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原蛋白的抗营养作用主要有:1)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2)由于活化免疫系统而提高了维持需要;3)增加内源蛋白质的分泌,导致粪氮增加;4)有些敏感动物会出现过敏反应,导致腹泻、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研究发现大豆中的球蛋白和伴球蛋白具有抗原活性,能引起仔猪、犊牛等动物的肠道过敏,造成肠道损伤,绒毛萎缩,腺窝增生,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以及黏膜双糖分解酶的数量及活性降低。研究报道饲喂大豆蛋白的犊牛,在出现生长性能下降的同时,血液中大豆球蛋白和p一伴球蛋白的抗体滴度增高,其表观症状为食欲不振和腹泻。研究证明,仔猪对大豆抗原的超敏性反应是由于仔猪小肠内皮细胞发生细胞免疫应答造成小肠绒毛损伤所致。
大豆抗原蛋白引起过敏反应造成的免疫损伤主要在肠道。动物采食日粮抗原后,大部分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被消化成不能引起免疫反应的小分子物质,不到0.02%的大分子物质被原样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即产生分泌型IgA、血清型lgA、IgM、IgG、IgE。大豆抗原进入动物体内主要引起的过敏反应有两种,即I型变态反应和Ⅲ型变态反应。
IgE是日粮抗原引起免疫损伤的主要抗体,IgE的Fc段可与组织中肥大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从而使机体敏。当大豆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抗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而导致组织胺的快速释放,释放的速度在15 min时达到高峰,释放的时间可持续1 h,这就是IgE引发的I型变态反应。其结果导致血浆中蛋白质漏入肠腔、肠黏膜水肿、杯状细胞渗出黏液及对液体和电解质吸收不良。但是IgE引起的损伤不改变小肠绒毛的结构。IgA对阻止大豆抗原入侵及对已入侵的大豆抗原清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具有互补作用。而黏膜中产生的IgM也可释放到肠腔中,在IgA缺陷的个体中发挥黏膜免疫效应。IgG在黏膜部位的合成量很小,并且不能通过上皮细胞,因此在黏膜免疫系统中只起一般的作用。但是,穿过肠壁进入循环的大豆抗原可刺激全身的淋巴结,产生较多的IgG。循环中的IgG一抗原复合物和IgM一抗原复合物可沉积在肠壁组织内,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可能以IgGl型抗体为主),释放出过敏毒素和血管通透性增强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还可粘附于血小板上,促使活性胺的释放,或吸引嗜中性粒细胞并被它所吞噬。由嗜中性粒细胞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引起组织损伤,这即Ⅲ型变态反应。可见,Ⅲ型变态反应可以引起小肠绒毛结构的改变,但不引起隐窝增生。I型变态反应可以促进Ⅲ型变态反应。
1、通过切断过敏反应发生途径缓解大豆抗原蛋白诱发动物过敏反应
2、降低大豆及其制品的抗原性
3、利用免疫调节剂缓解大豆抗原蛋白的致敏作用
4、用中草药添加剂缓解大豆抗原蛋白的致敏作用
零抗原或低抗原大豆或豆粕的营养价值与动物蛋白相当,且能显著降低成本。据统计,每吨去抗原大豆蛋白饲料与动物蛋白相比,可降低1000元,这样,每年可为饲料工业节约数千万元。因此,无抗原大豆蛋白在饲料工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探索生产零抗原大豆蛋白产品的生产工艺参数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有关大豆抗原蛋白诱发幼龄动物致敏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根据过敏反应的症状可以通过相应的抗过敏药物治疗和缓解其过敏反应。同时,为了有效利用大豆蛋白,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学者们普遍倾向于采用将优化大豆加工方法以降低抗原蛋白的抗原性与利用饲料添加剂(如免疫调节剂和中草药添加剂)相结合的方式,以降低幼龄动物的过敏反应。同时,益生素等用于调节肠道健康的饲用微生物也日渐受到人们青睐。然而,各种缓解过敏作用的饲料添加剂,其作用效果的比较和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