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4 国家林业局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站长;
1998.4-2004.2 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心 副主任;
2002.2-2004.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博导;
2004.2-2017.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博导;
2017.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院分党组成员。
1996.8 任国务院三峡委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国家环保部(总局)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专家;
2001.2 任温带及北方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进程(MP)中方技术协调员、联合国森林论坛 (UNFF)谈判中方代表团成员;
2002.8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2003.1 任国际林联(IUFRO)亚太林业研究协会(APRFRI)执委;
2003.8 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第六、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1 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4.3 任国家林业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
2004.5 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
2004.9 任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5.5 任国务院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专家;
2006.9 任中国林学会第二届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中国典型区域的植被生态恢复实践、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从1996年开始,建立起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动植物生态监测与分析体系、基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流域和区域植被恢复、管理技术体系,负责完成“后三峡林业规划”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验收”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等,主持完成了GEF/ADB《中国-GEF伙伴合作防治和控制土地退化伙伴关系》国家框架,突破传统多次向国家林业局建议推动了国家林业资源与生态监测及其评价工作;长期努力开展中国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的能力建设、参与联合国森林论坛(UNFF)及“温带及北方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蒙特利尔进程的谈判及相关研究国际合作,主导建立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及其报告技术体系,出版《森林能量利用与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学基础》,提出“冬季碳水化合物短缺导致高山林线形成”的论点等,系统研究和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几个主要树种生长与更新及东部亚热带森林植被及森林健康的影响和典型森林土壤碳特征等,完成“中国准备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的能力建设-林业与土地利用碳清单编制项目”等,为推动国家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和课题,近5年主持的主要国家级项目有:
(1)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4000万元;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长江防护林体系整体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685万元;
(3)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典型森林土壤碳储量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研究”,508万元;
(4)国家发改委中国低碳宏观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碳汇潜力与林业发展战略研究”,200万元;
(5)气象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及适应对策”,209万元;
(6)三峡建设委员专项“三峡水利枢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200万元。
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出版专著5部,编著1部,主编了我国首个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家报告,获得认定成果5项,软件著作权5项。
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第七届中国林业科技奖、林业部直属机关“十优”青年、院优秀共产党员、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