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的彼岸

西潮的彼岸

作者 李欧梵著
纸张 胶版纸
书名 西潮的彼岸
出版时间 2010-2-1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020078554
定价 32.00
所属分类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作  者: 李欧梵 著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1
  字  数: 199000
  页  数: 299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020078554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定价:32.00

编辑推荐

  在欧洲的各大城市,我处处感受到历史的 幽魂,反而在东方的香港和大陆,似乎真的觉得历史“终结”了……而我处处在学 本雅明笔下的天使,逆着“进步”的时代之风前行。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在海外求学和任教将近四十年里谈中西文学之文章集合,既是一本“我那时真年轻”的感情记录,也不难看出作者对现代南美和东欧、特别是 捷克文学的浓厚兴趣,显示了一种“直面后看”的个人化的历史记忆。
  他拿了 美国大学的“旅行奖学金” 去欧洲闲逛,但去 康桥的唯一目的是为了 徐志摩。在欧洲的各大城市,他处处感受到历史的 幽魂,反而在东方的香港和大陆,似乎真的觉得历史“终结”了,而他处处在学 本雅明笔下的天使,逆着“进步”的时代之风前行。
  这既是一本“我那时真年轻”的感情记录,更浸透了一股浪漫的情怀。但浪漫主义的 英雄时代早已逝去。现实、世故和小心早已筑就许多感情的提防,以前的纯情浪漫主义者也因此变成了老小姐、 怪人和 愤世嫉俗者,失去了天真……然而,仍不随俗地、绝望地追求所谓的爱情。

作者简介

   李欧梵,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南,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 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 芝加哥大学、 印第安纳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 《铁屋中的呐喊》、 《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话》等。

目录

  总序
  西潮的彼岸
  二○○五年版序言
  康桥踏寻徐志摩的踪径
  徐志摩的朋友
  奥国的飘零
   布拉格一日
  日本游记
  美国的“ 中国城”
  浪漫的 圣徒
  “刺猬”与“狐狸”
  心路历程上的三本书
  “ 象牙塔”内的臆想
  书债
  一个“闲 书呆子”的 自白
  什么是“西化”
  多年追求的恋人
  写在父亲的日记发表之前
  为婚姻大事上父母亲书
  我对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观感
  中西文学的徊想 
  初版自序
  二○○五年版自序
  “五四”文人的浪漫精神
  浪漫之余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 现代主义
  “五四”文学与鲁迅
   高晓声 《 李顺大造屋》的反讽意义
  一支小调谱成的文学新曲
   奇幻之旅
  伟大作品的条件
  作家与作家
   语言与沉默
  “东欧政治”阴影下现代人的“ 宝鉴”
  捷克现代民族诗人 塞弗尔特
   马尔克斯的 《 百年孤独》敲醒了什么?
   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
  技巧与视界

书摘插图

  西潮的彼岸
   康桥踏寻 徐志摩的踪径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 西天的 云彩。
  ——徐志摩 《再别康桥》
  他到达康桥(Cambridge)时正是他来到英国后最炎热的一天;走出火车站,已是下午5点多钟了,仍然是 骄阳炎炎。他跳上公共汽车,进得城来,一位 好心的荷兰女郎指引他到“ 耶稣道”(Jesus Lane),靠着旅行指南,他找到了一家小旅馆,是英国人叫做B&B(Bed & Breakfast,供应住宿和早餐)的那类,就这么住下来了。
  也许一般“红尘”中人不会相信,他到康桥来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徐志摩。他在中学的时候曾经熟读过《再别康桥》,他也记得徐志摩在 《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描写的“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 牛奶车铃声……”在“ 迷你裙”充斥的 20世纪60年代的伦敦住了两周之后,他天真地要寻觅20年代的康桥情趣。
  吃完晚餐,已经九点多钟了, 暮色迷蒙之中,他信步闲逛。离餐馆不远就是 大名鼎鼎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想当年徐志摩来英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三一学院”,做 罗素的学生,结果他进了“王家学院”(King's College),做特别生,因为罗素已被“三一学院”开除了。
  在“三一学院”的院子里逛了半个 钟头。那儿,似乎有一个师生宴会正在举行,不少西服笔挺的教授和学生在院子里散步 谈天。在一弯 新月的 微光中,他把旅行指南拿出来,依稀还看见书中对“三一学院”的介绍:在此毕业的名人包括 拜伦、 牛顿、 培根、 怀特海和 维特根斯坦。
  “王家学院”距离“三一学院”并不远,规模更大。他进门时,迎面便是一座大教堂,教堂顶上的 钟刚敲过十点,夜终于降临了。偌大的草地上静悄悄的,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阵 摇滚乐声,仿佛有一家人正在开舞会。院子的尽头就是“ 康河”(RiverCam),静极了,在整整一个小时中,只有一只船经过。 小桥畔偶尔有一两对情侣在漫步,桥头附近有几头牛卧着,似乎也在酣睡。

文摘

西潮的彼岸
康桥踏寻徐志摩的踪径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他到达康桥(Cambridge)时正是他来到英国后最炎热的一天;走出火车站,已是下午5点多钟了,仍然是骄阳炎炎。他跳上公共汽车,进得城来,一位好心的荷兰女郎指引他到“耶稣道”(Jesus Lane),靠着旅行指南,他找到了一家小旅馆,是英国人叫做B&B(Bed & Breakfast,供应住宿和早餐)的那类,就这么住下来了。
也许一般“红尘”中人不会相信,他到康桥来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徐志摩。他在中学的时候曾经熟读过《再别康桥》,他也记得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描写的“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只远处牛奶车铃声……”在“迷你裙”充斥的20世纪60年代的伦敦住了两周之后,他天真地要寻觅20年代的康桥情趣。
吃完晚餐,已经九点多钟了,暮色迷蒙之中,他信步闲逛。离餐馆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想当年徐志摩来英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三一学院”,做罗素的学生,结果他进了“王家学院”(King's College),做特别生,因为罗素已被“三一学院”开除了。
在“三一学院”的院子里逛了半个钟头。那儿,似乎有一个师生宴会正在举行,不少西服笔挺的教授和学生在院子里散步谈天。在一弯新月的微光中,他把旅行指南拿出来,依稀还看见书中对“三一学院”的介绍:在此毕业的名人包括拜伦、牛顿、培根、怀特海和维特根斯坦。
“王家学院”距离“三一学院”并不远,规模更大。他进门时,迎面便是一座大教堂,教堂顶上的钟刚敲过十点,夜终于降临了。偌大的草地上静悄悄的,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几阵摇滚乐声,仿佛有一家人正在开舞会。院子的尽头就是“康河”(RiverCam),静极了,在整整一个小时中,只有一只船经过。小桥畔偶尔有一两对情侣在漫步,桥头附近有几头牛卧着,似乎也在酣睡。

序言

我的写作生活不算长,至少比学术生活短得多。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赴美留学,在环境影响下用英文写学术论文,不觉已有半个世纪,直到最近十年,才着力用中文写作。所以我一直认为,我所有的中文作品都是习作。有人把我的中文作品称为“学者散文”,但没有解释,顾名思义,似乎指的是作为一个学者写下来的随意而松散的文章。然而散文其来有自,可以上溯至明末的小品文。在西方称之为“essay”,法文叫作“essai”(有尝试之意),这两个传统不尽相同,我的文章都配不上,只能勉强称之为“杂文”,但又缺乏鲁迅式的匕首投枪的作风。我从不用尖酸毒辣的文字去批评世界或人物——这一点“鲁迅风”我完全没有学到,虽然自己确曾研究过鲁迅。也许,对我而言,“生活”这个人文文本太丰富了,它是我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如果把前人的生活和时代加上去,更像一座宝山。我每读一本前人的著作,不论中西,都觉得如在山下掘宝,越挖越兴奋,越发感到高山仰止,灵光灿烂。个人最中意的小文都与这类读书报告有关,如《狐狸洞书话》。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