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氏尖蛛

帕氏尖蛛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学名:    Aculepeira packardi (Thorell,1875)

中文名:帕氏尖蛛

中文拼音:    PàShìJiānZhū

分类等级:    种

概述:

国家保护级别 :不祥

CITES公约级别: 未定

IUCN红色名录等级: 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 未定

中国特有: 是

异名信息:Epeira packardi ,Thorell,1857

Aculepeira packardi,Chamberlin&Ivie,1942

编辑本段描述

雌蛛体长11.20,头胸部长3.00,宽3.00;腹部长9.80,宽6.10。头区黄褐色,密被白色长绒毛,胸区褐色,密被褐色绒毛。螯基、触肢、步足黄褐色;螯爪、附肢环纹、颚叶和下唇的基部、胸甲皆黑褐

  帕氏尖蛛

色。腹部橄榄形,中央有黄条斑,从前至后由两个大的三角斑,一个正菱形斑和两个长椭圆形斑成串组成,黄条斑外有黑边和3~4对月牙黄斑。两侧黑褐色黄褐色相间呈鳞状纹。腹部边缘黑褐纹与腹面侧斑相连。本种腹部较高,侧面观呈梯形。腹面正中一根黄白条斑,其外侧各有一较宽黑褐色条斑,和一较狭黄褐条斑,腹面两侧黄褐色与黑褐波纹相间呈网状。纺器黑褐色,外有3对黄白斑围绕之。新疆米泉所采成熟怀卵个体,个体大,体色带紫褐色。外雌器基部扁椭圆形,垂体粗宽厚,有细密环纹,末端尖细,与Levi1977年描述的加州标本相似。

雄蛛体长6.40,头胸部长3.30,宽3.00;腹部长3.40,宽2.50。体色、斑纹与雌蛛基本相同,仅腹部背面正中条斑相对狭小,在第二个三角斑处断裂不与其余部分连接。触肢器较大,中突大,长条块,前端呈板状,边缘有锯齿,一侧尖细,略呈叉状,后端两根鞭状棘较前种纤细,基部不甚粗壮,第Ⅱ胫节刺的基本模式相同,但无关节的

编辑本段生存地区

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