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风

武大风

中文名 武大风
职业 庆云、阳信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信仰 马列
别名 原名武同心,字班昌
代表作品 抗日杀敌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15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武大风(1915—1943.2) 原名武同心,字班昌。庆云县东安务村人。出生于一个下中农家庭,性情温雅端庄,忠厚俭朴,素怀大志,坚贞而有骨气。庆云简易师范毕业,经常涉猎社会科学,特别是对政治、哲学、法学及兵书战策等书,更是爱不释手。在简师就读时,被称为“书迷”、“奇才”。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与领导了马颊河罢工斗争。1937年任庆云县三区区长。1939年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2年任阳信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3年在铁营洼突围战中牺牲。武大风

二、名字寓意

在与日伪汉奸康某的斗争中,自改名为大风,寓意为“风”将“糠”吹走之意,但不幸的是在与康的斗争中,由于叛徒的告密,在铁营洼被围,部下欲突围将其带出,而大风同志坚决与敌战斗,直至壮烈牺牲,表现了与日伪斗争到底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曾创立“庆云大风师范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爱国人士,为新中国的诞生造就了一批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三、加入组织

1931年,经津南特委书记刘格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学校地下党小组成员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带领学生上街游行,宣传抗日救亡主张,遭学校当局迫害,愤然离校。在家乡,以教书为掩护,先后在严务村、伍家村、尚家堂等地发展了40多个党员和共青团员。还曾被派往无棣县开展党的工作,对无棣县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曾参加领导了马颊河罢工斗争,带领群众沿街游行示威,与国民党反动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罢工失败后,到唐山保安队当了兵。不久,到通州警官学校学习,半年后,到塘沽警察分局当秘书。期间,设法与庆云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四、抗日杀敌

1937年“七·七”事变后,返回家乡参加了抗日,初任庆云县委宣传部长。1938年10月,任庆云县三区区长、1940年1月,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为表示自己的抗日决心,将名字由武同心改为武大风。经常组织广大军民破公路、截电线、摸岗楼、抓舌头,日伪人员对其闻名丧胆。但他掌握政策,区别对待,对死心塌地屡教不改的铁杆汉奸,决不心慈手软。曾在一个月内,指挥除掉了40多个罪恶多端而又顽固不化的汉奸。他非常重视统战工作,经常给国民党县政府的官员写信,陈述利害,晓以大义。还经常召开绅士会、伪家属会,或利用各种机会,直接做伪军的工作,使不少伪军携抢反正。解集据点就有近30名伪军向县大队投诚。县大队的部分枪支、弹药就是通过敌伪关系搞到的。他关心同志,每当战斗结束,带头背伤员,给伤员打饭端菜。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一次战斗中,文书负伤,他冒着生命危险,把文书救回来。

五、英勇牺牲

1941年,调任商河县政府秘书。1942年,阳信县大队、县政府遭敌合围,县长被捕叛变,党组织派他到阳信县担任县长。他深入群众,重新组织抗日力量,逐渐扭转了阳信县的斗争局面。1943年2月3日,日寇、汉奸近万人,向庆云、阳信、乐陵边界地区铁营一带实行了“铁壁合围”。三专署部分干部、五小队和阳信县大队被围困。他率干部战士,奋勇突围。敌人包围步步紧缩,被困的群众都为他担忧,有人给他一头小牛,让他牵牛化装成老百姓混出去,坚决不肯,继续率众战斗。负伤后,通讯员要背他突围,他连连摆手示意,不要管他。激战至下午3时许,他和一部分干部战士被围困在铁营村东北200多米长、数米宽的交通沟里,与敌激烈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

六、永垂不朽

抗日战争胜利后,庆云县人民政府为他召开了追悼会,并在黄邱建立了“大风公校”,以志纪念。还有人以《左权将军歌》的曲调编写了《大风县长歌》,歌颂他的英雄事迹。

□通讯员 苑梅华 董杰

武大风,原名武同心,字班昌。1915年春生于山东庆云县东安务村。他自幼聪明好学,15岁考入庆云县中学。期间,他阅读了许多政治、哲学、法学及兵法方面的书籍,被称为“书迷”。

他暗暗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的解放事业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同胞遭受日寇铁蹄践踏,国民党政府政治上腐败,民众遭受涂炭之苦。面对黑暗的现实,武大风忧国忧民之心强烈,常常举起拳头,高声发誓:“不当亡国奴,男儿自当强!”因此,他在庆云县城读中学时,团结进步同学,组织成立了一个30多人参加的社会主义研究会,分析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推动学校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这时中共津南特委特派刘格平到庆云县开辟工作,而且很快联系上了武大风。接触不久,使他感到十分惊喜的是,武大风虽只有16岁,但不仅喜爱学习,而且思想进步,便把带来的部分进步书籍借给了他。通过认真阅读这些书籍,武大风不仅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劳苦大众”的真理,还暗暗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的解放事业。不久,他在刘格平的介绍下,加入了党的组织。

  为了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激起广大民众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经的强烈愤慨,他带领同学们自筹资金,刻印小报,到处散发、张贴,还在集市上开展演讲活动、上街游行示威等。对此,学校当局惊恐万状,将他与几名同学开除了学籍。学校师生便为他发起复学运动,但他回校后,仍不断与多名同学进行抗日活动,遭学校迫害,愤然离校。

1943年春,武大风被党组织派往无棣县工作,不到3个月,就在无棣、庆云、沾化三县交界处,发展4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建了60余人的地方武装组织,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有利基础。当年秋天,在中共津南特委的领导、安排下,于庆云县爆发了著名的马颊河罢工运动。武大风随即带领10名党员与300多名群众支援罢工斗争。由于敌人的破坏,7日后,罢工斗争失败。为躲避敌人的抓捕,武大风不得不跑到唐山保安队当了兵,后到塘沽警察分局作秘书。他与党的组织取得了联系,还在警员中秘密发展了多名抗日力量,待时机成熟,发动哗变。

“侵略者是弱糠,是经不住大风吹的”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武大风毅然回到家乡,投入抗日斗争,并在庆云县任宣传部部长。1939年,他任庆云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为表斗争决心,他把“武同心”改名为“武大风”,寓意是“侵略者是弱糠,是经不住大风吹的”。那时日伪顽同流合污,不仅占领了庆云县城,还到处修炮楼,建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又遇特大旱灾,因而给开展抗日工作带来重重困难。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武大风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他经常组织军民破公路,割电线,摸岗楼,抓“舌头”。仅在一月内,他就领导武装人员除掉了60多个罪恶多端、顽固不化的汉奸,还使80多名伪军投诚县大队。为了与敌人周旋,有时得转移多个村子,跑上百里路,但他从不骑马,而是与队员们徒步。一次夜行军,他跃沟时跌伤了脚,两个同志想搀扶着他走,而他婉言谢绝,独自拄着木棍,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走到目的地。在南杜村战斗中,他三夜未合眼,冒着猛烈的炮火,与同志们一道背伤员,抬担架,使9名伤员得到及时治疗。在一次拔据点的战斗中,文书小赵身负重伤,昏迷在一片平地中。武大风猛地跃出掩体,冒着密集的弹雨,把小赵背在身上,转移到安全地带。小赵伤愈后,曾多次对人们说:“要不是武县长舍身救我,我早就没命了。”

  武大风虽在家乡工作,但多次过家门而不入,用他的话说,即“先有国才能后有家”。由于他一心扑在抗日大业上,从不考虑自己,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我们的好县长”。

  1941年夏,阳信县大队、县政府遭敌合围,近百名队员多数牺牲,县长齐坚三被捕叛变,阳信工作处于一种瘫痪状态。是年初秋,党组织派武大风到阳信任县长。虽然环境恶劣,但武大风想:只有建立自己的武装,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打击、消灭敌人。因此,一定要排除任何干扰,战胜一切困难,尽快建立自己的武装组织。于是,武大风带领县政府的工作人员,不分白天黑夜、马不停蹄地深入到各家各户宣传抗日道理,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不到两月,便使1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县大队。他带领县大队,利用游击战、埋伏战等战术多次截击、袭击敌人,消灭日伪军200余名,缴获许多枪支弹药,大灭了敌人的威风,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有力地扭转了阳信抗日斗争十分被动的局面。他还组织全县的百姓,积极开展捐粮活动,并利用夜间把20多万斤粮食运送到抗日战斗前线,弥补、解决了大部队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此举得到了部队首长的肯定与好评。

身受重伤的他宁死不屈,把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的心脏

二月三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凌晨,日寇集中上万兵力,借黎明前的黑暗之际,把十多里地方圆的铁营洼围了个水泄不通,并采取“铁壁合围”的战术,步步向内逼近。敌人的骑兵与装甲部队在前面,步兵紧随其后,逐步缩小包围圈。

  武大风先是带着县政府机关和县大队同李永安副司令员及五小队隐蔽在一处,后被敌人的骑兵冲散了。冲散后,武大风便与几十名战士,还有多名逃难的群众,被敌人挤压在一条深沟里。当敌人冲过来时,武大风便和战士们借助深沟一起开火,打死、打伤了30多名敌人。当把子弹打光、手榴弹用完,武大风和队员们就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博战。十多分钟过后,阵地上、深沟里,横七竖八地躺倒着敌人与战士们的多具尸体。而武大风的左肩已负伤,鲜血把棉袄染红。这时,通讯员小刘跑过来对武大风说:“县长,我背你冲出去!”因为在东北角已把敌人的包围圈撕开了一道口子。武大风说:“还有30多名队员在敌人的包围圈里,我怎么能走呢?你先冲出去吧!”说罢,他猛地推了通讯员一把。过了一会儿,走来20多个老百姓,一个老大爷递给他牛缰绳,让他装成农民模样,和他们一同逃出去。然而,武大风却说:“你们快走,我和队员们来阻击敌人。”当群众刚逃离敌人的包围圈,60多名敌人便冲了过来。武大风忍着伤口的剧烈疼痛,高声对16名队员喊道:“同志们,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我们宁可战死,也决不当俘虏!”接着,他们又和敌人展开了肉博战……当武大风用手枪打倒4个敌人时,身上突然连中数弹,猛地跌倒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咬紧牙关,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爬进后面的深沟里,左胸压在手枪口上,把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的心脏。为了消灭日本侵略者,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他献出了28岁的宝贵生命。

  武大风牺牲不到十天,萧华司令写诗称颂他:“生即正直举止非凡系人中一大;死亦壮烈英勇不屈是无产作风。”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庆云县人民政府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在黄邱村建立了“大风公校”,以示纪念。还有人以《左权将军歌》的曲调,编写了《大风县长歌》,来歌颂他的英雄事迹。

  抗日英雄、好县长武大风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注:

  刘格平,男,回族。解放前,曾任中共津南特委书记、渤海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解放后,曾任山西省副省长、北京军区政委等职。1992年3月病逝。

责任编辑: 滨州日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