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形战术

中文名 斜形战术
时间 公元前371年
目录导航

来历

公元前371年,称雄古希腊世界的斯巴达城邦的国王翁布罗特,率1.1万大军征伐不驯服斯巴达霸权统治的底比斯城邦。当时,正处于“重装甲步兵”的鼎盛时代,通过独特“斯巴达军事教育”训练出来的斯巴达军队战斗力极强,这支军队非常善于“震慑冲击”战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军队曾运用这种战术打败了以雅典为首的城邦联盟,进而成为古希腊的霸主。

相对斯巴达来说,底比斯是一个小城邦,全国军队只有7500余人。统帅伊帕米农达斯闻知强敌逼境,立即提兵实施防御作战。然而,底比斯军队并不是消极应战,而是采取了一个全新的战法。伊帕米农达斯知道,斯巴达军厉害的“震慑冲击”战术关键在于作战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队形前进,以保证军队方阵中所有的长矛同时冲入敌人的正面,从而一举冲垮敌阵。针对这个特点,伊帕米农达斯认为,只要能够阻挡住这种向对方的全正面的长矛冲击,并设法让敌人的方阵发生混乱,就必定战胜强大的斯巴达军。

于是,伊帕米农达斯采取了非常新颖的“斜形战斗队形”,与斯巴达军的全正面方阵对阵。这个新队形是将主力置于左翼,排成50列的长纵队;中央和右翼则只部署排成8列的短纵队,抵御敌人中央和左翼兵力的冲击;长纵队后面是300人组成的称作“圣军”的小部队,用于攻击对手的右翼。斯巴达军要想应对这个“斜形战斗队形”,必须向右旋转正面,使得自己的方阵与底比斯军队的“斜阵”重新成平行状态,才能实施全正面的长矛冲击。伊帕米农达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因为,如果斯巴达军为与底比斯军成平行状态,势必要重新调整部署,而底比斯军的“圣军”则利用这个机会,攻击敌人的右翼,迫敌出现混乱,而其摆成50列纵队的主力则由于距斯巴达军的正面较远,遭受的冲击力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这样,当敌人发生混乱时,底比斯军的主力就乘势向敌人发起攻击,最后一举歼灭敌人。

成功案例

8月5日,双方在留克特拉地区按各自的战法部署阵势。斯巴达军摆开了屡试不爽的“全正面方阵”,意图实施“震慑冲击”战术。而伊帕米农达斯则用他的新战法“斜形战斗队形”迎战。会战开始后,斯巴达军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战斗队形,感到非常奇怪。果然,斯巴达统帅命令全军向左旋转队形,企图与底比斯军保持平行状态后再实施长矛攻击。可是,就在这时,底比斯的“圣军”发起攻击。斯巴达军右翼没有料到这一招,一时不知所措,出现混乱。这时,伊帕米农达斯命令主力全线出击。正在调整部署的斯巴达军登时被打得首尾难顾,全线崩溃。底比斯军乘胜追击,歼敌2000余人,获得了会战的全胜,不仅保卫了国家安全,而且还结束了斯巴达在希腊世界的霸业。

总结

底比斯名将伊帕米农达斯创立了“斜形战斗队形”就是集中兵力原则的始端,其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恩格斯就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伊帕米农达斯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一切决战的伟大的战术原则: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