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ppellation]∶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分、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母亲、老师、首长等
(2) [title] ∶称呼
(3) [state]∶述说;陈述
详细解释
(1).称呼,名称。《后汉书·郎顗传》:“改易名号,随事称谓。”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六朝》:“凡词场称谓,要在适齿牙而已,非必在前则优,居后为劣也。”
(2).述说;言说。《宋书·武帝纪上》:“事遂永代,功高开闢,理微称谓,义感朕心。”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然《爻》《繫》所筌,穷於此域,则称谓所絶,形乎彼岸矣。”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细密、描述精确。
2.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校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校、少将、中尉等;职称:工程师、教授、编审等;学位:硕士、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律师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特殊称谓
主要有以下七种:
①百姓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
②职业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③朋友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④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初度”指生日之时,如屈原《离骚》中“皇览揆余初度兮”。“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指婴儿周岁。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耳顺”,“下寿”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耄(má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重开"指两个花甲,即一百二十岁。“双庆”指两个古稀,即一百四十岁。
⑤帝室称谓
唐朝: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宋朝: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宋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官家”。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皇帝对太后、皇后和妃嫔的称呼: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皇帝称呼皇后为“圣人”(这个要和唐朝的“圣人”区分),皇帝称呼妃子为“娘子”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我”或者“吾” ;皇帝对公主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
唐朝时期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皇太后自称“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国公自称“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
需要说明的是,“本宫”,仅是电视剧杜撰出来的妃子、公主之称呼,不符合历史事实。
⑥授官称谓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举:选拔。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任命。
●补:任命补缺,多指照例补缺。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
●封衔。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领:常指兼任。
●摄:兼理,尤指暂时兼任。
●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权:暂代官职。
●假:同“摄”。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⑦满人称谓
满族人用来表述亲属之间关系的称谓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对男性成员长辈的称谓:爷爷称萨格答玛法,大爷爷称阿姆巴爷爷,小爷爷称费安古爷爷,大姑奶奶称阿姆巴姑奶奶,小姑奶奶称费安古姑奶奶,父亲称阿玛,伯父称塔答,叔叔称额齐克,堂叔称扎勒黑额齐克,堂伯称扎勒黑塔答,堂姑称扎勒黑姑姑,大堂伯称扎勒黑阿姆子,大姑姑称阿姆巴姑姑。对平辈的称谓:哥哥称阿哥,姐姐称格格,妹妹称奴恩,堂弟称扎勒黑突,堂兄称扎勒黑阿;哥,堂妹称扎勒黑奴思,堂姊称扎勒黑格格。对下一辈的称谓:儿子称哈哈子,女儿称萨尔干子,侄子称扎勒黑珠伊,侄女称扎勒黑萨尔干子。对下两辈的称谓:孙子称奥莫洛珠伊,孙女称奥莫洛萨尔于子,堂孙称扎勒黑奥莫洛珠伊,堂孙女称扎勒黑奥莫洛萨尔干子。
对女性成员长辈的称谓:祖母称奶奶(与汉语相同),伯祖母称阿姆巴奶奶,叔祖母称费安古奶奶,母亲称额娘,伯母称阿姆巴娘,叔母称乌合莫。对平辈的称谓:嫂子称阿嫂,弟妹称乌合合,堂嫂称扎勒黑阿嫂,堂弟妹称扎勒黑乌合合。对下一辈的称谓:女儿称萨尔干子,儿媳妇称乌伦,侄子媳妇称扎勒黑乌伦。对下两辈的称谓:孙子媳妇称奥莫洛乌伦,侄孙子媳妇称扎勒黑奥莫洛乌伦。
对外亲氏族(生在本氏族的女子嫁出去的氏族)的男性成员长辈的称谓:外祖父称爷爷(与汉语相同),大姑爷爷称阿姆巴姑玛法,岳父称阿玛,大姑父称阿姆巴姑爷。对平辈的称谓:姐夫称额附,姊夫称莫押,表姐夫称额思昆子额附,表妹夫称额思昆子莫押。对下一辈的称谓:女婿称霍作宏,侄女婿称扎勒黑霍作宏,堂侄女婿称扎勒黑额思昆子霍作宏。对下两辈的称谓:孙子女婿称科罗奥莫洛霍作宏,侄孙子女婿称扎勒黑科罗奥莫洛霍作宏。
4.区分称谓
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甲与乙,而设定的特定称谓。
例如:姬发建立的王朝叫周朝,武则天建立的朝代也叫周朝,史学家为区分二者,故而称后者为武周或南周。武周或南周,就是区分称谓。
再例如,历史上有多个汉朝政权,史学家便命名为西汉、东汉、北汉、南汉等,像“西汉、东汉、北汉、南汉”这些都是区分称谓。
“长幼有序”,为历代贤人的优良品德。对长辈的称呼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3]
称呼对象 | 称呼 | 自称 | 向第三者介绍 | 对朋友、同事同学的相应对象的称谓 |
该对象时称谓 | ||||
父亲的祖父 | 曾祖父(老爷) | 曾孙 | 家曾祖父 | 令曾祖父 |
父亲的祖母 | 曾祖母(老奶) | 曾孙女 | 家曾祖母 | 令曾祖母 |
祖父 | 祖父(爷爷) | 孙、孙女 | 家祖父 | 令祖父 |
祖母 | 祖母(奶奶) | 家祖母 | 令祖母 | |
父亲 | 父亲(爸爸、爹) | 儿、女儿 | 家父 | 令 尊 |
母亲 | 母亲(妈妈、娘) | 家母 | 令 堂 | |
母亲的祖父 | 外曾祖父(姥爷) | 外曾孙 | 外曾祖父 | 令外曾祖父 |
母亲祖父的妻子 | 外曾祖母(老姥姥) | 外曾孙女 | 外曾祖母 | 令外曾祖母 |
母亲的父亲 | 外祖父(姥爷) | 外孙 | 外祖父 | 令外祖父 |
母亲的母亲 | 外祖母(姥姥) | 外孙女 | 外祖母 | 令外祖母 |
母亲的兄弟 | 舅父(舅舅) | 外甥 | 舅父 | 令舅父 |
母亲兄弟的妻子 | 舅母(妗妗) | 外甥女 | 舅母 | 令舅母 |
母亲的姐夫、妹夫,母亲的姐妹 | 姨父(姨夫) | 姨甥 | 姨夫 | 令姨夫 |
姨母(姨) | 姨甥女 | 姨 | 令姨母 | |
丈夫的祖父 | 祖父(爷爷) | 孙媳 | 家祖父 | 令祖父 |
丈夫的祖母 | 祖母(奶奶) | 家祖母 | 令祖母 | |
丈夫的父亲 | 父亲(老公、爹) | 媳 | 家父 | 令 尊 |
丈夫的母亲 | 母亲(婆母、娘) | 家母 | 令 堂 | |
丈夫的伯父 | 伯父(大爷) | 侄媳 | 家伯父 | 令伯父 |
丈夫的伯母 | 伯母(大娘) | 家伯母 | 令伯母 | |
祖父的哥哥 | 伯祖父(大爷爷) | 侄孙 | 家伯祖父 | 令伯祖父 |
祖父的嫂嫂 | 伯祖母(大奶奶) | 侄孙女 | 家伯祖母 | 令伯祖母 |
祖父的弟弟 | 叔祖父(爷) | 侄孙 | 家叔祖父 | 令叔祖父 |
祖父弟弟的妻子 | 叔祖母(奶奶) | 侄孙女 | 家叔祖母 | 令叔祖母 |
祖父的姐夫、妹夫,祖父的姐妹 | 祖姑夫(姑爷) | 内侄孙 | 祖姑父 | 令祖姑父 |
祖姑母(姑奶) | 内侄孙女 | 祖姑母 | 令祖姑母 | |
祖母的兄弟 | 舅爷 | 外甥孙 | 舅爷 | 令舅爷 |
祖母兄弟的妻子 | 舅奶 | 外甥孙女 | 舅奶 | 令舅奶 |
父亲的哥哥 | 伯父(大爷) | 侄、侄女 | 家伯父 | 令伯父 |
父亲哥哥的妻子 | 伯母(大娘) | 家伯母 | 令伯母 | |
父亲的弟弟 | 叔父(叔叔) | 侄、侄女 | 家叔父 | 令叔父 |
父亲弟弟的妻子 | 叔母(婶婶) | 家叔母 | 令叔母 | |
父亲的姐夫、妹夫,父亲的姐妹 | 姑父(姑夫) | 内侄 | 姑父 | 令姑父 |
姑母(姑姑) | 内侄女 | 姑母 | 令姑母 | |
丈夫的叔父 | 叔父(叔叔) | 侄媳 | 家叔父 | 令叔父 |
丈夫的叔母 | 叔母(婶) | 家叔母 | 令叔母 | |
妻子的祖父 | 岳祖父(爷爷) | 孙婿 | 岳祖父 | 令岳祖父 |
妻子的祖母 | 岳祖母(奶奶) | 岳祖母 | 令岳祖母 | |
妻子的父亲 | 岳父(老丈人、爹) | 婿 | 岳父 | 令岳父 |
妻子的母亲 | 岳母(丈母娘、娘) | 岳母 | 令岳母 | |
妻子的伯父 | 伯父(大爷) | 侄婿 | 伯父 | 令伯父 |
妻子的伯母 | 伯母(大娘) | 伯母 | 令伯母 | |
妻子的叔父 | 叔父(叔叔) | 侄婿 | 叔父 | 令叔父 |
妻子的叔母 | 叔母(婶) | 叔母 | 令叔母 |
称呼对象 | 称呼 | 自称 | 向第三者介绍 | 对朋友、同事同学的相应对象的称谓 |
该对象时称谓 | ||||
父亲的祖父 | 曾祖父(老爷) | 曾孙 | 家曾祖父 | 令曾祖父 |
父亲的祖母 | 曾祖母(老奶) | 曾孙女 | 家曾祖母 | 令曾祖母 |
祖父 | 祖父(爷爷) | 孙、孙女 | 家祖父 | 令祖父 |
祖母 | 祖母(奶奶) | 家祖母 | 令祖母 | |
父亲 | 父亲(爸爸、爹) | 儿、女儿 | 家父 | 令 尊 |
母亲 | 母亲(妈妈、娘) | 家母 | 令 堂 | |
母亲的祖父 | 外曾祖父(姥爷) | 外曾孙 | 外曾祖父 | 令外曾祖父 |
母亲祖父的妻子 | 外曾祖母(老姥姥) | 外曾孙女 | 外曾祖母 | 令外曾祖母 |
母亲的父亲 | 外祖父(姥爷) | 外孙 | 外祖父 | 令外祖父 |
母亲的母亲 | 外祖母(姥姥) | 外孙女 | 外祖母 | 令外祖母 |
母亲的兄弟 | 舅父(舅舅) | 外甥 | 舅父 | 令舅父 |
母亲兄弟的妻子 | 舅母(妗妗) | 外甥女 | 舅母 | 令舅母 |
母亲的姐夫、妹夫,母亲的姐妹 | 姨父(姨夫) | 姨甥 | 姨夫 | 令姨夫 |
姨母(姨) | 姨甥女 | 姨 | 令姨母 | |
丈夫的祖父 | 祖父(爷爷) | 孙媳 | 家祖父 | 令祖父 |
丈夫的祖母 | 祖母(奶奶) | 家祖母 | 令祖母 | |
丈夫的父亲 | 父亲(老公、爹) | 媳 | 家父 | 令 尊 |
丈夫的母亲 | 母亲(婆母、娘) | 家母 | 令 堂 | |
丈夫的伯父 | 伯父(大爷) | 侄媳 | 家伯父 | 令伯父 |
丈夫的伯母 | 伯母(大娘) | 家伯母 | 令伯母 | |
祖父的哥哥 | 伯祖父(大爷爷) | 侄孙 | 家伯祖父 | 令伯祖父 |
祖父的嫂嫂 | 伯祖母(大奶奶) | 侄孙女 | 家伯祖母 | 令伯祖母 |
祖父的弟弟 | 叔祖父(爷) | 侄孙 | 家叔祖父 | 令叔祖父 |
祖父弟弟的妻子 | 叔祖母(奶奶) | 侄孙女 | 家叔祖母 | 令叔祖母 |
祖父的姐夫、妹夫,祖父的姐妹 | 祖姑夫(姑爷) | 内侄孙 | 祖姑父 | 令祖姑父 |
祖姑母(姑奶) | 内侄孙女 | 祖姑母 | 令祖姑母 | |
祖母的兄弟 | 舅爷 | 外甥孙 | 舅爷 | 令舅爷 |
祖母兄弟的妻子 | 舅奶 | 外甥孙女 | 舅奶 | 令舅奶 |
父亲的哥哥 | 伯父(大爷) | 侄、侄女 | 家伯父 | 令伯父 |
父亲哥哥的妻子 | 伯母(大娘) | 家伯母 | 令伯母 | |
父亲的弟弟 | 叔父(叔叔) | 侄、侄女 | 家叔父 | 令叔父 |
父亲弟弟的妻子 | 叔母(婶婶) | 家叔母 | 令叔母 | |
父亲的姐夫、妹夫,父亲的姐妹 | 姑父(姑夫) | 内侄 | 姑父 | 令姑父 |
姑母(姑姑) | 内侄女 | 姑母 | 令姑母 | |
丈夫的叔父 | 叔父(叔叔) | 侄媳 | 家叔父 | 令叔父 |
丈夫的叔母 | 叔母(婶) | 家叔母 | 令叔母 | |
妻子的祖父 | 岳祖父(爷爷) | 孙婿 | 岳祖父 | 令岳祖父 |
妻子的祖母 | 岳祖母(奶奶) | 岳祖母 | 令岳祖母 | |
妻子的父亲 | 岳父(老丈人、爹) | 婿 | 岳父 | 令岳父 |
妻子的母亲 | 岳母(丈母娘、娘) | 岳母 | 令岳母 | |
妻子的伯父 | 伯父(大爷) | 侄婿 | 伯父 | 令伯父 |
妻子的伯母 | 伯母(大娘) | 伯母 | 令伯母 | |
妻子的叔父 | 叔父(叔叔) | 侄婿 | 叔父 | 令叔父 |
妻子的叔母 | 叔母(婶) | 叔母 | 令叔母 |
直称姓名
大致有五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4)尊者对卑者称名,如“求,尔何如?”(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如“夫子何哂由也”
称字
幼时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屈平字原,司马迁字子长,王莽字巨君,陶渊明字元亮,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韩愈字退之,柳宗元字子厚,欧阳修字永叔,司马光字君实,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等。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
以人的出生地命名,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龢。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
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
古代帝王对贵族功成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
①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②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③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④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⑥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①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②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③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④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如今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⑤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⑥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⑦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⑧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⑨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⑩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