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耳飞鼠

毛耳飞鼠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动物界
中文学名 毛耳飞鼠
亚纲 兽亚纲
亚目 松鼠亚目
亚科 鼯鼠亚科
毛耳飞鼠属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毛耳飞鼠毛耳飞鼠拉丁目名RODENTIA    中文目名啮齿目

中文科名松鼠科      拉丁科名Sciuridae

中文亚科鼯鼠亚科    拉丁亚科Petauristinae

中文属名毛耳飞鼠属  拉丁属名Belomys

拉丁种名pearsonii   定名人(Gray)

年代1842            中文名毛耳飞鼠

模式产地印度大吉岭(Darjeeling,India)  生境热带、亚热带森林

保护级别其它 国内分布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台湾,广东,广西,海南

体形特征

毛耳飞鼠口又叫毛足鼯鼠、皮氏飞鼠,体长18~26厘米,尾长10~16厘米,后足长约3厘米,耳长约1—2厘米。它的体重为150克左右,是小型鼯鼠中较大的一种。耳后缘有缺凹,其基部前后各有一个长的毛簇,体毛密厚柔软;头部上面及体背面呈光泽的红褐带橙色,并有黑色闪光,有的呈棕褐色,也有的呈浅黄带赤色,杂以褐斑或花自细斑纹;飞膜较大,背面黑褐色,略带赤褐色,其前端边缘呈鲜锈褐色,尾毛蓬松,略呈左右对分状态,尾上面淡栗褐色或灰褐色。体腹面一般为淡赤褐色或浅黄色或淡棕黄色,有时白色。前后足呈暗褐色或黄褐色,足被以长毛,将每一个爪部分遮盖起来。

颅骨略为狭窄,其宽约为长的60.5%,鼻骨长明显超过眶间宽,其后端中间尖突,略超出前颌骨后端。眶后突不发达,短而尖细,其前方无凹刻。脑颅甚为拱隆;腭骨后缘中间有尖突;颊齿齿冠低,第一上臼齿前方的1个前臼齿齿冠不超过第一上臼齿的齿冠面积。

毛耳飞鼠的身体比小飞鼠大。外形也有所不同:耳基部前后有长的毛簇。颊齿构造甚为复杂,但齿冠较低;另外最后上前臼齿比臼齿小,不超过第一上臼齿的齿冠面。臼齿的基本式样与小飞鼠很相似,但齿嵴皱褶、有深沟和凹陷。第一上前臼齿位于第二大前臼齿前齿尖的内侧。阴茎骨短而宽,从上面看约呈长方形,与鼯鼠属的相似,但较短。

分布

省内见于闽北。省外分布于云南、广东和台湾等地。国外分布在锡金、印度阿萨姆、缅甸和东南亚一带。

相近种

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与毛耳飞鼠很相似。惟耳壳无缺凹,耳茎前后无簇毛,胁部及前胸无全白色毛区。见于南平、福安、龙溪一带。

相关介绍

本种已记载的有5个亚种。中国已知的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体背面红褐色,体腹面淡赤褐色。分布在云南西南部,贵州的金沙、凯里.格江、梵净山和广东的瑶山等地。广西和湖南西部也可能有分布,国外见于锡金和印度的阿萨姆。台湾亚种体背面浅黄带红色,杂有褐斑,体腹面淡黄色,分布在台湾北部。除上述2个亚种外,分布在海南中南部坝王岭和尖峰岭等山地的个体身体背面呈棕褐色,间有花白细斑纹,体腹面毛淡棕黄色,与指名亚种和台湾亚种毛色均有所区别,很有可能是一个新的亚种。

栖息于原始林中。以树洞为巢,以松籽、嫩芽等为食。一般成对活动。无冬眠习性。年繁殖1胎,每胎产仔1—4只。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