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杂咏·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2]
待到雪化时。
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共12题19首,《青松》为其中一首。发表时有小序云:“一九六零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诠次,选择、归类及排列的意思。粲,形容笑的样子。仲弘,是陈毅的字。[3]
陈毅元帅是中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党内“左”的思想的蔓延,国内经济遭遇严重困难,国际上也受到西方反华势力和苏联的围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陈毅元帅以青松为喻袒露自己的胸怀,写下了《冬夜杂咏·青松》一诗,表达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意思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流畅。通过对“青松”这一自然界意象的描写来歌颂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威武不屈、愈挫弥坚的民族精神。寒冬腊月,大雪压松,气候越是恶劣,大雪越是压迫,松树却越发挺拔,且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诗句开头就以“大雪”为喻形象地刻画出反动势力的疯狂进攻,一反人们习惯赞扬白雪高洁无瑕之美的常态,反弹琵琶,造意新颖。再用“青松”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青松挺且直”,从表面上看,寒冬腊月,大雪压松,但松树却依然笔直挺立,这是自然界的常景。从深层次看,作者通过对大雪压松,而松柏傲寒挺立的景物描写,彰显出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作者用一个“直”字,表示“青松”始终没被大雪压倒,暗喻共产党人最终将夺取革命的胜利,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陈毅元帅的这首诗看似是对历史的描写与复述,其实剖其内里这首诗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总会遇到点儿困难和挫折,而此时人们是裹足不前,还是跌倒再爬起来。这就需要每一个人都要学会从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中去汲取智慧,要在人生风雨的磨砺中形成愈挫愈勇的精神品质和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主要著作分别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