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多线南蜥
外文名称:Mabuyamultifasciata
二名法:MabuyamultifasciataK.
界:植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爬行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亚目:蜥蜴亚目Lacertilia
科:石龙子科Scincidae
属:南蜥属Mabuya
种:多线南蜥M.multifasciata
分布区域:国内分布:云南、海南国外分布:印度、越南、马来西亚
多线南蜥属于石龙子科,其体型粗壮四肢短胖;吻端钝圆;颈部不明显,鼻孔位于单片鼻鳞中央;耳孔小而显露,深陷;体、尾及四肢背面橄榄棕色或棕色,杂以断续或成行的墨斑点;体侧色深,从眼后至尾基有一宽深棕色纹;生殖季节雄体体侧土红或桔红色,肋后较明显;腹面黄白色,咽部桔黄色。尾巴细长呈圆柱形,容易自割与再生,尾巴长约为身体长的1.5倍。它们身体背部鳞片粗糙有光泽,每一片鳞片具有3条明显的棱脊。雌、雄蜥在体色和斑纹上具有明显的二型性,雄蜥身体背部为黄褐色,颈侧和体侧有黄色或橘色的宽斑纹,而雌蜥背部上有多条断续的黑色纵纹,体侧则带有黑白相间的斑点。
多线南蜥适应环境能力极强,即使污染和过渡开发的环境也常可见到,会游泳和潜水,比起台湾原生的 长尾南蜥和其它种类的石龙子明显占有优势。
由于多线南蜥不挑栖息地、不需要冬眠,且杂食性什么都吃(鱼饲料也抢着吃)连较小型的蜥蜴也会成为它捕食的对象。
多线南蜥原分布于印度、中国南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等地,1992年由日本学者在高雄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目前已散布在台南到屏东、小琉球等地。推测可能随原木或货物进入台湾的。
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42至1560米的森林地区。
卵胎生,每产仔5-7仔。
多线南蜥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