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地处太岳山东侧,地势西高东低,西有盘秀山、摩河岭、田石山、瓷城山、南屏山;北有老爷山、磨盘垴、白云山;东北有浮山、良村山;南有嶷山、凤凰山。最高峰为盘秀山,海拔1573米。中部丘陵地形破碎。东部平原,为上党盆地的组成部分。境内穿插山泉水池近百个,季节河上百条。长年河有五条,以绛河最大,发源与盘秀山北怀和高庄山南腰,由西向东斜贯全境,其支流网布境内大部地区。
屯留县位于东经112°28′-113°3′、北纬36°13′-36°30′之间。总面积1042平方千米。总人口25万人(2004年)。屯留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全县13个乡(镇)开发区,总人口25万人。
屯留县总面积1142平方公里,平面轮廓呈四边形,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山区、丘陵、平川大体各占三分之一。
屯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侯。年均气温9.2℃,积温3254℃,年日照时数为2518小时,无霜期16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左右。
屯留县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0℃,一月零下7.5℃,七月 23.5℃。年降雨量540毫米,霜冻期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60天。
屯留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城市建设作为全面实施“四三二一”治县方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突破口,本着“打造精品工程、提高文化品位、彰显地方特色、突出现代气息”的宗旨,吹响了创建国家文明、卫生、园林城的冲锋号角。以整治“十乱”、实现“六化”为突破,麟绛大地迅速掀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波涛汹涌的城市建设浪潮。整个县城的形象、品位、功能骤然提升。
县城绿化投资1362万元,栽植各类苗木70余万株,县城绿化总面积达186.5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8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5平方米;主街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80%的街巷实现硬化;县城主干道、主要出入口视野内的建筑全部白化;县城实现了垃圾一日三清、24小时保洁的目标;更新各类广告牌匾1000余块,新安装路灯、激光灯、景观灯1200余盏,安装霓红灯1410平方米,为全城居民营造了一个舒适、惬意的人居环境。在不到200天的时间里,开工、改造、建成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遍地开花。
城镇特色化项目达到38个,总投资13.2亿元。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充分体现现代气息、彰显屯留独特文化魅力,是屯留标志性建筑,极大地提高了全县人民文化生活的品位,满足全县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推广。众多重点工程使屯留城市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惊人巨变。一个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居在园中的充满现代气息和深厚文化品位的绿色园林名城呼之欲出。
自然资源 全县总面积1142平方公里。2007年辖4个乡,7个镇,2个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29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4.5946万公顷,矿藏8种。主要河流3条,其中绛河最大,境内全长81.2公里。旅游景点8个。
人口资源 2007年底全县总人口25.99万人,男性人口 13.36万人,女性人口12.62万人,男女性别比106︰100,全年人口出生率11.14‰,比上年下降0.3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49‰,比上年下降 -0.16个千分点。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227 人。少数民族10个,共 121人。
工业资源 屯留把推进工业新型化作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重头戏,确立了“以地上地下资源为依托,着力打造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进程”的新思路。投资1854万元,道路设施大大改善;投资6.05亿元,建设500KV、220KV、110KV三座大型变电站工程,改善电力基础设施;投资2.3亿元,规划建设屯谷水库,确保企业生产用水;全县新上8个投资超过10亿元,税收超千万的新型化工业项目。8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总投资达到870亿元。
农业资源 形成以老爷山生态园等三个农业生态园为带动,以优质杂粮、干鲜水果、绿色蔬菜、畜牧养殖为主导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格局;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村通水泥路100公里,解决了农村6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增节水面积0.8万亩,改善水浇地0.9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2300马力;四是加快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组建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五是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完成了53家农资农家店的建设任务,促进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
2021年,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51579人,比上年末减少2120人。性别比(女=100)为104.37。城镇化率48.36%,比上年增加3.92个百分点。全年全区出生人口1727人,人口出生率为6.84‰,死亡率为9.1‰,自然增长率为-2.26‰。[3]
2021年,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183253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368万元,增长9.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3%;第二产业增加值1669683万元,增长33.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48%;第三产业增加值410202万元,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9%。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2559万元,增长20.1%;金融业增加值44134万元,增长6.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19399万元,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6427元。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1﹕67.5﹕27.4调整为4.7﹕76.5﹕18.8。[3]
2021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44566.23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7776.82公顷;中草药种植面积167.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434.7公顷,增长60.08%。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35713.74公顷;小麦种植面积699.88公顷。果园面积86.1公顷。
2021年,全年全区粮食产量199168.04吨,增长0.6%。其中,夏粮3945.31吨,增长36.2%;秋粮195222.73吨,增长0.1%;玉米产量188455.97吨,增长0.4%。蔬菜总产量182629.3吨 ,增长52.64%。
2021年,全年全区猪牛羊禽肉产量8967.77吨,比上年增长24.6%.其中,猪肉产量6901.28吨,增长34.8%;牛肉产量552.47吨,增长14.3%;羊肉产量604.75吨,增长5.5%。全年禽蛋产量10657.85吨,增长0.3%。牛奶产量493.17吨。年末生猪存栏49015头,增长32.9%;生猪出栏90229头,增长36%。
2021年,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1642 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68.88吨,农村用电量11664.94万千瓦时,农用柴油使用量2532.75吨,农药使用量86.73吨。
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164672.2万元,增长10.56%。其中,农业总产值104437.2万元,增长17.7%;林业总产值10184.8万元,增长8.6%;牧业总产值40747.3万元,下降2.38%;渔业总产值609.2万元,下降23.7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8700万元,增长4.82%。[3]
2021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69%。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0.0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59.69%。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1306.98万吨,增长7.91 %;洗精煤1044.33万吨,增长15.1%;焦炭191万吨,下降34.94 %。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32748万元,增长106%;实现利税533020万元,增长344.1%;实现利润146849万元,增长1074%。
2021年,全年全区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77029万元,比上年增长6.8%。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7137万元,增长83.1%。[3]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8925万元,增长1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完成443720万元,增长17.1%;非国有投资完成315205万元,增长14.8%。
2021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37545万元,增长88.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99164万元,增长33.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22216万元,下降3.5%。
2021年,全年全区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0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56个,其中,房地产项目19个。全年全区在建固定资产计划总投资2582987万元,本年完成投资758925万元。
2021年,全年全区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195738万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住宅投资176848万元,增长16.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98037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23138平方米。
能源、邮电和旅游
2021年,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150.62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9.15%;原煤全年累计消费量为1305.4万吨,同比增长45.28%。
2021年,全年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不变价)1576.9万元,邮政业务收入1979.7万元;邮政单程长度170公里,农村投递线路单程长度1240公里。
2021年,全区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274.75万人次,增长22.85 %,旅游总收入28.99亿元,增长41.13%。
贸易
2021年,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849.2万元,增长15.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1885.1万元,增长15.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2964.1万元,增长14.8%。
2021年,全年全区批发零售业完成商品销售额2050024.2万元,增长25.8%;住宿餐饮业完成营业额15048.7万元,增长34.9% 。
财政和金融
2021年,全年区级财政总收入完成 585653万元,增长7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266万元,增长68.82%。地方财政收入248808万元,增长70.04%。其中,税务部门完成227413万元,增长79.59%;财政部门完成21395万元,增长8.6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57938万元,增长8.9%。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164052万元,增长15.12%,民生支出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63.6%。
2021年,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35463万元,比年初增加173458万元。其中,住户存款 1166305万元,比年初增加127947万元;非金融企业存款146448万元,比年初增加2164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29400万元,比年初增加89580万元。其中,住户贷款386196万元,比年初增加79781万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343204万元,比年初增加9799万元。[3]
2021年,全区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初中9所(其中:含民办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普通小学97所(含65个教学点)、独立设置幼儿园87所(其中民办幼儿园44所、企办幼儿园1所)。全区中小学有教职工4323人,其中专任教师3561人。全区在校普通高中生3964人;职中1913人;普通初中在校生8500人(其中:寄宿生5484人);小学在校生18590人(其中:寄宿生5378人);在园幼儿园8222人(其中民办幼儿园人数3887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698人,企办幼儿园人数461人)。其他教育单位教职工数127人,其中教育局机关75人,电教馆22人,教师进修校26人,青少年活动中心4人。
2021年高考二本及以上达线人数531人。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8602册,农村书屋实现209个行政村全覆盖。全区广播电视台1座。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41个。其中,综合医院6个、中医医院1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院17个、村卫生所294个、诊所20个。全区病床位1072张。卫生技术人员141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11人,注册护士807人。
2021年,全区成立各类体育社团组织39个,其中25个协会,14个俱乐部;基层健身辅导站296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97人。全年共参加区级以上活动比赛4次,获得全国冠军2个,区级1个。[3]
202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76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70元,比上年增长10.7%。
2021年,全区年末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601人,全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434.5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935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062.5万元。年末全区共有敬老院3所,床位238张,入住107人;光荣院1所,床位20张,入住3人。
2021年,全区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38087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33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7752人。[3]
2021年,全区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278天,其中一级优天数85天,二级良天数193天,综合指数3.88。
2021年,全年全区主城区实际集中供热面积316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94 %。天然气用户3.1万户,城市气化率51%。全年全区城市供水量198万吨。全区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日,污水处理率96%;全区主城区生活垃圾清运量1万吨。
2021年,全年全区建成区绿化面积 291.53万平方米,公园1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6.49%和41.71%。[3]
2021年,全年全区生产经营性事故死亡人数7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32人/亿元。[3]
商、周时代为黎侯领地。《左传》宣公十六年(前593)和襄公十八年(前555)春,分别有“晋人灭赤狄潞子国,留吁归晋,改称纯留”。“晋人执孙蒯于纯留”的记述,说明西周末期及春秋时期屯留为潞子国领地,称为留吁,归晋后又称纯留。《史记·赵世家》记述:“(赵)肃侯元年(前349)夺晋君端氏,徙处(晋君)屯留”。说明战国时期才称为屯留。
西汉时,置屯留(治今李高乡古城村)、余吾(治今余吾镇)两县,都属上党郡。
东汉时,余吾并入屯留。
三国、魏、晋时,都沿袭东汉的建制。
北魏景明元年(500)分置屯留、寄氏(在今七址里)两县,皆属上党郡。不久,寄氏又并入屯留。
北齐时,取消屯留建制,将屯留并入长子。
隋开皇十六年(596),恢复屯留建制,仍属上党郡。
唐、五代时,沿袭隋代建制,改属潞州府。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属河东路(故平阳府,今临汾)隆德府(潞安府)。
元至元三年(1266)屯留并入襄垣,后于襄垣分治,皆属潞州府。
明嘉靖八年(1529)至清,屯留都属潞安府。
民国初年屯留属冀宁道,后属长治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属太岳区,1941年2月划分屯留、漳西两县,1942年3月改划分屯留、襄漳(漳西、襄西两县合并为襄漳县)两县。1945年9月全县解放,恢复屯留建制,属长治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屯留属晋东南专署。1958年与长子县合并为屯长县,属晋东南地区。1961年,屯长县撤销,重置屯留县,仍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5月,实行市管县,撤销晋东南地区,屯留归属长治市。2018年11月23日,长治市屯留区正式挂牌。
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临汾至平顺河口的干线公路横穿东西全境,支线公路有长子至城关、介休至张店两条。县内乡镇和大部分村庄均可能行汽车,部分乡村仍靠马车运输。
2021年,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051.636公里,其中,国省干线公路189.4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3.547公里、国道公路93.248公里、省道公路32.652公里),农村公路862.189公里(其中:县道111.278公里、乡道319.07公里、村道431.894公里)。[3]
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确定“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屯留县入选。[6]
2021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公布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屯留区在列。[7]
2018年8月,煤炭工业网公布2017年全国原煤产量千万吨以上县市名单,屯留县原煤产量2200.97万吨,排第31名。[8]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宏伟的“四三二一”治县方略,以发展和谐为主题,全面加强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为主线的党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为建设一个小康、秀美、和谐新屯留努力奋斗。
建设小康屯留——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屯留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建设秀美屯留——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突破。
建设和谐屯留——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要求,努力实现屯留人民生活质量的新提高。
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一个污染指数低、恩格尔系数低、基尼系数低和健康水平高、人均寿命高、幸福指数高的绿色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