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中文名 香港中文大学
外文名 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
创校使命 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
院校代码 81002
校址 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沙田
创办时间 1963年10月17日
学校特色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松联盟成员AACSB、AMBA认证
主要奖项 诺贝尔奖4项菲尔兹奖1项沃尔夫数学奖1项图灵奖1项罗德奖学金15项
监督 李家超
QS亚洲排名 第11名(2022年QS亚洲大学排名)
类别 综合类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

香港中文大学全景香港中文大学全景

1949年,香港人口暴涨,致使中文授课教育的需求激增,对香港高等教育构成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亦为香港带来了大批出色的内地学者和教育家。他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开办不少“难民学校”,讲授专上程度的课程,协助南来及本地青年继续学业。其后中文大学的三所成员书院(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15]

  • 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新亚书院(3)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为国学大师钱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创办,其教学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建校初期,规模极小,师生不过数十人。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由钱穆先生任院长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务长兼哲学系系主任,张丕介先生任总务长兼经济系系主任,杨汝梅先生任商学系系主任,赵冰先生任法律顾问。

新亚早年的教授有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俊升先生、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左舜生、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罗香林等。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被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16][17]

  • 崇基学院

崇基学院崇基学院崇基学院由前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前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及香港圣公会领袖何明华会督于1951年创办,代表基督教在华发展高等教育传统的延续。[15]

该校继承以前在中国国内十三间基督教大学之精神,依据中国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并以融合基督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开拓博爱包容、自由开放之风气,培养学问通达、襟怀广阔,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才为宗旨。[18][19]

崇基学院创办之初,仅有学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岛圣约翰大礼拜堂及圣保罗男女中学上课。其后再租赁坚道147号楼房及下亚厘毕道之圣公会霍约瑟纪念堂为校址。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马料水拨赠土地一段,面积共计十英亩,并于其地增建火车站(现名为大学站),该校乃于1956年迁至新界马料水村永久校址。[19]

  •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联合书院联合书院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会计专科学校五所私立书院合并组成 。这五所书院是从广州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

1956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柯克教授访港,建议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来,五所书院遂于同年6月宣布组成“香港联合书院”。

该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训,肩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应香港所需,与时并进,通过全人教育及群体生活,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操,为香港社会、中国以至全人类服务。

1957年,联合书院依据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会。联合书院创校董事会主席及首任校长为蒋法贤医生,校本部设在香港坚道一百四十七号,有学生六百多人。[15][20]

开拓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入口(1974)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入口(1974)

1957年,新亚、崇基、联合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由蒋法贤担任主席,争取政府承认三院颁授学位的资格,为进一步合作奠下基础。

1958年,港府接纳设立一所中文大学的建议,继于1959年正式宣布资助三所书院,并以它们为新大学的基础书院。

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大学筹备委员会,以初步筹划大学校址、建设等事宜。

1962年,由萨塞克斯大学创校校长富尔敦爵士主持、国际学者组成的富尔顿委员会成立,以审定三院的水准,定下新大学的组织架构。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成立(8)1963年,香港政府接纳富尔敦委员会的报告书,临时校董会随即成立,关祖尧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一任校长。9月15日,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条例》。10月17日,大学监督港督柏立基在香港大会堂主持大学成立典礼,三所书院合并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同时成立。至此,从书院到大学这一长达十五年的艰苦历程终告完成,中文和中国文化也终于在香港获得明确地位。

草创之初的中大实行邦联制,每所书院仍维持教学及行政上的独立,大学仅负责颁授学位等工作。

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订定校训“博文约礼”。

1965年,开办首项学生交流计划;教育学院成立(1991年升格);校外进修部成立(1994年易名为校外进修学院,2006年起正名为专业进修学院)。

1966年,研究院成立(为香港首所研究院)。

1967年,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颁授第一届硕士学位。

中大历任校长中大历任校长(8)1969年,大学本部办事处迁入沙田现址。

1971年,简悦强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

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落成启用。

1972-73年,联合书院及新亚书院迁入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

1976年,第二次《富尔敦报告书》呈交大学监督,建议加强教务人员参与治校,以及重组学系。不同书院的学系予以整合,由大学统一负责,提供“学科为本”的教育。

1978年,马临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长。

1980年,首办博士学位课程。

1981年,医学院成立;首办兼读学士学位课程。

1982年,利国伟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首次颁授哲学博士学位。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10)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此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1984年,推行本科课程暂取新生计划。

1986年,大学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逸夫书院成立。

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长。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大学服务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1989年,大学教务会通过大学本科学程采用弹性学分制,自1991年9月生效;《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

1991年,工程学院成立;护理学系成立(2002年正名为那打素护理学院)。

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

港中大传统四大书院港中大传统四大书院(12)1993年,会计学院成立;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

1995年,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于中文大学成立,成为全港互联网讯息的核心。

1996年,李国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长。

1997年,利汉钊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1998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酒店管理学院成立(2002年正名为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中医学院成立。

1999年,公共卫生学院成立(2009年正名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

2000年,中医中药研究所成立。

2002年,金耀基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长;首度颁授荣誉院士衔。

2003年,郑维健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校园全景校园全景(4)2004年,刘遵义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长;法律学院成立(2008年升格)。

2005年,开始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内地本科生。

2006年,大学制定策略计划,确立今后十年发展方向;选定五个重点资助研究领域;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成立。

2007年,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成立;获国家教育部列入提前录取批次。

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郑海泉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建筑学院成立。

2010年,沈祖尧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长。

2011年,中大教学酒店开幕暨郑裕彤楼命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幕。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学制改革,采用四年制本科课程,回归创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学制。

金禧校庆标志金禧校庆标志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50周年金禧校庆;康本国际学术园开幕;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开幕。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设立。

2015年,成立全港学界首间海量数据(Big Data)决策分析研究中心;国学中心正式成立。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动土;梁乃鹏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2018年,段崇智教授接任第八任校长;成立“环球校友咨询委员会”及“杰出校友访问计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众创中心开幕。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约,合办本科双学位课程。

2022年,查逸超教授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校企合作教育计划——“在学•在职计划”正式启动;成为四所入选英国政府“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的中国大学之一;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揭牌。[21]

(参考资料来源:[22][23][24][15][25][26][27]

香港中文大学百万大道香港中文大学百万大道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选定的卓越学科领域11个,进驻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的InnoHK研究中心6个,国家遥感中心香港研究开发与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研究所38个,联合研究单位63个。[28]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转化肿瘤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3)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29]

卓越学科领域(11个):分子生物探针医学工程中心、老龄性骨骼系统退化及再生策略、利用高能粒子撞击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植物与环境互作基因组研究中心、细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网络编码研究所、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中医中药研究与发展、植物及农业生物科技中心、资讯科技 

InnoHK研究中心(6个):神经肌肉骨骼再生医学中心、创新诊断科技中心、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香港物流机械人研究中心、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香港研究开发与培训基地:依托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以建成中国的热带及亚热带遥感中心、海峡两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学术交流中心、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为主要目标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分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30]

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大脑与认知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光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工商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卓越儿童健康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健康公平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

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

香港亚太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香港量子信息科技研究所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香港癌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洪克协痛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智能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联合研究单位

CCOUC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

Collaborative Gastrointestinal Research Center (The Samurai GI Research Centre)

中西医结合医学大数据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联合研究基地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香港中文大学空间微波技术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香港分中心

光伏太阳能联合实验室

多媒体技术联合实验室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李达三叶耀珍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生殖遗传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蛋白质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促进中药全球化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骨关节肌肉健康维护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台湾联合大学系统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正向社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干细胞及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贝勒医学院联合医学遗传学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南山医院联合耳鼻喉—头颈外科培训中心暨显微及内窥镜技术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医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再生医学高等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粤港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粤港蛋白质研究开发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联合肿瘤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糖尿病基因组与精准医疗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创新医学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联合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艾克斯特大学环境持续与应变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人口迁移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医学院呼吸道病毒感染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认知及大脑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婴儿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接口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颖功能分子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南京大学脊柱侧弯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天然药物与毒理学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先进光子学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肝病及消化病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台湾大学医学院联合临床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数字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分实验室)

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

深港生物材料联合实验室

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媒体科学、技术与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深圳)

智能感知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粤港澳人机智能协同系统联合实验室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研究基地)

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

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

精密工程联合实验室

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双语研究实验室[31]

其他研究所
研究所名称
材料科学及技术研究中心 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 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通讯科学研究所 数学科学研究所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光科技研究所 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香港亚太研究所
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 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 网络编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
精密工程研究所 人文学科研究所 中国文化研究所 未来城市研究所 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
经济及金融研究中心 深圳研究院 中医中药研究所 香港癌症研究所 消化疾病研究所
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 生物科技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
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 亚太工商研究所 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

(参考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32]

建设成果

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大脑与认知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光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工商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卓越儿童健康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健康公平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

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

香港亚太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香港量子信息科技研究所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香港癌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洪克协痛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智能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学术资源

CCOUC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

Collaborative Gastrointestinal Research Center (The Samurai GI Research Centre)

中西医结合医学大数据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联合研究基地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香港中文大学空间微波技术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香港分中心

光伏太阳能联合实验室

多媒体技术联合实验室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李达三叶耀珍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生殖遗传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蛋白质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促进中药全球化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骨关节肌肉健康维护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台湾联合大学系统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正向社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干细胞及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贝勒医学院联合医学遗传学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南山医院联合耳鼻喉—头颈外科培训中心暨显微及内窥镜技术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医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再生医学高等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粤港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粤港蛋白质研究开发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联合肿瘤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糖尿病基因组与精准医疗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创新医学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联合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艾克斯特大学环境持续与应变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人口迁移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医学院呼吸道病毒感染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认知及大脑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婴儿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接口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颖功能分子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南京大学脊柱侧弯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天然药物与毒理学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先进光子学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肝病及消化病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台湾大学医学院联合临床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数字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分实验室)

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

深港生物材料联合实验室

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媒体科学、技术与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深圳)

智能感知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粤港澳人机智能协同系统联合实验室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研究基地)

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

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

精密工程联合实验室

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双语研究实验室[31]

办学条件

其他研究所
研究所名称
材料科学及技术研究中心 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 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通讯科学研究所 数学科学研究所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光科技研究所 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香港亚太研究所
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 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 网络编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
精密工程研究所 人文学科研究所 中国文化研究所 未来城市研究所 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
经济及金融研究中心 深圳研究院 中医中药研究所 香港癌症研究所 消化疾病研究所
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 生物科技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
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 亚太工商研究所 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

师资力量

  • 成果统计

香港中文大学在2006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五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33]

为增强大学的研究和学术实力,发挥深远影响,造福社会,香港中文大学在2016–2020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中国研究”、”转化医学”、“资讯与自动化科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四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是为四大策略性研究领域。[32]

(研究成果详情参见:香港中文大学校刊《中大研与学》)

2013-14年度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
研究领域 项目数 金额(百万港元)
生物及医学 63 50.38
商学 19 5.38
工程学 44 26.54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 43 21.76
自然科学 27 18.23
2013-14年度研究资助局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拨款
研究领域 项目数 金额(百万港元)
生物及医学 2 1.66
商学 1 0.47
工程学 6 4.88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 7 4.19
自然科学 5 3.56
研究成果分布
- 2013-14年度 2012-13年度
期刊文章 3232 3241
发表论文 2814 2809
学术专著 653 599
创意文学作品、顾问报告、个案研究 175 122
专利、协议及成立公司 61 65
其他 843 869

(参考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34]

  • 杰出研究

协作研究金2012/2013年度获资助之研究项目

1.具有能量定域效应的功能化等离子体光子学及其在检测纳米操控和光电子中的应用

2.探讨力学传导及新的内皮细胞信号因子对运动促进血管健康的关键作用

3.巨噬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转分化在器官纤维化的致病机制与临床干预

4.基于金-钻石复合纳米系统的多功能超灵敏探测

5.发展新方法学用于制备碳硼烷新材料[33]

第三轮主题研究计划获资助之研究项目

1.系统性开发鼻咽癌的分子靶标

2.对糖尿病心血管及肾脏并发症的跨组学基因研究-从创新发现至个性化治疗

3.智能化太阳能技术:采集、存储和应用[33]

  • 中国研究

大师身影大师身影(8)香港中文大学自创校起即肩负”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使命,以承传中国文化为己任,积数十年中国人文研究的传统,可谓卓然有成。中大的中国研究领域涵盖广泛,涵盖语文、文学及表演艺术、或文化承传和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政治及法制发展、公共卫生和环境、商业与法律等,以期多方面为传承中国文化及人文精神作出贡献。[35]

中大创校先贤及教授中不乏目光远大的中国研究学者,包括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劳思光教授、刘殿爵教授、饶宗颐教授、余英时教授和余光中教授等。他们继承中国的学术传统,又以现代观点重新诠释国学,主张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并重建中国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传统;他们培育不少国学人才,深刻影响着华人学术圈,亦为中文大学发扬中国文化的工作打下根基。[35]

院系概况

2013-14年度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
研究领域 项目数 金额(百万港元)
生物及医学 63 50.38
商学 19 5.38
工程学 44 26.54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 43 21.76
自然科学 27 18.23

办学模式

2013-14年度研究资助局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拨款
研究领域 项目数 金额(百万港元)
生物及医学 2 1.66
商学 1 0.47
工程学 6 4.88
人文学及社会科学 7 4.19
自然科学 5 3.56

学科建设

研究成果分布
- 2013-14年度 2012-13年度
期刊文章 3232 3241
发表论文 2814 2809
学术专著 653 599
创意文学作品、顾问报告、个案研究 175 122
专利、协议及成立公司 61 65
其他 843 869

合作交流

  • 馆藏资源

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系统(10)根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系统有大学图书馆、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联合书院胡忠多媒体图书馆、李炳医学图书馆、建筑学图书馆、利国伟法律图书馆等7所图书馆及学习共享空间 ;特藏包括从商代甲骨、中西文善本至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36]

2020至2021年度图书馆馆藏

种类

东方语文

西方语文

总数

1,231,929

1,245,679

2,477,608

期刊合订本

82,116

210,027

292,143

印刷本现刊

1,889

1,290

3,179

电子书

3,669,978

1,440,327

5,110,305

电子期刊

44,778

138,308

183,092

电子数据库

179

805

984

(参考资料来源:2022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37]

学术期刊

大学刊物
《中文大学校刊》 《香港中文大学年报》 《中大通讯》
《概览及统计资料》 《香港中文大学概况》 [38]
  • 出版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77年,以“弘扬中西文化,传播古今知识”为宗旨,专门出版学术书刊,以在大学和社会推动学术发展。[38]

出版期刊

The China Review

翻译学报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传播与社会学刊

Asian Anthropology 亚洲人类学报

Renditions 译丛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中国文学学报

中国语文研究

中国语文通讯

中国语言学报

中国语言学报专著系列

二十一世纪

亚洲辅导学报

人间佛教研究

华人心理学报

教育学报

教育研究学报

禅与人类文明研究

翻译科技学报

道教研究学报

香港戏剧学刊

香港研究 Hong Kong Studies

[39]

社会评价

2020至2021年度图书馆馆藏

种类

东方语文

西方语文

总数

1,231,929

1,245,679

2,477,608

期刊合订本

82,116

210,027

292,143

印刷本现刊

1,889

1,290

3,179

电子书

3,669,978

1,440,327

5,110,305

电子期刊

44,778

138,308

183,092

电子数据库

179

805

984

文化传统

大学刊物
《中文大学校刊》 《香港中文大学年报》 《中大通讯》
《概览及统计资料》 《香港中文大学概况》 [38]

校名来源

出版期刊

The China Review

翻译学报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传播与社会学刊

Asian Anthropology 亚洲人类学报

Renditions 译丛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中国文学学报

中国语文研究

中国语文通讯

中国语言学报

中国语言学报专著系列

二十一世纪

亚洲辅导学报

人间佛教研究

华人心理学报

教育学报

教育研究学报

禅与人类文明研究

翻译科技学报

道教研究学报

香港戏剧学刊

香港研究 Hong Kong Studies

[39]

学校校训

学校校徽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不少中大学者和研究人员屡获殊荣,而获著名奖项者更不计其数[33]。截至2021年6月,学校拥有全职教职员8178人,其中教授369人,副教授314人,助理教授364人,各类讲师639人,研究人员1714人。[31]

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纤之父”高锟于1987至1996年担任中文大学校长,卸任校长一职后一直担任中大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33][40]

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及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丘成桐教授为中大校友,曾获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33]

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教授为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1999年起,杨教授宣布将他全部奖章(包括诺贝尔奖章)、论文、手稿及书札,捐赠给中文大学,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33][41]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爵士,于2002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并出任晨兴书院院长。[33]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于2009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33]

赫赫学人赫赫学人(12)国际知名计算机科学家、首位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于2005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33]

著名文学家白先勇教授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他为文学院开设“昆曲之美”课程,并任中大“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42]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刘遵义教授,于2004年至2010年担任中文大学校长,他在计量经济学、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特别是东亚经济研究方面成就卓著,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43][44]

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欧梵教授是海内外声誉卓著的著名学者,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美国汉学界屈指可数的重量级学者。[45]

世界著名诗人、作家赵振开教授(北岛)于2007年受邀到中大任教,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人文学科讲座教授。[46][47]

著名地球大气科学专家刘雅章教授为香港中文大学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他是全球变暖报告执笔人之一,2007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48][49]

中文大学财务学系讲座教授郎咸平是世界级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2003年被列入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50]

善衡书院创院院长、生物研究讲座教授辛世文教授是著名农业生物技术专家,他于1980年成功复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基因,被誉为“植物基因复制之父”。[51]

中文大学工学院前院长汪正平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封装技术及材料开发研究,被誉为“现代半导体封装之父”。[52]

中文大学医学讲座教授卢煜明教授是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53]

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李大拔教授的临床专科是家庭医学,尤其专注于公共卫生及促进健康方面,2012年当选为香港首位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54][55]

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是学术史上首批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The Lancet》两大顶尖医学期刊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共8篇文章的研究学者,2018年获美国肠胃科医学院颁发“国际领袖大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56]

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宋春山教授是美国化学学会会士,2010年获得燃料化学领域最高学术奖——亨利·斯托奇奖,是该奖设立以来入选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2019年获得烃类化学领域最高学术奖——乔治·A·欧拉奖。[57]

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周林教授于2009年当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曾任国际精英商学会协会(AACSB国际)理事会理事及其亚太地区顾问委员会主席。[58]

中文大学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教授是将“个人化治疗”的概念应用在晚期肺癌患者身上的全球第一人,2018年获欧洲肿瘤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奖”,是首名获此奖项的华人。[59]

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主任汤晓鸥教授是计算机视觉专家、IJCV首位华人主编、商汤科技创始人,他发明的人脸识别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创办的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被称为“计算机视觉界的黄埔军校”。[60][61]

中文大学卓敏信息工程学讲座教授杨伟豪教授是网络编码理论的创始人之一,2005年获颁IEEE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信息理论学会论文奖,是三十多年来首次由亚洲研究人员获奖,2016年获颁IEEE Eric E. Sumner Award,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太地区学者。[62][63]

中文大学伟伦计算器科学与工程学讲座教授华云生教授为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他是IEEE、ACM及AAAS三个学会的院士,并曾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微电子系统结构学部主任和IEEE计算机学会会长。

中文大学卓敏心理学讲座教授张妙清教授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和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院士,她开创了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研究,成为亚洲首个全面的人格测量工具。她获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颁授2014年度杰出科学贡献奖,是首位亚洲心理学家获此殊荣。[64][65]

中文大学卓敏教育心理学讲座教授侯杰泰教授是国际应用心理学会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院士,曾任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部主席。[65]

中文大学伟伦经济学讲座教授张俊森教授于2013年当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是该年度亚洲区内唯一当选的学者,2017年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66][67]

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关美宝教授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美国地理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术成就奖,并担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12年。[68][69]

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林珲教授获美国地理学家协会颁发2017年度米勒奖,是首位来自亚洲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地理学家获此殊荣。[70]日出港中大日出港中大

学术奖项及荣誉
类别 人数
诺贝尔奖得主 4
菲尔兹奖得主 1
沃尔夫数学奖得主 1
图灵奖得主 1
昂萨格奖得主 2
马塞尔·格罗斯曼奖得主 2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4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
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 1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
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1
中国科学院院士 9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
中央研究院院士 8
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3
香港科学院院士 6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3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35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5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3
美国计算机协会院士 5
国际制造工程学会院士 1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 4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1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院士 2
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 2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得主 16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得主 1
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得主 1
复旦-中植科学奖得主 1
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得主 1
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学者 17
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医学科研学者 8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得主 44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得主 1
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得主 1
的里雅斯特奖得主 1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 1
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创新、研究及教育奖 1
神经网络先驱奖得主 1
个人化医学国际会议–先驱大奖得主 1
金花环奖得主 1
蝉奖得主 1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国际金奖得主 1
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科学家研究奖得主 1
美国临床化学协会Wallace H. Coulter讲学奖得主 1

(参考资料来源:[71][72][73][74][75][76][77][78]

两院院士名单
姓名 职务 研究方向 当选年份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 博文讲座教授 物理学 1994
孔祥复 病毒学讲座教授 分子生物 1999
黄乃正 理学院院长 有机化学 1999
麦松威 化学系伟伦研究讲座教授 结构化学 2001
刘允怡 外科讲座教授 肝胆胰外科 2003
吴奇 化学系讲座教授 高分子科学 2003
姚期智 博文讲座教授 计算机科学 2004
赵国屏 微生物学讲座教授 微生物学 2005
谢作伟 化学系卓敏化学讲座教授 有机化学 2017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丘成桐 博文讲座教授 数学 1994
高锟 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光纤通讯 1996
中国工程院院士
辛世文 生物学研究讲座教授 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 2003
徐扬生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讲座教授 电子工程学 2007
沈祖尧 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肠胃研究 2011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汪正平 卓敏电子工程学讲座教授 聚合电子材料 2013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单
姓名 职务 当选年份
杨振宁 博文讲座教授 1958
刘遵义 经济学讲座教授 1982
丘成桐 博文讲座教授 1984
高锟 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1992
王士元 电子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1992
金耀基 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 1994
姚期智 博文讲座教授 2000
李欧梵 人文学科讲座教授 2002
香港科学院院士名单
姓名 职务 当选年份 备注
杨振宁 博文讲座教授 2015年 荣誉院士
高锟 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2015年
丘成桐 博文讲座教授 2019年
姚期智 博文讲座教授 2015年 创院院士
黄乃正 化学系伟伦研究讲座教授 2015年
汪正平 卓敏电子工程学讲座教授 2015年
卢煜明 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 2015年
沈祖尧 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2015年
谢作伟 卓敏化学讲座教授 2019年 院士
莫树锦 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 2021年

(参考资料来源:[72][76][79][80]

学校纹章

学术奖项及荣誉
类别 人数
诺贝尔奖得主 4
菲尔兹奖得主 1
沃尔夫数学奖得主 1
图灵奖得主 1
昂萨格奖得主 2
马塞尔·格罗斯曼奖得主 2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4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
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 1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
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1
中国科学院院士 9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
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
中央研究院院士 8
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3
香港科学院院士 6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3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35
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5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 3
美国计算机协会院士 5
国际制造工程学会院士 1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 4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1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院士 2
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 2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得主 16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得主 1
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得主 1
复旦-中植科学奖得主 1
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得主 1
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学者 17
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医学科研学者 8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得主 44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得主 1
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得主 1
的里雅斯特奖得主 1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 1
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创新、研究及教育奖 1
神经网络先驱奖得主 1
个人化医学国际会议–先驱大奖得主 1
金花环奖得主 1
蝉奖得主 1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国际金奖得主 1
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科学家研究奖得主 1
美国临床化学协会Wallace H. Coulter讲学奖得主 1

学校领导

两院院士名单
姓名 职务 研究方向 当选年份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 博文讲座教授 物理学 1994
孔祥复 病毒学讲座教授 分子生物 1999
黄乃正 理学院院长 有机化学 1999
麦松威 化学系伟伦研究讲座教授 结构化学 2001
刘允怡 外科讲座教授 肝胆胰外科 2003
吴奇 化学系讲座教授 高分子科学 2003
姚期智 博文讲座教授 计算机科学 2004
赵国屏 微生物学讲座教授 微生物学 2005
谢作伟 化学系卓敏化学讲座教授 有机化学 2017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丘成桐 博文讲座教授 数学 1994
高锟 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光纤通讯 1996
中国工程院院士
辛世文 生物学研究讲座教授 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 2003
徐扬生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讲座教授 电子工程学 2007
沈祖尧 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肠胃研究 2011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汪正平 卓敏电子工程学讲座教授 聚合电子材料 2013

现任领导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单
姓名 职务 当选年份
杨振宁 博文讲座教授 1958
刘遵义 经济学讲座教授 1982
丘成桐 博文讲座教授 1984
高锟 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1992
王士元 电子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1992
金耀基 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 1994
姚期智 博文讲座教授 2000
李欧梵 人文学科讲座教授 2002

历任领导

香港科学院院士名单
姓名 职务 当选年份 备注
杨振宁 博文讲座教授 2015年 荣誉院士
高锟 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2015年
丘成桐 博文讲座教授 2019年
姚期智 博文讲座教授 2015年 创院院士
黄乃正 化学系伟伦研究讲座教授 2015年
汪正平 卓敏电子工程学讲座教授 2015年
卢煜明 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 2015年
沈祖尧 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2015年
谢作伟 卓敏化学讲座教授 2019年 院士
莫树锦 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 2021年

校园环境

根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学校设有8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开设多个主修、副修和双学位学士课程。此外,学校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高校合办多个本科及硕士课程。[81]

学院

学士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

人类学,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研究,文化管理,英文,艺术,历史,日本研究,语言学,音乐,哲学,宗教研究,神学,翻译,中国研究,双渠道双语研究,公众史学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环球商业学,酒店旅游及房地产,保险金融与精算学,专业会计学,计量金融学,环球经济与金融跨学科主修课程,工商管理学士及法律博士双学位,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健康与体育运动科学,中国语文研究及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研究及英国语文教育,数学及数学教育,幼儿教育,学习设计与科技,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

学习设计与科技,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学,电子工程学,信息工程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能源与环境工程学,人工智能:系统与科技,数学与信息工程学,计算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

法学,工商管理学士及法律博士双学位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内外全科医学,护理学,药剂学,公共卫生,中医学,生物医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社区健康,老年学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

生物化学,生物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食品及营养科学,数学,分子生物技术学,物理及统计,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学习设计与科技,计算数据科学,数学精研,理论物理精研,风险管理科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数学与信息工程学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

环球经济与金融跨学科主修课程,建筑学,经济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城市研究,政治与行政学,新闻与传播学,全球传播,心理学,社会工作,社会学, 全球研究,数据科学与政策研究,性别研究,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2022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81]

合作院校

合办课程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及文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经济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北京大学

金融科技双学位本科课程

日本早稻田大学

全球研究双学位本科课程

西班牙IE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士双学位本科课程

北京大学

语言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数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亚洲商业学课程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高级财会人员专业会计学硕士

清华大学

金融财务工商管理硕士

浙江大学

金融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2022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82]

学校荣誉

学院

学士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

人类学,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研究,文化管理,英文,艺术,历史,日本研究,语言学,音乐,哲学,宗教研究,神学,翻译,中国研究,双渠道双语研究,公众史学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环球商业学,酒店旅游及房地产,保险金融与精算学,专业会计学,计量金融学,环球经济与金融跨学科主修课程,工商管理学士及法律博士双学位,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健康与体育运动科学,中国语文研究及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研究及英国语文教育,数学及数学教育,幼儿教育,学习设计与科技,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

学习设计与科技,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学,电子工程学,信息工程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能源与环境工程学,人工智能:系统与科技,数学与信息工程学,计算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

法学,工商管理学士及法律博士双学位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内外全科医学,护理学,药剂学,公共卫生,中医学,生物医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社区健康,老年学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

生物化学,生物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食品及营养科学,数学,分子生物技术学,物理及统计,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学习设计与科技,计算数据科学,数学精研,理论物理精研,风险管理科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数学与信息工程学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

环球经济与金融跨学科主修课程,建筑学,经济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城市研究,政治与行政学,新闻与传播学,全球传播,心理学,社会工作,社会学, 全球研究,数据科学与政策研究,性别研究,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知名校友

合作院校

合办课程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及文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经济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北京大学

金融科技双学位本科课程

日本早稻田大学

全球研究双学位本科课程

西班牙IE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士双学位本科课程

北京大学

语言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数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亚洲商业学课程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高级财会人员专业会计学硕士

清华大学

金融财务工商管理硕士

浙江大学

金融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词条图册

  • 书院制度
九大书院
崇基学院 新亚书院 联合书院
逸夫书院 晨兴书院 善衡书院
敬文书院 伍宜孙书院 和声书院

新亚水塔新亚水塔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始于1963年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合并,随后逸夫书院于1986年成立,晨兴书院、善衡书院于2006年创立,继有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与和声书院于2007年创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园共有九所书院。[83]

香港中文大学九所书院香港中文大学九所书院(10)中大是全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选择一所书院,成为该院的一分子。每所书院都是独树一帜的,有各自的文化,但汇聚在一起,却塑造了中文大学的精神面貌。

书院是和谐融洽的群体,各有宿舍、饭堂及其他设施,并举办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语文、资讯科技和领袖才能训练,还有多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

书院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更可善用奖学金和经济援助计划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84]

  • 通识教育

全人教育全人教育(9)世界级的大学教育除了着重专科训练外,还应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后者更是现代及未来世界公民的特质。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课程重要的一环,兼融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此外该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以下4个必修范围: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85]

中大提供二百多个通识选修科目,内容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课堂以外,大学举办学术会议、退修活动、读书会、通识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砥砺学问,交流思想的环境。另外书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识课程及学习机会。[83]

  • 培育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培育计划包括:寰宇暑期实习计划、师友计划、暑期计划、领袖培育课程计划。[86]

  • 双语并重

中大五十年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两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以两文三语作为学习、学术交流以及师生沟通的媒介,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就业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提高双语的能力有助学生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更关心世界事务,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为他们在全球化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须具有的文化和语言基础。[8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