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某些生理状况,如运动、体力运动、情绪激动或引用烟、酒、茶、咖啡等,也可见于心内外疾病,如发热、贫血、甲亢、风湿热、急性心肌炎和充血心力衰竭等,此外还可由某些药物引起,如β受体兴奋剂(异丙肾上腺素等)和M受体拮抗剂等(阿托品等)等。
(2)窦性心动过缓见于某些生理状况,如运动员、体力运动者或睡眠时,也可见于心内外疾病,如颅内高压、黄疸、粘液性水肿、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等,此外还可由某些药物引起,如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洋地黄等。
(3)窦性停搏可由冠心病、窦房结变性、颅内压增高等病变所致,亦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某些药物(洋地黄、乙酰胆碱、钾盐)等所致。
(4)窦房传导阻滞常见病因为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家族性窦房结病、窦房结损伤(如房间隔缺损术中)、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毒副反应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
窦性心律失常(5)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常见病因冠心病、窦房结退行性变、心肌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肿瘤、外伤和家族性遗传性疾病等。
窦性心律失常1、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窦性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变化与呼吸周期有密切关系,在呼吸过程中,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发生变化,窦房结的自律性也因此发生与其相适应的周期性改变,吸气时,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增多,使窦性P-P周期逐渐缩短,心率加快;呼气时,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产生乙酰胆碱,引起窦房结过度极化,窦房结舒张期自动除极的坡度降低,使窦性P-P间期逐渐延长,心率减慢,心率这种快慢变化的周期等于一个呼吸周期,暂停呼吸时,窦性心律失常可转为规则。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窦房结起搏细胞自律性强度不稳定所致。
3、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目前,认为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有以下4种可能性:
(1)P-P间期中包含有QRS波群者由于心室收缩使窦房结的供血得到改善,窦房结的自律性增高,P-P间期缩短,心率增快,在不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由于窦房结的血供相对减少,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心率则稍慢。
(2)心室收缩时可牵拉窦房结而增高其自律性,使P-P间期缩短。
(3)心室的机械性收缩可反射性地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使P-P间期缩短,这是因为心室收缩时引起主动脉弓反射,下一次窦性冲动的加快或减慢决定于心室收缩时与其前的P波之间的时间关系。
(4)窦房结动脉从窦房结中穿过,当心室收缩时可引起窦房结动脉的扩张和收缩,窦房结动脉收缩则窦房结的自律性增高,窦房结动脉舒张,则窦房结的自律性减低。
认为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实际是钩拢现象的正性变时性作用所致。
1、积极防治原发病,及时消除原发病因和诱因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2、如窦性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要警惕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生,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3、注意生活和情志调理,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窦性心律失常4、积极防治原发病,及时消除原发病因和诱因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窦性心律失常一般无特殊症状,只有在心率过低或过速时引起心悸,眩晕甚至昏厥,体检时,可发现心跳和脉搏不规则或呈周期样改变。
可有引起窦性心律失常的原发病相关实验室检查特点。
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不同类型的窦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各有特点。
1、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1)P波:窦性心律失常时,P波为窦性P波,形态恒定,但在Ⅱ,Ⅲ,aVF导联上,P波形态由于呼吸引起心脏位置的变化可略有改变。
窦性心律失常
(2)P-P间期:在同一导联上,最长的P-P间期与最短的P-P间期可相差大于0.16s(0.12s)。
(3)P-R间期:0.12~0.20s。
(4)心率:心率快慢随呼吸而变化,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心率快慢变化的周期相当于一个呼吸周期。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心电图特点与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相类似,在同一导联上,相邻的窦性P-P间期相差大于0.16s(0.12s),不同之处是P-P间期的变化与呼吸周期无关,心率常突然增快。
3、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1)不包含QRS波群的P-P间期比含有QRS波群的P-P间期长0.2s以上,大多数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属此类型。
(2)含有QRS波群的P-P间期比不含QRS波群的P-P间期长0.2s以上,此类型又称变异型室相性窦性心律失常,现认为系钩拢现象。
应与以下几种心律失常进行鉴别:
1、房性期前收缩
P波形态在窦性心律失常时应完全相同,或逐渐发生轻度变化:而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完全不同,窦性心律时P-P间期不完全相同,而房性期前收缩节律改变突然激动提前,其后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2、二度Ⅰ型窦房阻滞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时P-P间期变化是逐渐缩短后又逐渐延长,而二度Ⅰ型窦房阻滞P-P间期逐渐缩短后紧接着为一个长间歇,于此间歇后P-P间期又逐渐缩短,与呼吸周期无关,而窦性心律失常P-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周期有关,当暂停止呼吸时窦性心律失常消失。
3、不规则二度窦房阻滞
窦性心律失常时P-P间期呈逐渐缩短和延长.其变化与呼吸周期有密切关系;而二度窦房阻滞时P-P间期突然发生延长,与呼吸周期无关。
窦性心律失常一般窦性心律失常不出现临床症状,不需治疗。有症状进行病因治疗和驱除诱因,窦性心动过缓可酌情选用M受体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或非特异性兴奋,传导促进剂,窦性心动过速可酌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症可选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或镇静剂等。窦性停搏及窦房传导阻滞多病因治疗,必要时行心脏起搏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