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在左原岭东面岭脚南侧崖壁(俗名板障崖)的低处,不但面积较大,且完整无损,是我县诸多宋刻巾之佼佼者。高1.80米,阔0.70米。“源远泉”三字,楷体,笔致端庄质朴,每字径阔0.40米。左右分镌“蒙川居士二够”和“住山善渊立”。边款的个别字迹为岩苔所盖,刷后可辨。“泉”字以下还有“德祐乙亥”四字,直书,从右而左,两行,为地面烂泥所掩没。想来从前此处定是一潭清冽甘荚的泉水,故有此刻。
玉箫屏右翼,左原岭头下,峭崖下一股清泉碧波荡漾,石壁上“源远泉”三字清秀刚劲,熠熠生辉。三字系山下大界村人、南宋忠烈刘黻所书。[1]
刘黻,号蒙川,34岁入太学,厄言劲气,屡触权奸,因此得罪朝廷,削去学籍,流放南安(今江西大佘)。45岁中进士,出任浙东提举,后晋升监察御史。所上第一疏,即论皇上赏赐之滥的弊端,为此降职。但政声极佳,后拜刑部侍郎,试吏部尚书兼中书舍人。1276年临安被元军攻破,端宗赵 在福州即位,元军追逼,端宗渡海至广东,刘黻携家奔赴,病死在广东增城,夫人林氏举家投海为国殉难。刘黻著有《蒙川遗稿》。刘母解氏胸怀豁达,乐善好施,如今村中“慈济桥”就是刘母解囊捐资建造,数百年风雨无摧,是乐清市著名的古桥,属市文保单位。[2]
源远泉怀古(当代乐清诗人宫秋白)
凄凄山雨几时休,源远犹存君子流。
古寺清泉居野草,钱塘魏阙起琼楼。
溃师江上千尸过,潮里罗浮泛片舟。
八百年来节气在,江山无处不留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