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
立宪派性质:立宪派是资产阶级上层分子。 基本组成:由维新派转化而来,包括部分地主、绅商。
作用
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对立宪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帝国主义被迫“中立”。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立宪派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在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了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统一与稳定。
后人评价
[1] 人民网11月24日讯 李文海与 赵晓华在《中国这样走进20世纪——义和团运动后的中国政局》(载 《清史研究》第四期)一文中指出,在二十世纪的头十年,活跃在 中国政治舞台上,关心祖国命运并努力促使社会前进的政治力量,除 资产阶级 革命派之外,还有立宪派。 立宪派从戊戌时期的维新派演化而来,他们依然 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同革命派一样认为“中国存亡诚一大问题”,救亡图存是压倒一切的 当务之急;他们在传播资产阶级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们也认为要挽救中国的危亡局面,首先必须改变腐朽的封建 专制制度。他们中的有些人曾对 封建专制主义进行过猛烈的抨击,如 梁启超就说过:“专制政体之在今日,有百害于我而无一利”。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同在于,他们认为专制政体是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和平手段来废除的,所以他们反对 暴力革命。 因为立宪派反对革命,就把他们视为反动政治力量,自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方面,但说革命派与立宪派只是“殊途同归”,无分 轩轾;甚至认为立宪派的和平变革较之革命派的暴力革命更少引起社会的震荡和破坏,因而更加高明,则也并不是一种合乎历史实际的判断。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治纲领,确有高下之分,是非之分,优劣之分。而孰是孰非,主要看何者更加适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革命派优于立宪派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旧的统治秩序和统治力量进行了更多一些的打击和扫荡,而这正是当时社会前进所必要的前提。立宪派企图通过同旧势力的妥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这只能是幻想,他们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 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李炳清)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