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原名简敏媜,1961年出生于宜兰,[8]家里世代务农。
简媜从小她便比别的孩子早熟、敏感。生活在乡下,虽然比较欠缺文化的刺激,但大自然及周遭的种种,她都能以一颗纤巧敏锐的心去观察与体会。农村中的景物,朴拙自然,变化不大,家人邻里早已习焉而不察;小小的敏媜,却懂得用心去倾听与观赏,因而常满心惊奇和欢喜,并养成她恬静的性情与出尘的思想。[9]
国一那年,一场车祸夺去她挚爱父亲的生命,从此,身为长女的她,不但负起照顾四个弟妹的责任,也因此变得更为独立自主。她喜欢读书,并且有意进入文学殿堂潜心学习,因此她在十六岁那年只身到台北来读高中,因为这样较有把握考上好大学。
那时她在复兴高中就读,同龄的同学仍在爱玩爱闹的年纪,一般而言,也不那么看重课业,因此渐渐地,简媜意识到自己和她们的不一样。由于背景和想法大相迳庭,使得她在同学中没有交到知心的朋友,埋首用功之馀,不免有些寂寞。寂寞之馀,她就拚命看书;看得多了,心中兴起一种有话想说的冲动,促使她提笔为文。她谈理想,抒感怀,记乡 愁,诉寂寞……,写着写着,她发现自己在字里行间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也因此暗自下定决心走文学之路。
1979年,她先是考入台大哲学系,大二便转到中文系。
“进入台大中文系,我的生命之页自此真正开启,”简媜说:“如今想来,仍然庆幸自己能有那样的机会,接触到那么多倾囊相授的好老师、那么多可以切磋的同学、那么丰富的图书典籍、那么有系统的课程训练……。”
而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她的创作欲亦更加澎湃。大学四年,她的散文得过台大文学奖、台大文学院学生奖、全国学生文学奖、台大中文周奖……,校内各种刊物上,常出现她 清丽富灵气的作品。
简媜的第一本书《水问》,更是这段时期作品的结集。
《水问》忠实记录了简媜大学四年生活中的种种。她细密的心思、敏锐的感受,使她写草木,比别人有情;写朋友,比别人知心;写爱情,比别人刻骨铭心;写知识的追求,比别人多一份舍我其谁的抱负,写心情的转折,更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文中情境。
谈起自己为文的风格,简媜说:“我在使用文字时,是相当自由的,某个字或某几个字,若是能造成一种意象、一种情境,我便大胆去用,而不考虑合不合章法,主词、动词的位置对不对,以前有没有人这样用过。因此,如果从严格的学术观点来看,我的文字也许是不及格的。”
不过,这样不受拘束的文字,却是极富创意且非常美的,因而有人认为简媜的散文是唯美派抒情写景小品,简媜对此不同意,她说:“我的散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便是生命。虽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并未滥情,我写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一种诠释。”
职业生涯
简媜(Zhēng)(1961年-),原名简敏媜,台湾宜兰县冬山乡人,现代文学作家,以现代散文见称于文坛,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10]
少年成长于宜兰,13岁时,父亲车祸过世,“父亲”成为后来创作、追寻的焦点题材之一。高中负笈前往台北,就读复兴高中,1979年入台大哲学系,隔年转入中文系。大学时,文采逐渐崭露头角,相继获得台大文学奖、台大文学院学生奖、全国学生文学奖,首部散文集《水问》即大学时期作品结集。大学毕业后前往高雄佛光山普门寺从事佛经白话释义工作,整理星云法师文稿。佛光山上数年,其生命情调有所转变,亦影响其创作风格。早期作品,中文系背景浓厚,文字雕琢细致,情感浓郁;《浮在空中的鱼群》、《胭脂盆地》等作品转惟对都市生活观察描写;《女儿红》、《红婴仔》则由女性,乃至母亲的角色出发。由于出身出版工作,其创作与作品出版隐约有其规划,十数本结集,呈现多样的风格与主题。曾任“联合文学”主编、远流出版公司大众读物部副总编、实学社编辑总监,又曾与陈义芝、张错等人创办大雁书店,专事写作。
成功背后
自1985年至1995年,简媜出版了十本书,得奖连连:1990年5月获第三十一届文艺奖章;同年9月,以《鹿回头》一文获第三届梁实秋文学奖散文奖第三名;1992年10月,以《梦游书》获第十四届联合报文学奖附设吴鲁芹散文奖,另以《母者》一文获第十五届时报文学奖散文首奖;1995年1月,《胭脂盆地》获1994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好书奖;同年7月,同样以《胭脂盆地》获第二十届国家文艺奖散文奖。
但是在看似成功的背后,在梦与清醒的边缘,简媜对人与社会产生疲倦,渴望过真爱,曾经幻想能有自己的小孩。但是在灿亮的白昼,脑子里奔腾汹涌的是工作、事业,以及更多的事业、工作。
三十四岁那年春天,我感到莫名地疲倦与忧伤,开始逐项总整理自己的生活,很多事物、情感、期盼丢掉了,剩下的几项拼起来就是一个前中年期不婚女子的生活图像。我认认真真地规划下半生,非常务实地盘算如何能拥有优质的中、老年时光,免得老时变成贫病交迫、孤单寂寞、脾气又臭又硬的狼狈老太婆。(《红婴仔˙密语之五》
心境跨入秋天的门槛。她说最明显的改变是:不再像二十啷当岁,花时间就像撒黄金白银,自恃府库丰盈,全然不当一回事。接了几张讣闻,逝者皆在英年,又听闻几桩半空折翅的、亦是花样年华萎落在病榻上,自己才认认真真坐下来想:我还有多少时间?
年过三十,简媜宛如身在秋林,心境微凉,当时只想在往后的人生倾力于“还愿”和“续情”两件事。
简媜
三十岁后的简媜以为自己这辈子不会结婚,于是开始为晚年打算。她怕万一老病缠身,又没那份福气速速解脱,耗在病榻上,弟弟妹妹又各自成家,到时方圆十里喊不到半条人影端杯水给她喝。于是,她找来保险公司的朋友为她规划保单,没想到买了保险之后半年内,简媜不但结婚,而且怀中还孕育了个小宝宝。
就在简媜认真规划自己单身的下半生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简媜1995年11月,简媜与相识仅三个月的数学家姚怡庆先生闪电结婚,结束了单身生涯。对于整件事的经过,简媜只用“随顺自然”来形容,从一开始见面“同时都感觉对方不会在自己的生命里缺席”,再往下走,便一直在实践“心心相印”这四个字,走着走着,“觉得两人的步伐愈来愈像夫妻”。终于两人决定结庐共赏生命的恬静与甘美,白首偕老,在平凡的生活中虚心学习并实践爱的奥义。
结婚虽然是简媜生命里意外的急转弯,但她很感激上天能够让她体验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婚后的简媜信仰着“新家庭主义”:每个人像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知己,是用知己朋友的关系相互对待,在成全一个家庭群体性的同时,也保留了个人的独立性。
简媜曾说:我心目中的“新家庭主义”有三个重要元素:第一是崇尚自然,第二是采取素朴的精神面对生活,第三就是尊重个人的自由。
因为崇尚自然,当简媜发现自己怀孕时,虽是在计划之外,但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对简媜而言,得知有一个生命在自己身体里头的那一刻,与其说是惊慌,不如说是开始一场惊险的喜悦之旅。“这是作为一个女人很神秘的旅程,”简媜说,“在这个过程中你有能力给另外一个生命‘承诺’,你愿意给他承诺,而且你有能力把他生下来。”
简媜愿意用自然的方式,体验生命开启与铭印的过程,于是辞去实学社出版创意总监的工作,专心做个全职妈妈。因为她认为这是生命中一旦错过即无法挽回的过程,她相信自己的付出将换得钻石一样的价值。亲手抚育幼儿的决定与经历的确让她吃尽苦头同时获得无上的快乐。这是人生中最奥妙、惊险、绚丽的一段体验,她从来没发现自己这般脆弱,也从未见识自己如此坚强。(《红婴仔》--关于《红婴仔》的几则遐想)
为了纪念自己与丈夫是走了遥远的路才找到彼此,为了给下一代没有边界的爱,为了祝福儿子未来的人生路途能走得天宽地阔,简媜给小孩取名“姚远”,姚远就是《红婴仔》一书中的主角。简媜夫妇希望他长大后明白,自己的名字里有追寻的力量。[11]
中国新世纪读书网的评价为:
简媜,1961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台大中文系毕业[12],曾获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也是台湾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13]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私房书》、《下午茶》、《女儿红》、《胭脂盆地》等十余种散文集。
经历描述
可能是长久接触佛经的缘故,佛经对她的影响极大,简媜在自己的散文世界里始终扮演着“千岁老人”或者“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阐释着自己的人生哲学,似乎台湾的女散文家都有这种表达的欲望,相反她们对政治与现实一般比较陌生与厌倦。写《野火集》的龙应台可以说是台湾文坛的另类。简媜的思想核心应该说是宿命的,她对生命最本质的认知,就是要恪守既定的社会秩序。这种想法与时代已经隔的很远了,女权主义可能更会不以为然的。但简媜自己却是快乐的,别人无法勉强。
简媜的童年是在乡村长大的,这必然会影响她的散文创作。而乡村那种古朴、圆和、亲切的氛围让她获得的更多的是生存的宁静。譬如她在《水问·夏之绝句》写道:“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空旷悠远的夏天,梦幻般的童年感触,在简媜寥寥数笔之中呼之欲出。如此纯真的情感在我们内地作家的笔下非常罕见,我们已经习惯于“革命不是谈情说爱”的教育了,粗糙与暴力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
后来,简媜背负行囊远离故乡,走进了繁华如梦的台北,领略都市的另一种况味。在《浮在空中的鱼群》的集子里,简媜刻画了台湾社会上一些简单的人,描写了台湾社会上一些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些人与事中点点滴滴地渗透着她对人情、人性的渴慕,渴望回归到以往一度体验过的和谐的人伦关系。这种对传统主题的复归,使得简媜的散文中弥漫了浓浓的古典主义情怀。毕竟曾经深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只能在这种影响下戴着脚镣跳舞,无法摆脱的宿命成就了简媜的艺术风格。简媜作品(3)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媜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简媜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找寻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简媜写童年、写爱情、写故乡的乡土题材的作品,不时地渗透着这种思想。她的《五月歌谣》一文写台北,却是这样的笔墨:“颓废的风自半空席卷而来,在夜空与灯海之间,翻飞的纸张,如末世纪最后一场大雪。”其颓废如此,对都市文明的冷漠与厌倦一目了然。城市真的让人如此厌倦吗?怀着深深的疑问我走出了简媜的散文世界。
出版图书
作品名称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水问 | 1985年 | 洪范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1986年[14] | 洪范 |
月娘照眠床 | 1987年 | 洪范 |
七个季节 | 1987年 | 时报文化 |
一斛珠 | 1987年 | 李白 |
私房书 | 1988年 | 洪范 |
浮在空中的鱼群 | 1988年 | 汉艺色研 |
1994年 | ||
梦游书 | 1994年 | |
空灵 | 1991年 | 汉艺色研 |
胭脂盆地 | 1994年 | 洪范 |
女儿红 | 1996年 | 洪范 |
顽童小蕃茄 | 1997年 | 九歌 |
红婴仔 | 1999年 | 联合文学 |
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志) | 2002年 | 联合文学 |
跟阿嬷去卖扫帚 | 2003年 | 远流 |
好一座浮岛 | 2004年 | 洪范 |
旧情复燃 | 2004年 | 洪范 |
微晕的树林 | 2006年 | 洪范 |
密密语 | 2006年 | 洪范 |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 | 2007年 | 印刻文学 |
水问(大陆版) | 2009年 | 盛大文学 |
只缘身在此山中(大陆版) | 2009年 | 盛大文学 |
女儿红(大陆版) | 2009年 | 盛大文学 |
微晕的树林(大陆版) | 2009年 | 盛大文学 |
胭脂盆地(大陆版) | 2011年 | 盛大文学 |
旧情复燃(大陆版) | 2011年 | 盛大文学 |
空灵(大陆版) | 2011年 | 万榕书业 |
梦游书(大陆版) | 2011年 | 盛大文学 |
红婴仔(大陆版) | 2011年 | 盛大文学 |
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志) | 2011年[15]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 2013年 | 印刻文学 |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大陆版) | 2013年[16]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作品名称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水问 | 1985年 | 洪范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1986年[14] | 洪范 |
月娘照眠床 | 1987年 | 洪范 |
七个季节 | 1987年 | 时报文化 |
一斛珠 | 1987年 | 李白 |
私房书 | 1988年 | 洪范 |
浮在空中的鱼群 | 1988年 | 汉艺色研 |
1994年 | ||
梦游书 | 1994年 | |
空灵 | 1991年 | 汉艺色研 |
胭脂盆地 | 1994年 | 洪范 |
女儿红 | 1996年 | 洪范 |
顽童小蕃茄 | 1997年 | 九歌 |
红婴仔 | 1999年 | 联合文学 |
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志) | 2002年 | 联合文学 |
跟阿嬷去卖扫帚 | 2003年 | 远流 |
好一座浮岛 | 2004年 | 洪范 |
旧情复燃 | 2004年 | 洪范 |
微晕的树林 | 2006年 | 洪范 |
密密语 | 2006年 | 洪范 |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 | 2007年 | 印刻文学 |
水问(大陆版) | 2009年 | 盛大文学 |
只缘身在此山中(大陆版) | 2009年 | 盛大文学 |
女儿红(大陆版) | 2009年 | 盛大文学 |
微晕的树林(大陆版) | 2009年 | 盛大文学 |
胭脂盆地(大陆版) | 2011年 | 盛大文学 |
旧情复燃(大陆版) | 2011年 | 盛大文学 |
空灵(大陆版) | 2011年 | 万榕书业 |
梦游书(大陆版) | 2011年 | 盛大文学 |
红婴仔(大陆版) | 2011年 | 盛大文学 |
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志) | 2011年[15]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 2013年 | 印刻文学 |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大陆版) | 2013年[16]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简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