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赖恩·卡斯特罗11岁时,独自一人离开香港前往澳大利亚, 就读于当地的寄宿制学校,后入悉尼大学学习文学,1976年毕业,论文为《诺曼·梅勒小说中主人公和文体的关系》。现居墨尔本。
布赖恩·卡斯特罗
《上海舞蹈》和《花园书》,一部论文集《寻找艾斯特莉塔》。8部小说中,有5部曾获澳大利亚的各种奖项,其中《候鸟》影响最大,作品以两条平行的线索,通过戏仿的手法,表现了早期华裔移民在澳大利亚的生存经历以及主人公的文化认同困惑。
《双狼》获1991年《时代》报小说奖,《追踪中国》获1993年度万斯·帕尔默小说奖,《斯苔珀》获1997年班若小说奖,《上海舞蹈》获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斯州总理奖。[
阅读卡斯特罗的小说,读者会有一种印象,那就是当今西方流行的文学理论代表人物一个个犹如过客,匆匆出现在他的小说当中。如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出现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候鸟》之中,同样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大师路易·斯特劳斯及其代表作《结构主义人类学》出现在《波莫罗伊》里,德国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成为其小说《追踪中国》中两个主人公的阅读对象,弗洛伊德及其《狼人》故事则成为小说《双狼》的基本来源,还有福柯、阿尔都塞、阿多尔诺,等等。在他的小说中,作品的主人公或直接或间接地谈论这些理论家并公开讨论他们的理论观点。有澳大利亚评论家认为,在卡斯特罗的小说创作中,理论往往包含在叙述之中,并且不断地在情节和主题上,而不是在对话上产生作用 。叙说离不开故事,而故事中如果穿插各种不同的文学理论及代表人物,大众是否能够接受?不少澳大利亚评论家就曾对此提出诟病。如艾伦·古尔德认为,《候鸟》的结构和人物都缺乏说服力,格雷厄姆·伯恩斯认为,《候鸟》中西默斯·欧阳和罗兰·巴特的偶逢纯属机会主义,是对小说的越权。不过,伯恩斯似乎也意识到了卡斯特罗的创作意图,因而又指出:《候鸟》肆意渗透到批评理论之中,目的是为了应对他们的文化身份所面临的挑战。卡斯特罗在创作上深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他最喜欢的作家有美国作家诺曼·梅勒、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索尔·贝娄,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安东尼·伯吉斯,德国作家弗朗兹·卡夫卡,保加利亚作家艾利亚斯·卡内蒂,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等。他喜欢的澳大利亚作家不多,其中帕特里克·怀特是他最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