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诏

张应诏

中文名 张应诏
职业 官员
出生日期 1654
目录导航

清廉盐官

盐税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两淮盐税更是一度占到税收的四分之一,清史中有“盐道一官,尤关国课”“两淮行盐,国课攸关”的说法,因此,清朝历代统治者对两淮盐官的选拔任命均十分重视。自康熙起,两淮盐官这个肥缺向来由内务府的家奴如曹寅、李煦等担任,且个个贪污,无廉政可言。据《清宫扬州御档》中的档案资料记载,康熙末年,在扬州有这样一个盐官,他以操守清廉而获举荐,因不与贪官同流合污而遭诬陷,后经康熙帝几番秘密调查,最终又获昭雪。雍正三年(1725年),在其告老还乡时更是留下一段佳话,此人就是张应诏。

“廉能”为先

获举荐

据史料记载,康熙亲政以后,“锐意整饬吏治,屡诏群臣荐举天下廉能官”,选官以“廉能”为先。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大臣举荐官员时说“有才及谨慎者不乏人,而操守实难知”。康熙帝御批“清操如何可废?”“时天子广厉风节,群士慕效,吏治丕变。循吏被荐膺显擢者,先后踵相接。”康熙喜好清官循吏,上行而下效,各级官员便纷纷向皇帝举荐操守廉洁的下属,这便形成了一种清官与清官相互举荐的局面。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两淮运使空缺,尚书赵申乔推举潮州知府张应诏能耐清贫,可为两淮运使。对此,康熙帝认为:“清官不系贫富,张伯行家道甚饶,任所日用皆取诸其家,以为不清可乎?一心为国即好官,或操守虽清,不能办事,亦何裨于国?”康熙虽然嘴上说,一心为国的就是好官,那些廉洁奉公但办事不力、工作能力差的人,对朝廷又有什么用处呢?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张应诏从潮州知府擢升到两淮运使的重任上。由此看出,康熙对张应诏这个“操守虽清、不能办事”的清官还是很满意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二月,皇帝谕大学士等,对张应诏的工作表示认可:“内外官员,无论满、汉大小……尔等善为留心。昔年九卿保举两淮盐运使张应诏操守好。如此等人,俱属难得。”

康熙密访

作调查

皇帝利用自己的亲信收集各地官员的情报,在现在看来已不是什么秘密。对于张应诏,康熙帝自然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的任职情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二月二十四日,李煦在一份奏折中提到了张应诏。康熙随即在朱批中追问张应诏的情况:“运使张应诏为人何如?有清名否?”李煦回复:“奴才查得张应诏每岁用商人经费银数千两盘缠过日,就其目前而论,操守算好,但才具平常,自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到任以来,不曾做得一件正经事,为人心性执滞,未见明通……”从李煦的奏折上看,他对张应诏的评价比较消极,一方面为了逢迎皇帝,承认了张应诏的廉洁操守,另一方面抨击其“不干正经事”来宣泄对张应诏的不满。这也难怪,从历史上看,李煦无疑是个贪官,而张应诏却是个清官,清官对于贪官而言本身就是异类,因此,李煦巴不得张应诏这样的“另类”盐官早日调离。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李煦的任期届满。他循例于四月二十六日向皇帝递交了《奏报两淮盐务情形并盐臣张应诏操守如旧事》的折子,他在奏折中提出:“窃两淮煎盐灶户,其每日所煎之数必立法查明,然后不敢卖于私贩而尽卖商人,若不查明煎数,则灶户奸良不一,难得无售私之弊。”同时指出“张应诏煎数未查,人事不免缺略”的工作失误。当然,对于康熙帝热衷的操守问题,他不忘最后说上一句,“再访张应诏之操守依然如旧,合并奏明,伏乞圣鉴”。没想到,康熙并未纠结于张应诏的失职,反而对他的操守如一表示出满意,他在朱批中说:“从来操守亦是难得,往后再看再说。”话虽不多,但暗中考察的结果却已明了。是年冬,张应诏继任巡盐御史。

无端蒙冤

终昭雪

在巡盐御史的位置上,张应诏的政绩虽在史料中无从考证,但他被贪官们孤立和边缘化,甚至被骄横的盐商们欺凌的情况确实有据可查。

长期以清官自居,不与贪官为伍的张应诏十分迂腐,不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年),他积攒的那些操守名声已经被大肆诋毁殆尽,并传到了康熙帝那里。

李煦在同年八月初八日的奏折中说:“奴才近见两淮官盐壅滞,私贩直达江、广口岸,以致商皆亏本,公私交困。皆由司鹾者恩威不立,疏通无术,是以怨声沸腾。盖张应诏本系迂腐书生,未曾历练,临事束手。闻众商总有公务进见,或议论参差,应诏不能决断,辄云太爷们,你饶了我罢。两淮传为笑谈。其举动如此。至其操守,亦闻不能如前……”李煦坚决不放过这次诋毁张应诏的好机会,不仅一口咬定张应诏无能,更捕风捉影地说他“操守不能如前”,直指康熙的痛处。以康熙的精明,不会不明白,盐务制度的弊端在于盐商与管理盐政的官员互相勾结,官员从盐商手中收取巨额税课之余还要胡乱摊派、贪污索贿,盐商则从官员手中获取盐业专营权成为一方富豪。这种制度上的弊端不是一两个有才干的盐官就能解决的,故才选了张应诏这样的清官任巡盐御史。如今张应诏的“操守不能如前”,岂不是重蹈李陈常(前任巡盐御史,亦曾以操守清廉著名,后贪腐暴露而身败名裂)的覆辙?!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张应诏终因不与贪腐的两江总督常鼐同流合污而受其诬陷。好在继任的巡盐御史魏廷珍据实查案,为其平冤昭雪。

一生廉洁

“无余财”

雍正三年(1725年),官至鸿胪寺少卿的张应诏告老还乡,史称其“一生廉洁,归田后无余财”。辞官回乡那天,张应诏带着了十余担行囊,于是又有小人谣传,张应诏这个大贪官,装了十几担金银珠宝,满载回乡去了。雍正帝非常清楚张应诏的清廉,也很钦佩他的操守,绝不相信有这等事情,于是向张应诏询问,爱卿带了不少东西回老家吧?张应诏坦然应答:“确有物资十余担。”出于对张应诏的信任,雍正也想要在朝廷上树立为官廉洁的榜样,传旨让张应诏把带回家的行囊在朝堂之上当众打开检验。结果行囊中所携之物,无非“十余担书籍,几担犁耙农具,少许衣物”。雍正问张应诏,为什么带这些东西回乡?张应诏回答说:“故里贫瘠,农具不足,故携而助之。”此语一出,朝堂之上,众臣无不叹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