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伯龙

兰伯龙

二名法 赖博蜥蜴
拉丁学名 Lambeosaurus
中文学名 赖氏龙
鸭嘴龙科
亚目 鸟臀目
亚科 鸭嘴龙亚科
目录导航

兰伯龙

 

  

恐龙名称: 兰氏龙/赖氏龙/兰伯龙

  拉丁文名: Lambeosaurus

  恐龙体长: 15米长

  恐龙体重: 5吨

  恐龙食物: 植物的叶子和其它部分

  生存年代: 7000-6600万年前,晚白垩纪

  生存地点: 加拿大艾伯塔省、美国和墨西哥

  辨认要决: 长有一个像连指手套形状的顶饰帽

  恐龙种类: 鸟盘目鸟脚亚目

  简 介:

  这种以植物为食的恐龙皮肤上有卵石状花纹,上面的鳞片镶嵌在一起组成有规则的图案。兰氏龙通常以四条腿走路,但当受到惊吓时,它可以用两条强壮的后腿奔跑。它依赖它那锐利的眼光和灵敏的听觉,注意着危险的来临。 兰氏龙头上长有一个像连指手套形状的顶饰,其中有一个钉状骨棒可以看成是大拇指。雄性的顶饰要大些,这也许就是鉴别雌雄的一种标志。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个顶饰是恐龙潜水时的通气管。更大的可能是兰氏龙用它们发出声音。有一个科学家发现:当气流通过一只相似的恐龙的顶饰时,顶饰发出了像中世纪号角那样的声音。因此,兰氏龙可能也有它们自己的呼叫声。

  兰伯龙有一个2米长的巨大头骨,口中长有上百颗小而尖的牙齿,用来嚼碎松针、嫩枝和松果。老的牙齿被磨损掉之后,新牙齿又长出来补充。兰伯龙也属于鸭嘴龙的一种,而且可能是最大的一种,体长达十多米,几乎和霸王龙一样巨大,但却是温顺的草食恐龙。

  兰伯龙是带顶饰的鸭嘴龙。与其他同类一样,指和趾端都生有大小不同的蹄,既能四脚落地,也能两腿行走。它的顶饰分为两部分:前部是一个长方形是冠状物,后部有一只短角,连在一起很像一顶济公戴的帽子。它以植物为食,吃饱以后会去水塘边喝水,说不定还会在水里泡上一阵,就像今天的水牛一样。

  兰伯龙(属名:Lambeosaurus)又名赖氏龙,意为“赖博的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前到7,500万年前。兰伯龙是草食性恐龙,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头状冠饰而著名。目前已有数个可能种被命名,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美国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但只有两个在加拿大发现的种较著名。在墨西哥发现的宽尾兰伯龙(L. laticaudus),是最大型的鸟臀目恐龙之一,身长15米;其他的种则是中等大小。

  兰伯龙的化石最初是在1902年由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所研究,但直到1923年,才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命名为兰伯龙。兰伯龙具有复杂的分类历史,部份原因是幼年个体的冠饰较小,而在过去被视为独立的属或种。这些不同头颅骨被认为是年龄差异与两性异形,目前都被归类于模式种赖氏兰伯龙(L. lambei)。

  与兰伯龙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著名的冠龙,冠龙发现于稍微古老的岩层里;其他的近亲是亚冠龙、扇冠大天鹅龙。兰伯龙因它们的冠饰而著名,这些冠饰现在被认为有社会功能,另如辨别、发出声音。有些地理与生理构造上的证据显示,至少有少齿兰伯龙(L. paucidens)与大冠兰伯龙(L. magnicristatus)生存于大体积水体的附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