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腹文鸟

栗腹文鸟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动物界
栗腹文鸟
中文学名 栗腹文鸟
文鸟科
亚纲 今鸟亚纲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栗腹文鸟栗腹文鸟(14)栗腹文鸟的整个头、颈、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背、肩和两翅覆羽淡栗色,腰和尾上覆羽深栗色富有光泽。长的尾上覆羽羽缘金橘红色或金黄色,尾赤褐或栗红色,羽缘橙黄或金黄色,飞羽淡褐色,外翈羽淡栗色,内翈羽缘淡棕黄色,其外表颜色和背相似、有时背部沽灰,下胸和两胁栗色或淡栗色。下胸中部、腹中央、肛周和尾下覆羽黑色或黑褐色。[1]

幼鸟头、颈不为黑色,整个上体从头至尾包括两翅覆羽和飞羽表面概为淡褐色,下体皮黄色。[1]

虹膜红褐或暗褐色,嘴蓝灰色,脚蓝灰或铅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4.8克,♀13-15.5克;体长♂103-116毫米,♀101-107毫米;嘴峰♂10.2-12.2毫米,♀10.7-12.2毫米;翅♂50-54.3毫米,♀50.6-53.5毫米;尾♂31.0-40.5毫米,♀30.6-37.0毫米,跗蹠♂15.0-16.8毫米,♀14.3-16.5毫米(华南亚种)。(注:♂雄性;♀雌性)[1]

栖息环境

栗腹文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灌丛、草丛和农田中,也见于果园、芦苇丛和村舍附近。[1]

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部分游荡或迁徙。

食性:以谷物和杂草种子为食,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

习性:常成群活动,多成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也见单独践免与其他文鸟混群活动和觅食,秋冬季节有时也成数十只的大群。在小树或灌木枝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也在章丛中和地上活动和觅食,休息时多停息在地边树上或灌木与电线上。性活泼而大胆,不畏人,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叫声尖锐,似‘peep、peep’或‘peekt’。

叫声:尖似笛声的pwi…pwi。飞行时发出三声的颤鸣。鸣声为嘴的叩击声响及无音的鸣唱并以长哨音结尾。[1]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印度;新加坡;斯里兰卡。

引进:哥斯达黎加、多明尼加共和国、海地、买加、日本、葡萄牙、波多黎各、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栗腹文鸟分布图栗腹文鸟分布图

中国

云南、广东、海南岛、香港和台湾。华南亚种于中国西南、华南及海南岛;台湾亚种于台湾。[1]

繁殖方式

繁殖期3-8月。营巢于草丛、灌木丛和芦苇丛及水生植物丛中,也有在竹丛和小树上营巢的。巢呈梨形或球形,开口于顶端侧面,主要由草叶、草茎、竹叶、芦苇叶等构成,随营巢环境不同而不同,通常就地取材。巢的大小据3巢的测量为外径14-15厘米,内径11-12厘米,高19-23厘米,深12-16厘米。每窝产卵4-7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卵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15.1-17.8毫米×10.6-12.4毫米,重2.0-2.2克。[1]

亚种分化

栗腹文鸟(2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1 栗腹文鸟华南亚种 Lonchura malacca atricapilla
2 栗腹文鸟台湾亚种 Lonchura malacca taiwanensis

[2]

保护现状

栗腹文鸟(2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1 栗腹文鸟华南亚种 Lonchura malacca atricapilla
2 栗腹文鸟台湾亚种 Lonchura malacca taiwanensis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词条图册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