共四大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完成李白烈士故居修缮改造和展陈提升,建成上海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木刻讲习所等社区会客厅实现竣工,“潮涌百年”虹口区建党百年主题展、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等成功举办。全年举办展览22场,各类文化活动7505场,吸引349.16万人次参与。年末,区级图书馆(包括两家分馆)阅览室座席达到1635个,总藏书量129.52万册(件),其中图书125.96万册,全年读者流通68.59万人次,外借图书58.89万册次,开展读书活动208场,举办专家讲座100场。年末,共有文化馆1个,美术馆3个,纪念馆(室)17处,民间收藏馆(室)24座。

2021年,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松懈。切实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全力加强中高风险人群排查管控,持续加强集中隔离观察管理,累计集中隔离21278人。稳妥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累计完成18周岁及以上人群全程接种633388人,全程接种率达到93.9%;完成未成年人全程接种44330人;完成加强针接种163746人。完成“一南一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均挂牌成为上海市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通过评审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持续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第四人民医院感染楼标准化改造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8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卫生技术人员117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90人,注册护士5434人。年末,实有医疗机构病床8897张。年内新建家庭病床5076张次。

2021年,虹口健儿在东京奥运会上荣获2枚银牌,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荣获7枚金牌。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在苏州河河滨之源开赛,组织区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40余次。新建改建4条市民健身步道、20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片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年末,实有市民健身步道35条,市民健身房2个。全年新增二级运动员40名。[4]

环境优化

2021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充分发挥投资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聚焦提升城区建设品质,围绕全年开竣工200万平方米的目标,全力以赴推进73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全年实现开工66.20万平方米、竣工134.28万平方米。持续加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黄浦路道路改建、虹口港(东长治路-东大名路)九龙路侧防汛墙改造等工程。[4]

社会保障

虹口区虹口区

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启动实施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月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9%;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90.9%,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 全区4个市考断面中3个断面年均水质达到III类水质标准,1个断面达到IV类水质标准。

2021年,着力丰富绿色生态空间,和平公园改建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各类绿地4.77万平方米、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天宝路、新港路成功创建市级林荫道。年末,实有公共绿地159.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24平方米。行道树23034棵,比上年减少73棵。[4]

居住保障

2021年,持续深化创业促就业, 帮助引领763人成功创业,帮助590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落实稳岗稳就业各项政策补贴0.53亿元,涉及762户。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2708人次。全年失业保险金发放83890人次,共计14750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970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目标之内。

2021年,社区创新服务持续深化。推动居委会“沉浸式办公”,加快推进“社区云”和社区事务办理空间站建设,社区治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制定发布《虹口区市民驿站评价规范》,推进市民驿站“百事通”建设,市民驿站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全区30个市民驿站实现全年无休,助医点达45个,助餐点达100个。全年服务居民群众589.55万人次。

2021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全年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85亿元、惠及54万人次。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补助7.65万人次,享受粮油帮困补助卡/券5.21万人次,享受实物帮困补助88人次,享受医疗救助1.84万人次。全年向低保等对象发放一次性补贴758万元,惠及1.65万人次。大重病医疗救助2335人次,救助金额达到1135万元。

2021年,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供给,全面完成新增养老床位157张等实事项目, 全面推广“养老管家”“时间银行”等个性化为老服务,在全市率先完成街道“社区养老顾问点”全覆盖。长期护理保险惠及4.20万老年人。至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机构44家,床位7268张。其中,由政府投资开办的18家,床位2739张;由社会投资开办的26家,床位4529张。目前运营床位数7268张,入住老人4328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16家。全区有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2家,老年人助餐服务点100个,长者照护之家9个。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老人58655人次,高龄老人享受牛奶补贴9738人,享受综合津贴老人84.87万人次,为独居老人提供互助关爱服务88.13万人次。

城区管理

2021年,旧区改造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共完成旧改签约15057户、43.82万平方米。完成高标准“美丽家园”建设227万平方米。试点“整小区”“整居委”加装电梯模式,新增加装电梯通过征询287台、竣工124台。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最大保障房基地彩虹湾社区建设。全年全区住宅施工面积48.5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8.0%;住宅竣工面积2.30万平方米,下降93.3%。年末廉租家庭租金配租2883户,其中年内新增廉租家庭租金配租166户,全年发放租金补贴5898万元。年末廉租家庭实物配租460户。

旅游

2021年,全区违法犯罪类案件接报数10189起,比上年下降7.1%。全区受理12345投诉46086起,比上年上升5.3%;满意率为61.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实际解决率82.7%,提高1.0个百分点。全区网格化管理平台立案各类城市管理问题65285件,结案48714件,结案率74.6%。

2021年,全年食品安全相关事项一般程序行政处罚立案388起,年抽检样品数达到6756件,总体合格率达到98.4%。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率为0。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道路交通、火灾等安全事故684起,造成死亡11人,比上年减少4人。其中,生产安全事故5起,与上年持平,造成死亡3人,与上年持平;道路交通事故305起,造成8人死亡,比上年减少3人;火灾事故374起,造成0人死亡,比上年减少1人。

2021年,持续开展违法建筑专项治理,依法拆除存量违法建筑1176处、9.93万平方米,在全市城管执法工作社会满意度测评中排名中心城区第1位, 《新时代城市管理精细化执法--上海虹口模式》一书作为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建部干部学院)培训教材全国使用推广。持续推进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共完成9.73公里架空线入地。至年末,取缔违法经营19处,疏导办照13户,累计整治小区群租321处。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6.9%。全区日均干垃圾产生量361.85吨、湿垃圾产生297.39吨。[4]

著名人物

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甜爱支路,占地面积28.63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鲁迅纪念馆,震撼近代史的尹奉吉义举纪念地梅园。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桥相连,景色优美。总体上保留了英国风景园的特点。鲁迅馆内陈列品重点表现了鲁迅在上海10年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鲁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时,鲁迅墓由万国公墓迁葬于此。

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位于苏州河畔四川路桥北堍大楼东连黄浦江,紧靠市中心,北近火车站,南靠十六铺水运码头,正面为 "U"字形建设,钟楼两边为用科林斯柱支撑的古罗马建筑风格,体现邮政的公正与庄严,钟楼则为17世纪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

上海大厦

旅游景点旅游景点(5)上海大厦位于北苏州路20号。当年因傍百老汇路顶端,故名百老汇大厦。英商也广地产公司投资,弗雷泽设计,由六家营造厂城建,1924年竣工。占地面积5234平方米,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X形,双层铝钢框架结构22层,装饰艺术派与美国现代高层建筑风格相结合。立面为中高两低跌落式构图,从11层起逐层收进,所有顶部沿口均饰以统一的几何形连续装饰图案。外墙底层为暗绿色高级花岗石贴面,上为浅褐色泰山面砖贴面,窗裙部分平成图案。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百老汇大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百老汇大厦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梅园

梅园位于鲁迅公园内的"梅园"是为了纪念韩国抗日义士尹奉吉(号梅轩)而修建的。由于此处是1932年4 月29日尹奉吉义士义举发生现场,1992年中韩建交后,为推动中韩友好关系的发展,经外交部批准,1994年4月,虹口区政府出资80万元建成了一座两层高具有南韩风格的纪念亭(占地面积为5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0平方米)。考虑到当时韩朝关系、对日关系等问题的敏感性,纪念亭起名为"梅亭",暗指 "梅轩"。当年8月,按照市外办提出要把梅亭建成涉外旅游景点的要求,公园按绿化环境规划又建成占地面积为6819平方米的园中园--梅园,其内遍植梅树。鲁迅公园内梅园参观人数从初建时每年几千人次发展到2004年的13万余人次,2005年已达到26万人次。

五卅烈士墓遗址

"五卅"烈士墓遗址位于广中路668号处。为纪念"五卅"惨案殉难的烈士,1925年11月,由各马路商界联合会、全国学生联合总会、上海学生联合会和工界代表会组织丧葬筹备处决定,于1926年3月购现址建墓。同年5月29日,举行奠基礼。烈士墓由工程师刘士琦设计,陈乾兴营造公司承建。1928年春竣工,"五卅"惨案三周年之日举行落成典礼。烈士墓坐北朝南,平面成长方形,南北长约80米,东西长约90米,四周有围墙。1938年,日军炸毁该墓,在原址附近建造侵华将领白川纪念塔。1959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五卅"烈士墓遗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1月17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革命纪念地点。

荣誉

虹口区著名人物虹口区著名人物(5)区境居住过或工作过,而有重大业绩、重大影响,至1993年底止已故人物,汇集成编。共收录63人。略记人物以在区境为主的一生主要事迹。二是事略。共收录78人。主要简录人物在区境的主要活动。三是烈士名录。共收录397人,系根据直系亲属居于区境的烈士编纂的名录。至1993年底止,由于自然的原因,其中有100多位烈士已无直系亲属。

虹口人物 
鲁迅 逝世二十周年时,园内一座江南民房风格的鲁迅纪念馆建成,并于1988年,正式改名为“鲁迅公园”。[18]
蔡柏春 建国后,中西医同道组织创设提篮桥区第二联合诊所,1958年进入虹口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
内山完造 上海推销药品,兼售基督教福音书,1916内山完造在日本与美喜子结婚后,携夫人内山美喜子一起赴上海[19]
矛盾 现代文学巨匠之一,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20]
聂耳 云南玉溪人,中共党员,作曲家,《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民国19年被告密逃亡至上海
厉麟似 著名教育家、外交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奠基人。[21]
章太炎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夏,由日本回沪,居住在北四川路虬江路宜乐里(夫人汤国梨在此办神州女校)[21]
郭志明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六月,长城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郭任工程师。[21]
陈礼桥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来沪,1981年1月18日晚,三名歹徒手持三角刀闯入商店抢劫钱财,因与三名歹徒搏斗,被刺身亡。1982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21]

相关信息

虹口人物 
鲁迅 逝世二十周年时,园内一座江南民房风格的鲁迅纪念馆建成,并于1988年,正式改名为“鲁迅公园”。[18]
蔡柏春 建国后,中西医同道组织创设提篮桥区第二联合诊所,1958年进入虹口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
内山完造 上海推销药品,兼售基督教福音书,1916内山完造在日本与美喜子结婚后,携夫人内山美喜子一起赴上海[19]
矛盾 现代文学巨匠之一,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20]
聂耳 云南玉溪人,中共党员,作曲家,《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民国19年被告密逃亡至上海
厉麟似 著名教育家、外交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奠基人。[21]
章太炎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夏,由日本回沪,居住在北四川路虬江路宜乐里(夫人汤国梨在此办神州女校)[21]
郭志明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六月,长城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郭任工程师。[21]
陈礼桥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来沪,1981年1月18日晚,三名歹徒手持三角刀闯入商店抢劫钱财,因与三名歹徒搏斗,被刺身亡。1982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21]

虹口经典

城市排名

2018年8月,全国首个营商环境百强区县榜单出炉,虹口区排第5名。

2019年8月13日,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22] 

2020年1月9日,入选“2018年度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 [23]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24]  

2021年10月,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25] 

2021年12月,被全国爱卫办表彰为“2020年度各省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26] 

2021年12月,被全国爱卫办确定为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地级及以上市)。[26] 

2022年1月,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区)。[27] 

前景展望

词条图册

  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铁马路菜场的位置,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的始发车站(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是英商1876 年擅自建造的,上海至吴淞全线通车,全长15公里,有桥12座,与其它道路交叉处有栅栏50余处,但第二年就被政府付款收回。

    中国第一个电话――1882年,礼查饭店(现为浦江饭店)接通中国第一部电话。

    中国第一个消防瞭望塔――1888年,虹口建造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消防瞭望塔,这座消防瞭望塔是六角形瞭望台,瞭望半径可达5公里,从火钟楼所在地哈尔滨路2号,可以观至控江路、五角场等地区。现为虹口救火会。

    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徐园――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1896年6月起,地处上海虹口区天潼路、浙江路(后来改为天潼路814弄)的私家花园——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徐园由商董徐鸿逵创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园内筑有十二楼、又一村和孔雀亭,堂、榭、阁、斋俱全,结构精细。晚间张灯结彩,增设曲会、书会等雅集。逢元宵夜,各色烟火花炮于鸿印轩燃放,呈现火树银花的奇景。此外还有兰花、菊花、梅花等盛会。当时曾被誉为沪北十景之一。

中国第一个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沪上商业巨子叶澄衷捐资创办澄衷学堂,乃境内最早的国人开办的新式学堂。

中国第一盏电灯――1901年,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虹口境内的礼查饭店(现为浦江饭店)点亮。

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院,虹口成为中国电影放映事业的发祥地。1908年12月22日,西班牙商人安•雷玛斯在上海海宁路、乍浦路口租借一处溜冰场,用铁皮搭建一座可容纳250名观众的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首映《龙巢》。这是中国首家正式电影院,时称“铁房子”。当时,电影作为一门新的艺术,观众十分好奇;同时该院地处闹市中心,又非常重视对电影的宣传,当时的《申报》上几乎每天都有该电影院的广告。1913年,虹口活动影戏园由日本人接办,改名为东京活动影戏院;1915年,改名为虹口活动影戏院;1919年,改名为虹口大戏院;1965年1月1日,改名为虹口文化馆剧场;1985年改建为虹口文化娱乐厅。

中国第一个公共游泳池――始建于1922年的虹口游泳池是目前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对公众开放、露天正规化、循环水流的游泳池。

    中国第一座污水处理厂――1923年,全国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上海北区污水处理厂在欧阳路建成。

    中国第一个书局――同文书局、同文书会先后创办,介绍西方文化、出版《万国公报》

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1912年11月23日,由乌始光、刘海粟等画家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坐落于乍浦路8号。

中国第一份大型画报――《良友》1926年创刊,出版最早、时间最长。八一三后迁香港

亚洲第一个专业足球场――虹口足球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