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酵素

食用植物酵素

中文名 食用植物酵素
国际标准分类号 67.040食品综合
标准标号 T/CBFIA08003-2017
发布日期 2017年5月2日
性质 团体标准
目录导航

制定过程

制定背景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世界酵素生产大国之一。中国酵素行业是发酵工业中高速度增长的行业,生产水平及规模不断提高,自我供给能力增强;产品出口稳定增长,逐渐开拓国际市场。随着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食用植物酵素成为行业发展增长点。在酵素市场国际化、酵素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趋势下,在结合行业实际情况下,制定出了《食用植物酵素》团体标准。[2]

编制进程

  • 起草阶段

2015年12月3日,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酵素分会成立。[2]

2016年1月14日,全国酵素行业专家委员会成立。[2]

2016年1月27日,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启动团体标准制定工作,会上确定了《酵素产品分类导则》《食用酵素良好生产规范》《食用植物酵素》三项团体标准计划项目。[2]

2016年5月19-20日,在北京召开上述三项标准制定启动会。会上,介绍了团体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和制标程序,并对有关事项进行了讨论和规定,成立标准起草小组。[2]

2016年6月23日,草拟出《食用植物酵素》初稿。[2]

2016年7月3日,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在陕西省渭南市组织开展《食用植物酵素》团体标准第二次的起草工作,初步讨论了吉林敖东大高酵素有限公司提出的标准文本讨论稿(第一稿)。[2]

启动会后,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收集世界同类标准及相关资料,按照具体工作时间和进度,2016年8月,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吉林敖东大高酵素有限公司按照团体标准第二次的起草工作会参与标准起草单位的讨论意见,整理出《食用植物酵素》(讨论稿第二稿),并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向各参与标准起草单位征集意见和建议。[2]

2016年10月20日,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组织在上海召开《食用植物酵素》团体标准第三次起草工作组会议,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吉林敖东大高酵素有限公司作了《食用植物酵素》团体标准起草工作汇报。针对标准文本草稿(第二稿)进行讨论,拟定了标准产品范围以及相关指标项的指标值和检测方法。[2]

2017年1月18日,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组织起草小组单位在YY语音网络平台召开网络会议,商讨相关特征性理化指标取舍,并以投票方式确定了结果。同时确定了相关特征性理化指标值,并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形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向行业内公开征求意见。[2]

  • 发布实施

2017年5月2日,团体标准《食用植物酵素》(T/CBFIA 08003-2017)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发布。[1]

2017年6月1日,团体标准《食用植物酵素》(T/CBFIA 08003-2017)实施。

制定依据

团体标准《食用植物酵素》(T/CBFIA 08003-2017)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9)规则起草。

起草工作

起草单位: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泰万德(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扬生(南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广大嘉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全然酵素科技发展(大连)有限公司、江苏神华药业有限公司、安徽养生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晶叶(青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康大万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益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新华扬酵素科技有限公司、大汉酵素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与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乐喜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紫颐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儒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大溪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晟启昊天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江门酵敬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阳市斯玛特科技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丽江慈航酵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华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酵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酵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苗立克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烟台欣和企业食品有限公司、浙江蕴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佳联酵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杰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仁格酵素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科技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酵素分会。[1]

主要起草人:周海龙、陈晋銮、陈晓慧、朱会霞、孙金旭、陈振国、李中洋、卢涛、宿可、赵文博、张淑莲、庞丽霞、李宣衡、仲军、张晖、刘延龄、赖怡君、王禄、王俊兰、孙鲁、杜信雨、温雪清、王松、秦青、詹志春、李智、张彦、陶临风、张建、赵彦军、张庆飞、赵方云、候庆云、吴其耀、何君、郭佳琛、董艳林、张桂成、王婷、毛建卫、陈宁、王艳萍、邢新会、肖静、黄继红。[1]

标准目次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分类 2
5技术要求 2
6检验方法 4
7检验规则 6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

参考资料:

内容范围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分类 2
5技术要求 2
6检验方法 4
7检验规则 6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

引用文件

《食用植物酵素》(T/CBFIA 08003-2017)规定了食用植物酵素的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该标准适用于食用植物酵素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意义价值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T 4789.21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冷冻饮品、饮料检验GB 4789.2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商业无菌检验GB 4789.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GB 5009.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方法GB 5009.8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维生素B1的测定GB 5009.8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维生素B2的测定GB 5009.1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铬的测定GB 5009.12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GB 5009.15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维生素B6的测定GB 5009.15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GB 5413.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12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10468 水果和蔬菜产品pH值的测定方法GB/T 12143 饮料通用分析方法GB/T 12456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 31740.2 茶制品—第2部分:茶多酚QB/T 4587 γ-氨基丁酸SN/T 4260 出口植物源食品中粗多糖的测定—苯酚-硫酸法T/CBFIA 08001 酵素产品分类导则T/CBFIA 08002 食用酵素良好生产规范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参考资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