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齿突蟾

西藏齿突蟾

脊索动物门
无尾目
别称 癞瓜子
中文学名 西藏齿突蟾
锄足蟾科
两栖纲
分布区域 四川、西藏、甘肃、青海
齿突蟾属
目录导航

西藏齿突蟾

      西藏齿突蟾(学名:Scutiger boulengeri) 拉丁名: Scutiger boulengeri (Bedriaga),别名:癞瓜      子,为 锄足蟾科齿突蟾属的 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 四川、 西藏、 甘肃、 青海等地,多生活于小山溪的尽源处或大中型溪流缓流处岸边石下或石块间隙内。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300至51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金沙江上游。

西藏齿突蟾皮肤粗糙,头部较光滑;雄蟾背部满布大小刺疣,一般背中部的较大,上、下颌缘和上眼睑、颞褶及其下方小黑刺分散;四肢背面刺疣较小,而上臂刺疣较大,肛周围有较大的扁平疣;雌蟾各部疣粒无刺。雄蟾胸腺一对,胸侧腋腺略小,均满布细密黑刺;雌蟾腋腺大而无刺。雄蟾上臂基部腹面有小黑刺团,腹部密布扁平圆疣,疣上有黑刺,当中一颗刺大;雌蟾一般腹部及肛后有疣粒。掌、蹠腹面光滑;无股后腺。生活时整个背面灰橄榄色,一般两眼间有一褐色三角形斑,有的达肩部即消失,有的延伸到背中部与背疣部位之褐色斑相混杂;雌蟾三角形斑较为显著。吻棱及颞褶下方色较深,体侧疣粒色浅;四肢背面无横纹或很不显著。咽喉和胸部米黄色,腹部色咯浅。瞳孔纵置,周围金黄色,有棕色小点。液浸标本背面深灰色,眼间深色三角形斑仍可看到;疣上因满布黑刺粒而为黑色;咽喉、胸部及四肢腹面浅肉色,腹部浅灰色。图片图片

中文学名:西藏齿突蟾拉丁学名:Scutiger boulengeri别称:癞瓜子界: 动物界门: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两栖纲亚纲: 滑体亚纲

生活习性

西藏齿突蟾生活于海拔3300-5100米高山或高原的小山溪、泉水石滩地或古冰川湖边。成蟾以陆栖为主,仅繁殖期进入流溪内,主要捕食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蝌蚪多在大小流溪的缓流处石下,底栖,白天分散隐于石下,少数在水的中层游动。

西藏齿突蟾西藏齿突蟾

分布范围

  西藏齿突蟾在 循化、尖化、 同仁、 泽库、 河南、 同德、久治、 班玛、 玉树、 称多、 囊谦、 治多、 曲麻莱等县均有分布。省外主要分布于 甘肃南部、 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及南部。

生活环境

  西藏齿突蟾主要生长在 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海拔2900—5100米的大、中、小型河流和溪水中,傍晚后外出活动,有的上岸活动于草丛间。此种蟾的产卵季节为6—8月,以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其产卵盛期; 盘关簇群粘阗于石块下面。 蝌蚪白天多隐伏于石块下,夜间常游向岸边或石块间觅食,受惊扰则迅速游入深水处或潜入水下石缝间。

经济价值

  西藏齿突蟾能大量捕食 鞘翅目、 鳞翅目和 双翅目等有害虫及其幼虫,对消来高原牧草害虫起一定作用。据初步了解,该蟾(藏名译音:贝乃合)藏药,其肉单用可治舌头肿大、 疮疖等症;其肝和胆有清热解毒之功能。

保护级别

  西藏齿突蟾已被列入中国 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蝌蚪的发育和群体年龄结构研究

对西藏齿突蟾 scu,19。,杏。。ze,君e,i(Bedriaga)的早期 胚胎发育研究,曾表明它是一个冷域性动物种( 宋志明等198,)。西藏齿突蟾从姗蚌到成体的发育时期很长,峪蚌多在山溪的冰层下越冬。这与大多数无尾 两栖类姗蚌的发育和生态学特征比较是十分不同的。迄今,尚未见到有关西藏齿突蟾蛾抖的发育和 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道。作者于l”1年至1987年期间,通过野外观察、室内饲养, 椎骨透明及磨片方法,研究了西藏齿突蟾蛾蚌栖息地的条件、酬蚌群体密度、年龄与发育特征、群体年龄结构与 生命表。所得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一、栖息地条件与蛾蚌 种群密度 西藏齿突蟾在甘肃省 榆中县的 兴隆山(东经103“5’,北纬35“4’)有较多分布。该地区年平均气温6.8一6.9℃,最高温32.2℃,最低温一25.7℃; 年平均降雨量3知毫米左右;无霜期120一140天。州蚌、幼蟾和成体多栖息在海拔2100一2400米的山溪中段的溪流或灌木草丛中。在自然环境中,西藏齿突蟾的卵于7月初孵化出小蟒奸。姗抖成群底栖于永深约3一30厘米,流速。.6一16米/分,有较多的沟虾(G。二,ar。)和 毛翅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