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

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

目录导航

飞船结构

轨道舱

飞船结构分为: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附加段,四部分,“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板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大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

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和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

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

返回舱又称座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返回舱式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各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神舟号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

推进舱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或设备舱。推进舱长3.05米,直径2.50米,底部直径2.80米。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

它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7.5米。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联盟号,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当于富康AX新浪潮汽车的电源所提供功率。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这样可以在保证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

设备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

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他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对于附加段现阶段的设备没有官方介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如:其中一个半环型装置,据推测是用来安装方形的仪器装置。而三个相互垂直并可伸出的0.4米的探针被推测为可能是导航系统的一部分或对接系统的一部分。因为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上曾有类似的装置用来进行对接。神舟飞船轨道舱前端可能装有俄罗斯式的对接系统。但这些装置可能只是一种试验型,在将来执行与太空站对接的任务时肯定会被新型对接系统所替换。[2]

神舟一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06时3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

飞船进入轨道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03时41分

神舟一号神舟一号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

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技术应用

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并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中国在原有航天测控网的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评论反应

此间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2001年01月10日01时0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01月16日19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22分/108圈

试验项目

神舟二号神舟二号中国第二艘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中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还有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评论反应

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2年04月01日16时54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三号神舟三号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39分/108圈.

搭载物品

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神舟三号神舟三号

试验项目

“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四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0时4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01月0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四号神舟四号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36分/108圈

搭载物品

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 ———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实验项目

中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

神舟五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0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06时28分

尺寸、重量:“神舟”载人飞船全长8.86米,最大处直径2.8米,总重量达到7790公斤。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红格尔苏木草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28分/14圈。

神舟五号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

搭载物品

杨利伟杨利伟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

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技术应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航天员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

6.梦圆飞天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舟”5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透过防护面罩,他的眼神显得格外平静。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邓重地下达命令,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苏教版五下课文:梦圆飞天苏教版五下课文:梦圆飞天(4)“五分钟准备!”

“一分钟准备!”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点火!”

“起飞!”

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飞行正常!”

三分钟后,电波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飞船以平均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从200千米外的太空中,不时传来杨利伟发回的信息。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当飞船运行到第7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了问候。

“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了!”在与家人通话时,杨利伟兴奋地对儿子说。

“来到茫茫太空,我看到了神奇美妙的景色。舷窗外,阳光把飞船的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面就是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美丽的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啊!这就是杨利伟眼中的太空,这就是他眼中的地球。

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神舟六号

基本数据

神舟六号神舟六号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0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2005年10月17日04时3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四子王旗草原

飞行时间/圈数:115小时32分钟/77圈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指令长:费俊龙

搭载物品

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谢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场,6位特殊的“乘客”有机会精彩亮相,它们分别是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技术应用

飞船的种类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卫星式载人飞船。这种飞船像卫星一样在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上飞行,飞行高度大约为三四百公里。飞船有单舱式、双舱式和三舱式,国际上成熟航天国家的飞船均是三舱式,这次神舟六号就是三舱式飞船,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初步达到国际水平。

飞船特点

神舟六号飞船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起点很高,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员返回后,轨道仓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第三是返回舱的直径大,俄罗斯的直径是2.2米,中国的是2.5米。最后是飞船返回,非常安全,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全面的测试。总体来看,神舟六号飞船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领域,中国在新材料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上,有2000多种是来自航天领域;其次是电信领域,这方面有硬件设备的进步,也有软件领域的进步,比如编码技术就确保了话音质量和图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图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于民用领域;第四是特种食品,航天员的食品研制非常复杂;第五是特种纺织材料,航天服是一个系统,更是高科技的结晶;第六是电子控制系统的进步,飞船是涉及各种复杂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所有系统均需要有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第七是生物医学体系的进步,载人航天与无人航天有本质上的差异,系统复杂性和可靠性大为不同,神舟六号的成功,表明中国的相关生物医学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千米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飞船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七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2008年09月25日21时1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2008年09月28日17时40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

飞行时间/圈数:68小时30分钟/ 45圈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指令长:翟志刚

飞行任务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技术难点

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飞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没有气闸舱,那么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

“神舟七号”攻克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神舟七号飞船,不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将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还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神舟七号在2008年9月25日升空。而26、27日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航天服非常重,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出舱活动时,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航天服是以俄式航天服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

首次出舱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发射升空。

21时30分:飞船正常入轨。

22时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在轨运行是安全的。

23时19分: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工作。

2008年9月26日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椭圆轨道变成近圆轨道。

10时20分:航天员开始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

21时47分:“飞天”和“海鹰”两套舱外航天服均组装完成。

21时59分:航天员翟志刚与飞控中心试验天地对话。

22时25分,航天员开始穿个人装备。

23时36分:翟志刚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2008年9月27日13时57分: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准备工作。

15时30分:舱外服气密性检查正常,气压阀检查正常。

15时48分:指控中心批准轨道舱开始泄压。神七轨道舱开始进行第一次泄压。

14时:神七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刘伯明在轨道舱支持配合翟志刚出舱,景海鹏值守返回舱。

16时17分:神舟七号和北京飞控中心对话,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

16时22分: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

16时24分:出舱活动重要步骤均已结束。航天员吸氧排氮、泄压工作准备完毕。

16时26分: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时39分: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16时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

16时58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16时59分:翟志刚进入轨道舱,并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

17时01分:轨道舱关闭正常。

神舟八号

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01日05时58分

返回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

主要任务: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神舟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简称神八,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轨道舱前端安装自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神舟八号为改进型飞船,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全船一共有600多台套的设备,一半以上发生了技术状态的变化,在这中间,新研制的设备、新增加的设备就占了15%。它发射升空后,与天宫一号对接,成为一座小型空间站。

飞船结构

神舟八号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轨道舱前端安装自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神舟八号将基本成为我国的标准型空间渡船,未来实现批量生产。

具备了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为此新增加和改进了一些设备。比如新研制了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和多种交会对接测量设备,用于交会对接自主控制的飞行软件、控制软件,也是全新设计和研发的。为了满足交会对接的任务,飞船上增加配置了平移和反推发动机。同时,航天员的手动控制设备也进行了改进。

飞船在前期具备57天自主飞行的能力基础上,已具备停靠180天的能力。神舟八号飞船电源帆板因为采用了新的太阳电池片,发电能力提高了50%。飞船的降落伞系统和着陆缓冲系统也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于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0分时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进行对接。

据北京飞控中心总体室工程师陈翔介绍,甘肃、陕西两地测站分布比较密集,属于搭界弧段,可实现测控全可见。同时,甘陕两地又处于天链01星和天链02星两颗中继卫星的覆盖地段,能够保证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从相距140米的停泊点,到最终的靠拢锁紧阶段,整个过程都在我国观测范围内。

由于轨道运行原因,第一次交会对接的整个过程正好处于夜间,即太阳光无法照射的阴影区,肉眼很难看到,只能通过专业手段进行观测。据介绍,预计第二次交会对接处于白天,其实现位置基本上也处于我国甘肃、陕西上空。

二次对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介绍,“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预计将在14日迎来第一次太空分离、第二次太空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张柏楠表示,“为了充分验证测量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二次对接将在光照区举行,当前最担心的,是强阳光对测量设备所造成的干扰。”

第二次交会对接要分得开,控得住,对得上。分得开、控得住,指的是“神八”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首先要成功分离,然后要保持正确的飞行姿态,以确保相对导航设备工作正常。对得上的最大难点是第二次交会对接的空间条件不同,由地球的阴影区转换成在地球的光照区进行,强阳光可能会对交会对接测量设备造成干扰。

在二次交会对接前,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要重新进行转向180度,转为天宫在前、飞船在后的运行状态。

二次交会对接前飞船的分离形态,与二次交会对接后飞船最终撤离天宫的方式也不相同。二次交会对接前,组合体进行180度调头,飞船正飞分开。而最终撤离返回的时候,组合体不再调头,飞船采取倒飞撤离,即直接从前面撤离。

神八的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能力,拥有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执行与天宫一号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今后空间站的建立打下基础。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成功执行与天宫一号的首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后第3个自主掌握次自动交会对接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了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

基本数据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2012年06月16日18时37分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指令长:景海鹏

手动对接航天员:刘旺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安全返回。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飞行方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1名为女航天员;飞船在轨飞行十余天,计划安排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约20天,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开始降轨调相,进入高度约为343千米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载人环境,等待与飞船交会对接。

飞船发射入轨后,按预定程序完成与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此过程同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基本一致。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在地面指挥与支持下,完成组合体状态设置与检查,依次打开各舱段舱门,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

组合体飞行期间,由目标飞行器负责飞行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3名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内就餐,在天宫一号内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的主要过程是: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依次关闭各舱段舱门。飞船自主撤离至距目标飞行器约400米处,然后自主控制接近目标飞行器,在140米处停泊,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航天员通过操作姿态和平移控制手柄,瞄准目标飞行器十字靶标,控制飞船逐步接近目标飞行器,至对接机构接触,完成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驻留。

飞船返回前,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返回舱。两飞行器分离,航天员手动控制飞船撤离至140米处,飞船转为自主控制,继续撤离至5公里外安全距离。

之后,飞船返回着陆场,地面人员及时完成航天员搜救和返回舱回收;目标飞行器变轨至370千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在轨运行。

航天员搭配

相比前三次载人飞行,此次神九任务的飞行乘组特点是“新老搭配、男女配合”。一是作为航天员景海鹏是第二次参加飞行任务;二是刘洋成为中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天员,同时她也是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参加飞行任务的。首位“神女”刘洋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从未有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纪录,备受各方关注。

据了解,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7个国家共50余名女航天员进行过太空飞行,相比于男性,女航天员上天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意义。

女航天员参加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可以带动女航天员相关飞行产品的研制和女航天员地面训练等方面的技术发展,积累女性在生理、心理及航天医学方面的飞行实验数据,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载人航天工程的社会影响,展示中国女性的良好形象。

在15日进行的航天员集体亮相中,刘洋对媒体表示,虽然男女有别,但挑战对每名航天员都一样,太空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太空环境不会对女性特殊照顾。

这位河南姑娘表示,此次太空飞行安排了大量科学实验,在完成任务之余,她想尽可能多的体验一下太空奇妙的失重环境,多欣赏一下美丽的地球,多看看美丽的家园。

针对女航天员的生理特点,在医学检查、锻炼防护等方法上制定专项措施,在飞行程序设计、生活照料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女性需求,以保障她们的健康。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也通过厕所分男女、设立两个独立睡眠区等充分保障女航天员的隐私。

任务进展

航天员景海鹏顺利打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三名航天员已进入目标飞行器并完成气体采样、目标飞行器状态设置等工作。神舟九号航天员在19日全面开展各项空间实验及失重防护措施。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表示,三名航天员状态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后续飞行中,对航天员最大的挑战将是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其次,由于身处失重环境且时间有限,大量的空间实验对航天员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手控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表示相信三名航天员一定能够圆满完成。

2012年6月16日下午,一个不平常的夏日午后。虽然烈日炎炎,但所有人精神抖擞。

洁白的长征二号F(CZ-2F)遥九运载火箭像巨人一样屹立在那里,等待着两男一女三名乘客。

18时37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火箭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承载着神舟九号飞船和3名航天员飞向苍穹。吴邦国等领导同志同大家一起为火箭顺利升空热烈鼓掌。

火箭升空后,吴邦国等步入试验指挥大厅,观看巨型电子屏幕上显示的火箭和飞船飞行情况。扬声器里,工作人员不时向大家报告通过陆、海、天基测控通信网跟踪监测到的火箭和飞船运行状态:助推器分离,一、二子级分离,整流罩分离,抛整流罩,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展开,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18时56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返回详情

按照地面指令,当飞船进行最后一圈绕地飞行时进入返回姿态,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制动发动机点火,飞船在穿越大气层以后,借助降落伞和反推发动机逐步减速,以每秒3至4米的下降速度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3名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

按照计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留轨转入长期运行管理。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温家宝贺国强观看飞船回收实况.

神舟十号

基本信息

中国的第十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五艘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将对后续的天宫二号即第二代空间实验室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度:约9米

重量:约8吨

直径:最大直径2.9米

组成: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

发射时间:2013年06月11日17时38分

返回时间:2013年06月26日08时07分

飞行速度:约每秒7.9公里,每小时飞行2.8万公里,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

飞行时间:在轨飞行15天,其中12天与天宫一号组成组合体在太空中飞行

发射初始轨道: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30公里的椭圆轨道交会

对接轨道:距地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指令长:聂海胜

手动对接航天员:聂海胜

太空授课主讲:王亚平

任务阶段: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交会对接任务收官之战,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定型阶段。 试验任务: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绕飞等。

主要目的

1.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

2.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能力;

3.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4.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神舟十一号

基本信息

中国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发射地点: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07时30分

返回时间:2016年11月18日13时33分

着陆地点: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

任务实施:有两名宇航员同时升空,

任务时间:进行宇航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指令长:景海鹏

主要目的

进行宇航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任务进程

2016年3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8所完成了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分系统降落伞子系统产品的验伞、包伞工作。

2016年6月,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乘组完成定选,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通过出厂评审[7]。[8]

2016年8月14日,空间实验室系统与神舟十一号系统两总参加了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会议。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

2016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同正在天宫二号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亲切通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3]

2016年11月17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将踏上返回之旅。

2016年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着陆。[4]

相关链接

神舟飞船

非载人试验飞船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三号 神舟四号
载人飞行飞船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空间实验室 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 神舟十一号

中国航天

非载人试验飞船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三号 神舟四号
载人飞行飞船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空间实验室 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 神舟十一号

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气象卫星

实践系列 实践一号卫星 实践二号卫星 实践四号卫星 实践五号卫星
空间探测 双星计划 探测一号卫星 探测二号卫星
返回式卫星 返回式卫星FSW-0 返回式卫星FSW-1 返回式卫星FSW-2 返回式卫星FSW-3

对地观测卫星

实践系列 实践一号卫星 实践二号卫星 实践四号卫星 实践五号卫星
空间探测 双星计划 探测一号卫星 探测二号卫星

通信广播卫星

返回式卫星 返回式卫星FSW-0 返回式卫星FSW-1 返回式卫星FSW-2 返回式卫星FSW-3

中继卫星

风云一号 风云二号 风云三号

定位卫星

风云一号 风云二号 风云三号

运载火箭

资源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海洋卫星

海洋一号 海洋二号

环境卫星

环境一号

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一号 遥感卫星二号 遥感卫星三号 遥感卫星四号 遥感卫星五号 遥感卫星六号 遥感卫星七号 遥感卫星八号 遥感卫星九号 遥感卫星十号
遥感卫星十一号

空间探测器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宇宙飞船

海洋一号 海洋二号

空天飞机(航天航空飞机)

环境一号

空间站

遥感卫星一号 遥感卫星二号 遥感卫星三号 遥感卫星四号 遥感卫星五号 遥感卫星六号 遥感卫星七号 遥感卫星八号 遥感卫星九号 遥感卫星十号

货运飞船

遥感卫星十一号

中国卫星发射场

东方红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二号 东方红三号 东方红四号

鑫诺

鑫诺一号 鑫诺二号 鑫诺三号 鑫诺四号 鑫诺五号 鑫诺六号

中星

中星5A 中星6B 中星8号 中星9号 中星10号 中星11号

亚太

亚太2R 亚太五号卫星 亚太六号卫星 亚太七号卫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二号 东方红三号 东方红四号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鑫诺一号 鑫诺二号 鑫诺三号 鑫诺四号 鑫诺五号 鑫诺六号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中星5A 中星6B 中星8号 中星9号 中星10号 中星11号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亚太2R 亚太五号卫星 亚太六号卫星 亚太七号卫星

中国航天员

天链卫星01星

杨利伟

天链卫星01星

费俊龙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号 北斗二号

聂海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号 北斗二号

翟志刚

现役 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 长征三号 长征四号 长征七号
研制中 长征五号 长征六号

吴杰

现役 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 长征三号 长征四号 长征七号
研制中 长征五号 长征六号

刘伯明

月球探测 嫦娥工程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 嫦娥四号
火星探测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萤火一号

景海鹏

月球探测 嫦娥工程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 嫦娥四号
火星探测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萤火一号

刘洋

现役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三号 神舟四号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 神舟十一号

刘旺

现役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三号 神舟四号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 神舟十一号

王亚平

现役 中国神龙号空天飞机

张晓光

现役 中国神龙号空天飞机

陈冬

退役 天宫一号
现役 天宫二号
研制中 天宫三号

词条图册

退役 天宫一号
现役 天宫二号
研制中 天宫三号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