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1963年11月生,吉林省人。
1981年9月—1985年7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学习,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7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得硕士学位。
2003年9月—2006年6月,山东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9月,被评为讲师。1996年11月,被评为副教授。2001年11月,被评为教授。2005年9月,被评为青岛大学 特聘教授。
2007年7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
2007年8月,任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
2001年10月,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2003年6月,任山东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分布式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2003年10月,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委员会委员。2008年4月,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主讲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及仪表。
研究方向:计算机控制与网络技术、电机及电能变换系统的非线性控制。
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能量成形与PWM信号变换控制方法,应用端口受控哈密顿(PCH - Port Controlled Hamilton)系统理论研究交流传动与伺服系统、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算法,解决了负载恒定和变化、参数变化时的系统控制问题。
主持和承担了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企业横向等20余项项目,基于分布式计算机控制技术、现场总线网络和DSP技术,研制多电机协调与同步控制系统、多种工业过程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有效地实现了多目标、多参数、多回路的优化与控制,解决了工业过程分散、多工况自动跟踪调节以及分散测控信息的现场总线网络通信问题。
1. 于海生(第1位),浆纱机综合参数测控仪研究,山东省科技厅项目,2003年11月鉴定。
2. 于海生(第1位),现场总线DCS通讯及现场智能测控装置研究,山东省教育厅项目,1999年7月鉴定。
3. 于海生(第1位),智能浆纱机工艺参数测控仪, 青岛市科技局项目,2003年11月鉴定。
1. 于海生(第1位),交流传动系统的能量成形与信号变换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
2. 于海生(第1位),安全套浸渍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 青岛市科技局项目,2006-2008。
3.于海生(第1位),不定形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制,青岛尊龙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横向项目,2007-2008。
1. 于海生(第1位),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教育部,2002年10月。
2.于海生(第1位),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计算机控制技术”,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8月。
3.于海生(第1位),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3月。
1. 于海生 等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于海生 等编著,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Haisheng Yu,Qingwei Wei,Yuming Zhang,Min Zhu. A Neuron MRAC Approach to the Speed Regulation of Induction Motor. 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Series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2006, Volume 4, 1352-1355. SCI收录
4.Haisheng Yu, Jun Hou and Yong Wang. Maximum Output Power Control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Based on Energy-shaping Principle.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August 18–21, 2007, Jinan, China, 2008–2012. EI收录
5.于海生,赵克友,郭雷,王海亮. 基于端口受控哈密顿方法的PMSM最大转矩/电流控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8),82-87. EI收录
现代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在执行复杂控制算法的同时,进行复杂的能量与信号变换,利用能量成形与信号变换控制原理,使交流电机的宽范围高性能调速或精确位置伺服成为可能。能量成形控制理论的新成果为功率变换器和交流电机的高性能控制提供了定性与定量依据,结合信号变换控制技术,新型高效节能的功率变换器和电机控制系统将会研制成功并将得到应用。
基于工业控制网络、现场总线、DSP技术和先进控制技术,高性能的多电机协调与同步控制系统研究将取得新的进展。另外,在分散型测控网络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先进控制算法、控制系统参数新型自整定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也将取得新的进展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