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小鲵

满洲小鲵

动物界
满洲小鲵
中文学名 满洲小鲵
小鲵科
两栖纲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生物学]不详。

[估计数量]不详。

[驯养繁殖状况]无报道。

识别特征

满洲小鲵幼仔满洲小鲵幼仔全长93 mm,尾长占头体长的87.9%。背面黑褐色,具多数浅黑色斑;腹面暗灰色。头长而窄,头宽仅占头长的64%,吻长而末端较窄;眼大而突出;有喉褶; 犁骨齿列" "形。躯干较细,体侧肋沟13;四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不相遇;尾短于头体长,甚侧扁,有尾背鳍褶及尾腹鳍褶,尾背鳍褶开始于尾基部。

分布范围

小鲵在人手中的大小小鲵在人手中的大小我国特有种。目前仅知模式标本产地,我国辽宁省熊岳县有分布。

致危因素及现状

小鲵的带状卵小鲵的带状卵本种系日本学者森为三根据辽宁熊岳1雄性标本于1927年描述为新种,此后无进一步报道。张孟闻(1936)将其列为东北小鲵的异名,但无说明。近年,马连第等(1987)研究东北小鲵时曾提出"辽南地区是否只有一个种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因此,满洲小鲵的有效性需待进一步研究后才能作出结论。

保护措施

[现有保护措施]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建议深入开展满洲地区小鲵属动物的分类学研究,弄清种别,再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措施。

相关资料小鲵

有尾目的一科。  全变态(个别种有童体型),多数有肺(仅爪鲵属无肺),体外受精。  现有8属3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北纬27°以北地区,西至乌拉尔山和伊朗北部,北达北极圈南缘。该科除1属1种外,其他7属约90%的种集中分布于东亚大陆及其邻近岛屿。中国已知7属15种,多为特有种。小鲵属四肢较发达,指4,趾5或4;皮肤光滑无疣粒。  头部扁平呈卵圆形;躯干圆柱状,略扁,体侧有肋沟;有肺;尾基较圆,向后逐渐侧扁。  仅见于亚洲东部,有20余种,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  日本种类最多,中国有4种,分布于满洲、华中和台湾。  陆栖为主的小鲵、拟小鲵、极北鲵、爪鲵主要生活于海拔120~1800米林间潮湿的草丛、洞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石下或植物枝叶间配对产卵;繁殖期以后营陆栖生活;以多种昆虫、蠕虫、蚯蚓、蛞蝓、多足类等小型动物为食。  水栖为主的肥鲵、北鲵、山溪鲵、副趾鲵多栖于海拔1000~4400米水质清澈的寒冷山溪内,繁殖期以后仍在水中或短时间上岸到潮湿环境内栖息,不远离水源;以水生小动物(虾类、昆虫及幼虫、蛞蝓)为食;尾甚侧偏,适应于在水中摄食和游泳。小鲵是有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群。小鲵科的某些属种可以药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