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

张宜

中文名 张宜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9年4月
毕业院校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
目录导航

作品

作品受邀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美术作品展、翰墨齐鲁——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中国画节(潍坊)等大型展览;2008年发表论文《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2010年发表论文《从图式到精神:钟馗的文化意味与艺术特质》并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钟馗图解》,2015年张荣东、张宜合作出版《废墟与花朵》山水艺术志,2018年主编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地域中国画艺术个案研究》。

个人作品

张宜作品张宜作品(21)

个人生活

心灯
读张宜近作
张荣东

张宜在2007年画过一张《阿一心灯》,那慈悲、静谧、深沉的画面,与彼时画家充满激情的生命状态似乎颇有距离,这是画家心底隐藏的一个幽境,是灵魂神秘的投影。倏忽数年过去,在精神道路上漂泊的行路者忽然发现,《阿一心灯》通向的秘境,更似自身宿命的闪现,那一线烛火,固然微弱,却足以照亮沉沉的暗夜。

在孤独的精神探索中,四顾无人,而只要心灯不灭,就可发现隐藏在山林中的密径。这条珍贵的精神线索,关联着后来的道路,画家后来曾经在山寺静居,也到终南山访道,但最终,依然还是回到心灯照亮的密径。诸多画面开始显现,那些不知年代何许的异鸟灵兽,那些深山中觉悟者的背影,已然开始接近心灵深处神秘、自在的世界。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阅尽他者的道路后,终究要直面惨淡的人生。只有真诚者,才能点燃心灯,远离那种苍白、失血的表达。对于张宜而言,作品绝对不是终点,它只是通向理想国的一条道路,一个凭籍,一扇窗口,而那万物滋生、和谐无争的理想国,才是作品存在的意义。
阿一的生命情态至情至性,笔墨也从无矫饰,自在无碍,全是胸臆,颇有古人“痴”之余韵。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黄公望亦自命“大痴道人”,痴者,真也,迷也,万物入心而我亦为万物移情化身也。
惟至情至真,可见天地真境。既得真意,便无古无今,无传统,无现代,只是一条道路,一种可能。
在一个连粮食、蔬菜都要进行包装的时代,真实往往隐藏在各种叙述背后,真诚的袒露也往往被众声湮灭。能够洗尽铅华,直抵灵魂深处,非有大勇气、大自信者不能为。
近年来由于一起做一个课题,所以时常同到山中,春花灿烂,九秋风露,长入心中。而月夜迷径,落叶疏桐,更是触发心中蛰居的诗意。山野之中,往往更见他与诸象对话的灵性。一个有灵者的灵魂终究是孤独的,在他热闹的日常氛围中,其实也有寥落、清冷的意象在暗暗滋生。
生命只是灵魂的一次体验而已,那些被规则支配的生命,那些安逸的逃避者,并不能理解出世的高致。张宜其实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投入,他体验,他不愿欺骗自己的灵魂。一条真正的汉子,敢于直面、负载,他把人生的体验当作灵魂修炼的功课。那些感人的画面,不是那些精明的隐居修炼者所能抵达,当出世的境界成为姿态,沦为表演,那些真诚入世者的觉悟,更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那天和一兄同到暮秋之山,天光明澈,万籁俱寂,曲折的山路中,唯有金黄的树叶静静飘落。万物轮回,唯美,绚烂,洁净,这是山中唯一的语言。其实曾经有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我们是一个陌生世界的闯入者,身处这真实而明净的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走来的那个喧嚣浮华的世界,是一面镜子的两面。但我们究竟是镜中人还是凝视者,已经难以分辨。好在,通向山林的道路依然存在,还能谛听那几不可闻的天籁,好在木叶丹黄,依然可入我心。

恍若前世扫地僧
张荣东

一个春光乍现的正午,我和一兄到山中拜访一位居士。寻访的道路似乎有些曲折,但杏花初绽,阳光宁静、明澈,令人内心温暖。一座山,一条山路,与我们产生关联,这是偶然的相遇,还是前世的召唤?
我和一兄曾冒雪到山中拜会禅师,也曾到终南山寻觅隐士的踪迹。在我们的理想中,山中的修行者,沐浴着清洁的日月之辉,养成着通彻天地的心灵。
居士有一只陶犀牛,站在山中采来的酸枣枝下,目光似隐现着神秘的灵韵。居士说这里晚上会有月光,陶犀牛也有生命,沐浴月光就是练功修行。清光盈室,一兄似乎瞬间卸去所有的负累。他穿上居士的棉袍,十足就是一位禅师。他以指为笔,写出瓶中的梅花、陶犀牛,它们不再是被陈列的物象,而是诗意的生灵,这些生灵在新的空间重生。一个创造者,如能为所见之物创造可诗意栖居的空间,是超越,也是救赎,穿越人生的滚滚红尘,回归一片无古无今的清明,这是他的宿命吗?
一兄曾画过《天问》,一只鸟仰天长鸣,墨华灿烂,万籁俱唱。那时的张宜,充满人生的激情,自足快乐,绘画之境也往往精神激越,神采飞扬。入世的热情与出世的玄思相凝结,幻化出一个雄浑自由、充满情韵的世界。
一个世界的建构,须凭籍深刻的人生体验与强健的心灵。伴随那些诗意的咏叹,面对诸多幻象的破灭,人生的酸楚,会令诸多表达者失语——至道本无言,只有孤独的苦行者,可以在心底沉淀、锤炼自己的语言,去除雕饰,洗尽铅华,回归朴素的真挚。一个有着绝好笔墨天分的画家,一度舍弃毛笔,用指画表达自己的心灵。那些直抵心灵的线条、块面,打破了笔墨的桎梏,率意,至真,那些沧桑的老者,已经回归赤子之真。
在他的近作中,我体会到寒秋的萧索与觉悟。在万花绽放的春日,有着寒秋心境的苦行者,他已经不再为绚丽的诸象所迷惑,日月轮回,喧嚣之后终归寂静,万花绽放,万花落尽,是万花的真相,也是众生的宿命。一日酒后,在一兄的画室独坐,感受到画中清冷的秋光,这是觉悟的光明吗?我在画室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水墨之中的禅机,墨色中放出的光明。何其清冷萧索,天地茫茫,何其所哉?在光明中安居,却也终须面对沉沉的暗夜。禅又何在,安居处是天堂,是心中的光明使然而已。苦旅,伤痛,麻木,惟进入明澈的日月之辉,方可以安抚灵魂,而彻骨的寒冷,在没有驿站的路上,无人可知。一丝暖意,来自山中的一枝寒梅?梅又何知?是寒冬的薪火,燃放,留下余温的炭灰而已,而升腾的热情,温度,都随火而消。只能做一个回忆者,在回忆中温暖自己。而温暖的家园,只在回忆的梦境中得以保全,得以建立。一个墨的天堂,连接着人生的一切欢笑,一切酸楚。
墨天堂,是灵魂的安居之所,在沉沉的暗夜中,总有那些行路者,进入天地的秘境。艺术家点燃心灵之烛,可以照亮那些未知的道路吗?
他用指墨为民国的先贤造像,灿烂的墨华在手下绽放,积淀日深的情感内蕴与艺术体验喷薄而出。在人生的苦行中,坚忍的行路者在瞬间被清洁的日月之辉所沐浴。天地宁静,与先贤灵魂的距离消失了,行路者回归了家园,焦灼、痛楚都被家园的温暖所消解,众生自在,万物生生不息。对先贤的理解意味着自身的觉醒,绘画语言进入了新的自由,那些灿烂的、恣意生长的梅花,隐喻了创造者明澈的心境,在这样的明澈中,笔墨所及,皆是充满灵韵的天堂。诸象皆可寄寓本心,当心灵化身于自然的物象,那种慈悲的温情,是对自身家园的怜惜,惟其如此,才不致在喧嚣世界的迷失与异化,使自身存在的诗意得以保全。
那个下午,我们和居士一同到后山晒太阳。一兄穿着棉袍,背着蒲团,穿过人迹寥落的黄土小路,走过自在的羊群。艺术家也是心灵的探险家与修行者,我脑海中显现了在银杏树下清扫落叶的僧人的背影,那个前世的修行者,和眼前的背影重叠。
春日的清泉在地下涌动,草木生长,那些萌生的花朵,连接着明澈、悠长的泉脉。远望泰山,层层的山峦下,隐藏着春的消息,春的源泉。而心灵的清泉,也滋养着墨的天堂,那是朴素,清洁,真挚,和对众生的温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