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张和辉
【生 日】:1972年12月
【籍 贯】:福建上杭
【学 位】:博士
【职 称】:国家高级验光师、高级经济师
【职 位】:厦门市鹭达眼镜集团董事长、厦门市鹭达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市鹭达视光学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厦门市眼视光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市索罗门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门市斜弱视配镜研发中心主任、厦门市蓓蕾中小学生视力保健所所长;
1995年在台资企业厦门市诚益光学有限公司做业务员1996年在厦门大学一条街创立第一家眼镜店,厦门思明区鹭达眼镜钟表店2004年成立福建省唯一的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厦门市鹭达视光学职业培训学校,填补了省内视光技术培训的空白。2007年成立了福建省第一家视力研究机构——厦门眼视光学研究所,致力于眼视光专业及其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填补了省内视力研究机构空白。2008年成立了福建省第一家斜弱视配镜研发中心——厦门市鹭达斜弱视配镜研发中心,致力于斜弱视的眼镜研究,填补了省内配镜矫正斜弱视的空白。2009年成立厦门市索罗门光学有限公司,开始生产眼镜自由品牌。2009年成立鹭达眼镜网上商城,开始进军电子商务市场。2010年成立福建省第一家以“控制近视加深”为目的的蓓蕾中小学生视力保健所,是福建省唯一一家视力科普教育基地,填补了省内中小学生视力保健空白。
厦门市政协特约研究员、厦门市思明区人大代表、厦门市人民法院陪审员、福建省眼镜协会副会长、福建省侨联青委会常委、厦门市侨联青委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市政府行评代表、厦门市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厦门龙岩商会副会长、厦门市思明区海联会副会长、厦门市总商会常委、厦门理工学院职业发展导师。
艰辛求学路
张和辉一直记着1991年9月的那个清晨,车窗外,母亲目送自己离开时孤零零的身影。那天凌晨,他和母亲挑着行李赶了10多公里山路,以便搭上一早从上杭开往厦门的班车。也是那天,张和辉离开养育自己的大山,进入厦门大学音乐系读书,揣着家里辛苦筹来的一点生活费和满腔期望。 大学生活,在生存面前显得如此惨白与干涩。每次吃饭,他总是最后一个去食堂,一毛钱的青菜铺在碗底,一块钱的米饭盖在上面端回宿舍。不好意思每次都让别人请客,同学聚餐,他总是推托。衣服是同学送的,鞋是别人穿旧的。 “那时候因为穷,比较自卑,反倒成了大家眼中的怪人。”张和辉回忆着,毫不讳言那段历史。 厦门附近的曾厝垵村有一个戏台,每晚都有演出,观众也多,张和辉推着板车卖起了甘蔗。白天捉琴弦,夜晚把削刀,张和辉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4年大学生活。1995年,张和辉毕业了。
人生的选择 “
毕业后干什么?我想了很久。我十五六岁才学琴,和城里摸着乐器长大的孩子比,一点优势都没有。”张和辉决定改行,为了先找到一份工作糊口,他每天一早选好一座写字楼,从最高层走到最低层,一家一家投简历。 那年中秋,张和辉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没有吃晚饭,独自一人来到海边,兜里揣着身上最后的两毛钱。坐在海边的石头上,看着圆月,曾经的种种不顺利一齐涌上心头,张和辉痛哭失声。突然,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原来是在厦打工的老乡。 “想家了?”张摇摇头,“被人欺负了?”他又摇摇头说,“我没有钱吃饭。”老乡听了,叹口气说,“我也还没有吃饭,本来还想向你借点钱。”两人搜遍了全身的口袋,最后只凑出9毛钱来,买了个面包,一人一半,和着泪水往肚里咽。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广撒简历后,竟有几十家单位向张和辉伸出了“橄榄枝”。张和辉在思考之后,挑选了一家国际有名的眼镜厂商。日子依然艰辛,他却有了努力的方向。白天为省车票,他宁愿顶着烈日走路送货;下了班,他便住6元钱的地铺凑合一晚。 “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就是能吃苦。”曾经被同事称为“非洲小黑人”的张和辉淡然一笑。 业务做得好,公司的待遇也不错,张和辉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创业的念头却忽然跳回心头。跑了一年眼镜销售,他对行业已比较了解,大学生对眼镜的需求量大,他觉得,这是一个大市场。 创业,这不简单的决定,对张和辉来说,需要更大的勇气。
从小老板到企业家
1996年的1月,张和辉在厦大一条街的小眼镜店终于开张了。不料,他给顾客配的第一副散光眼镜就出了问题,顾客戴着十分不舒服,一查,竟是把镜片装反了。 虽然调整后顾客也没有什么不满,张和辉那股不愿失败的劲头却上来了,“眼睛对人来说太重要了,一旦造成伤害,很可能不可挽回。” 为了给自己充电,张和辉离开了刚开张的眼镜店,学艺去了。这一学,来来往往竟是10年。 从漳州到重庆,再到南京金陵眼视光学院,张和辉先后捧回了国家初、中、高级验光员和验光技师资格证书,并成为福建省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国家高级验光师。学到了技术,张和辉不满足,又学起了管理,先后攻读厦大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和EMBA硕士学位。边学边用,张和辉技术与管理双管齐下,鹭达眼镜逐渐成为拥有60多家分店300多名员工的大型眼镜连锁企业。 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汉子,终于在大海面前一展拳脚。
先后荣获“福建省十佳商贸企业家”、“厦门市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中国有突出贡献专家”、 “厦门市十大杰出创业青年”、“特区建设青年突击手标兵”、“中国企业百名杰出人物”、“中国十大卓越管理创新人物”、“厦门市‘1+1群’创业最具潜质者”、“厦门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党建之友”、“思明区海外联谊工作热心人士”、“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福建青年五四奖章”、“厦门市拔尖人才”、“厦门市创业之星”、“爱心人士”、“厦门市劳动模范”、“‘中国青年创业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并享受政府多项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