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三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前身—— 电子信息工程系创办于1999年,是三江学院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系科之一。2002年三江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该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首批本科专业之一,并于当年招收本科生。2007年11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在电子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现拥有四个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微电子学),一个 工程硕士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全院本科学生已达到1000余人。教职工37人,其中教师21人,行政人员2人,实验员6人,辅导员8人。现已建成3000多平方米校内实验室,其中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三江学院-华为联合通信实训基地、三江学院- 飞思卡尔(MCU/DSP)联合实验中心、三江学院-同惠电子仪器仪表实验室、三江学院-爱迪尔公司联合指纹实验中心、三江学院-友达电子联合集成电路分析室、奥利杰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三江学院-中电电气(南京)光伏公司校外实践基地等多个实训基地。
该院长期坚持并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的办学理念,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改革课程体系,紧抓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强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力创新,激发学生内在潜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已与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无锡友达电子有限公司、江苏东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电气(南京)光伏公司等13家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专业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并重的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实现“4+1”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发展后劲的电子技术人才。
中科院院士、 南京大学物理系郑有炓教授为学院名誉教授,东南大学光电集成研究所所长、博导王志功教授和华润微电子集团总工程师滕敬信教授分别为学院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FREESCALL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大学合作项目部经理金功久博士、深圳大学EDA中心主任 朱明程教授和中电电气(南京)光伏公司总经理赵建华博士分别受聘为学院客座教授,共同指导学院专业建设。
朱明程, 深圳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首批《集成电路工程》工程硕士领域深圳大学学科带头人,日本东京创价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先后担任深圳中国科技开发院创业孵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项目评审专家、全国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历届命题评审委员、中国单片机专委会理事、深圳市专家委员会专家、深圳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特聘专家、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编委、电子学报等多家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评审员。中国 FPGA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早引进人之一,编著国内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关于“FPGA技术应用”的专用书,而后多年主持编著出版该方向技术用书共8部。2005年以来,先后获深圳市科技创新奖3次,获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金奖3次,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申报或获取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
2004年起,在地区政府的支持下,组织技术团队,先后研发并推出中国首个手持移动多媒体终端,发明了全球首个MP5、实现了中国奥运“手持数字电视看奥运”零的突破 。
目前该院有专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8人,外聘教师12人。师资队伍专业背景较好、学历层次、年龄、职称结构较合理。教师每年有大量的校级及以上的教改和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该院教师的培养方向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所以教师不仅要能讲授2门以上课程,建设实验室,指导相应的实验课,还应当在相关学科中进行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并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内容得到充实和丰富,这样,课才能够讲好、讲深、讲透、讲活。
夏汉初,男,原 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副主任、高工。
花怀海,男, 副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 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有线通信工程专业。
曲丽荣,女,高级工程师,毕业于 西北工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曾在企业从事技术管理、项目研发工作,担任过企业总工程师。
蒋榴英,女,副教授,1983年本科毕业于 东南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同年分配到空军气象学院(现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任教。2008年1月到三江学院工作,长期从事通信、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与研究工作。
王光荣,男,副教授,曾任解放军理工大学教员,热爱党的院校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林健,男,讲师,2007年 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同年9月到三江学院工作。
赵航,女,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三江学院信息工程系副主任。
王芳,女,讲师,2008年 南京林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到三江学院任教。
孙肖林,女,讲师,2008年东南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次年2月到三江学院任教。
2016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合作教学项目正式启动,本学期荷兰SAXION 应用科技大学两名学生来学院作交换生。2016年3月3日上午,电子学院举行了交换生见面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黄克明处长、电子学院朱明程院长及相关教师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对交换生本学期的学习做了详细安排,并对相关指导老师作了分工与要求。会议通过和海外学生的交流沟通,增强相互了解,相信与海外学生的交流,也会促进本院学生的学习向上氛围和教师的教学视野与经验,为未来国际化合作办学积累经验。
坚持“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立足江苏,面向市场,服务地方,从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要出发,培养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
以应用学科为主,构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需要、紧扣地方产业结构的学科专业体系。
培养通信、信息处理、控制、消费电子、计算机应用等近代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电子学、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
专业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系统、信号与线性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基础、 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
主要实践环节:电子技术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验、电子线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数电/模电综合课程设计、EDA技术及实践、生产实习、软件设计、通信综合技术实践、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电信、移动通信、广播与电视系统、网络工程公司、金融等部门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运行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信息传输与处理、设计、分析、应用、研制、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
培养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电类平台课、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功率器件、传感器原理、单片机、DSP器件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微波器件原理与工艺、光电子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微电子器件与电路可靠性。
主要实践环节:电子技术认识实习、集成电路测试分析、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数电-模电综合设计、电子线路实验、集成电路CAD、综合电子设计、数字/模拟集成电路课程设计、微电子电路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就业方向: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高新科技企、事业单位工作,可从事微电子电路和新型器件的设计、分析,集成电路和器件的制造,集成电路测试与应用等工作,也可进行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制、生产、应用、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
以培养通信工程、信息技术领域内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好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电子与通信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的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电路与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系统、 现代交换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基础、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
主要实践环节:电子技术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验、电子线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数电/模电综合课程设计、EDA技术及实践、软件设计、生产实习、通信综合技术实践、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到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网络、系统、设备及信息交换、传输和处理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施工、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培养微电子学、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及光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专业物理、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器件、光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微电子器件与电路可靠性、微波器件原理与工艺、通信原理与系统、单片机、功率器件、半导体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传感器原理。
主要实践环节:电子技术认识实习、集成电路测试分析、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数电-模电综合设计、电子线路实验、集成电路CAD、综合电子设计、数字/模拟集成电路课程设计、微电子电路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到太阳电池、LED、LD、晶圆、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以及集成光电子电路等大中型企业、科研所工作,可从事集成电路及光电器件开发设计、制造和测试、应用等工作,也可从事相应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建设点)
通信工程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建设点)
该院历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现已向社会输送多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近100%,学院多次被评为校“就业先进集体”。毕业生具备了较强适应性、较高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后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该院一贯重视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工作,近几年获奖情况如下:
2008年于苏霞等同学获得第三届“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华东赛区二等奖;
2008年刘为勇等同学获得第三届“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华东赛区三等奖;
2009年该院教改项目《民办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学院学生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第十届高等数学竞赛三等奖4项;
2011年学院学生获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012年学院学生获第十一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非理科专业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013年学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1项;
学生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华东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
2014年学院学生获第十二届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学生获首届全国生物医学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三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