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学

爬行动物学

中文名 爬行动物学
简述 水陆两栖的动物
目录导航

简介

两栖动物受精方式属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幼体。幼体用鳃呼吸,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变态,成为成体后,一般在陆地上生活,用皮肤及肺呼吸,但以肺为主。两栖类皮肤光滑无鳞,富于粘液腺,经常保持皮肤湿润,利于呼吸。眼球角膜呈凸形,适于陆生,耳朵结构略呈复杂机制,已有中耳,可感受声波,并可通过耳咽管平衡鼓膜内外压力,嗅觉尚不完善,但已具味觉感受器。两栖类通过身体的保护色来防御敌人,或通过分泌毒液。

分布

除了南极和格陵兰岛以外的任何地区大多都有两栖爬行动物,大部分生活在潮湿温暖的热带、亚热带。它们变温动物,借助外界来维持及调节温度,所以在极冷的冬季会出现冬眠现象。绝大多数爬行两栖类是有益的,主要是消灭农田害虫,也可做药用或食用。

三种两栖动物

有腿有尾的两栖动物是蝾螈和水螈,它们多数约12厘米长,最大的长达170厘米。蝾螈通常长着4条腿,短小的身体和一条尾巴,大多数颜色鲜艳。有些蝾螈一生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只是生命初始阶段在水中。还有生活在树上的蝾螈和生活在地洞里的蝾螈。

合并图册合并图册(3)

无尾两栖动物是青蛙和蟾蜍。最小的青蛙长大后只有12毫米长,最大的可达1米多长。它们通常有用于跳跃的长长的后腿、短小的身体和大大的头。蟾蜍多数时间在陆地生活。几乎在任何有淡水的地方就能找到青蛙和蟾蜍,它们种类繁多,许多颜色非常鲜艳。

没腿的两栖动物叫蚓螈。它们身体长尾巴短,皮肤分成节,看上去有点像蚯蚓。它们通常在湿土中挖洞,厚厚的头骨有助于在地下穿行。蚓螈的大小从15厘米长到130多厘米长不等,只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中。但有一种蚓螈生活在溪中。

两栖爬行动物学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涉及两栖爬行动物的区系与分类、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方面。可供大专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一、区系与分类

我国蛙科一新种——海南琴蛙(两栖纲:无尾目)
中国蛙科一新纪录:茅索水蛙
青海高原沙蜥(Phrynocephalus)分类、系统发生:基于mtDNA基因的研究
广西两栖动物四种新纪录
广东御景峰国家森林公园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贡嘎山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特点
四川角蟾科(Mcgophryidac)一新种——王朗齿突蟾(两栖纲:无尾目)
我国角蟾科(Mcgophryidac)一新种——抱龙角蟾(两栖纲:无尾目)

二、形态学
乌龟生长及个体大小两性异形
山瑞鳖各期体重与背甲长及背甲宽的关系
中华大蟾蜍成体的两性异形和配偶的形态相关性
两种蜥蜴卵和孵出幼体特征的比较
贵州省贵阳市蝘蜓体型大小的两性差异及地区特点
变色树蜥精子的超微结构
拟髭蟾亚科精子形态量度比较

三、生理学
乌梢蛇卵内物质和能量利用及剩余卵黄对幼体生长的作用
温度对荒漠沙蜥下丘脑一氧化氮合酶免疫反应的影响
低温条件下黑龙江林蛙肝脏蛋白的适应性变化
印度蜓蜥尾自切的能量代价
哈尔滨地区花背蟾蜍冬眠前后几项形态生理系数的研究
壁虎嗅觉与其诱发行为的研究和进展
三种蛇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与比较
实验室条件下新疆岩蜥与长鬣蜥静止代谢率的比较研究

四、生态学
青海沙蜥摄食后选择高体温——生理状态影响体温调节设定点
蛇岛蝮蛇(GloydiusshedaoensisZhao)2005-2006期间的种群密度调查
棘胸蛙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
实验条件下紫外线对昆嵛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摄食状态和繁殖对白条草蜥储能的影响
外源维生素C和冷应激对乌龟(Chinemyreeveri)幼龟生长、组织维生素C含量及皮肤
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大树蛙繁殖行为的研究
西藏山溪鲵康乐县种群资源分布与生态习性初探
铜、镉及其复合污染对蟾蜍蝌蚪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三唑磷对镇海林蛙(Ranazhenhaiensis)蝌蚪的急性毒性及对生长的影响
草原蜥(Trapelussanguinolentus)的年龄划分及生态学观察
五氯酚致花背蟾蜍(Buforaddei)血细胞微核、核异常及肝、肾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五、保护生物学
平胸龟在海南岛的地理分布调查
金头闭壳龟栖息地环境调查与保护研究

六、综述
有尾两栖类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小鲵属染色体研究进展
蛇毒中的神经毒素
棘腹蛙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两栖动物的晶状体再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