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佛

天之佛

中文名 楼至韦驮
武学 禅天九定
武器 奥义吠陀
其他称号 天之佛、至佛
本尊雕刻师 涂信豪
目录导航

人物资料

其他称号:至佛、臭老秃(野胡禅称)[2]、天佛娘娘(道友爱称)

天之佛天之佛性别:非男非女,亦是雌雄同相(注释:这是佛教教义的体现,例如释迦牟尼就是非男非女,”雌雄同相。因为佛教认为人的色身(即肉体)为一副皮囊,可化作诸相,一旦成佛,便超越了这份有男女之分的“臭皮囊”,即摆脱了有男女之分的“色身",佛是无男女之分的存在,也是体现佛是众生平等,不分男女,佛性是男女诸相的共性,这里指的是天之佛佛性修为的体现,请注意是“雌雄同相”,而非“雌雄同体”)

身份:天佛原乡天之象徵、五剑之一「太素之剑」剑主[3]

诗号:七情不昧四重恩,八筏常归十界魂。负业诸尘贤劫渡,无边水月大千存。

初登场:霹雳战元史之动机风云第1集(在阇魇那迦秘法回忆中现身)

正式登场:霹雳战元史之动机风云第6集

退场:霹雳战元史之动机风云第39集(以天罚自裁化为胎藏五封莲)

组织门派:天佛原乡

根据地:韦驮修界、善恶归源

化身:招提僧、欲明王、慧宁师、砗磲佛母、恒沙普贤(天佛五相)、昙华(三相化体)

上司:玉菩提

挚友:蕴果谛魂

朋友:蔘不断

师弟:野胡禅

同修:渡如何、观世法

部署:传灯无上师、剑通慧

子:魔皇

仇/敌:天之厉

点化:谴弥勒(意识之中受其点化而弃暗投明)

其他:血傀师、宙王

武学:禅天九定「少光辟晦、无量光寂、极光净土遍法音、少净破障、无量净乐、遍净昙华释大千、无云诸相、福生归往、广果殊胜向尘寰」

兵器:奥义吠陀(太素之剑)

所有物:天佛像(代表身份的面具)、中阴界通界令

代表性配乐:大千忏

人物设定

人物起源

关于圣魔、佛厉的纠葛,要从圣魔元史说起,一开始编剧先决定圣魔元史的大致内容,以魔、妖、厉三族中的厉族为千年斗争的祸源,而同一时间,天佛原乡以传说姿态,借由梵天在众相凡窟的考验,连接剧情,让天之佛一词出现。最后在元种八厉成员定案当下,亦同时决定了天佛原乡久远之前与厉族征战的过往。

过往剧情

千年前,天佛原乡为抗厉族,尊享有「天之佛」称号的楼至韦驮为首,期间,楼至韦驮发现「先天五太」所成之剑能完全斩除天之厉,遂开始搜罗五剑与命定剑者,却因为太极之气始终无法化育,让楼至韦驮以四剑所组的「天竞鏖锋」之局功败垂成,只能与中阴界交易,对天之厉施展跨界封印,岂料天之厉陷入沉眠之前对楼至韦驮的诡术反扑,竟让接下来的千年斗争,更加纠葛难断。

名号

角色名由董事长亲自赐下「天之佛」这个称号,并由董事长拟定诸多主干设定:第一,其与天之厉、魔皇之间的因缘关系,包含魔皇诞生真相;第二,代表天佛原乡主战之首,并统筹五剑对抗天之厉;第三,分显五相临世,各历修途;第四,其与中阴界的盟约,以及因魔皇之事所衍生的后续事件;第五,建造忏罪之墙的逆天之举,同时引来红潮,达成封印天之厉的目的。

天之佛的本名,则是编剧以贤劫千佛的最后一位「楼至佛」,合其原身「韦驮菩萨」而成,赋予守护天佛原乡三千法门的护法本质,并取其守护贤劫九百九十九佛的愿力加以变化,参考楼至佛、韦驮菩萨传说设计出「负业法门」,拟出背负苍生万罪为修行法门的「罪身佛」属性,同时串联建造忏罪之墙的原理,正是楼至韦驮逆转法门施术所为。

诗号

七情不昧四重恩,八筏常归十界魂。负业诸尘贤劫渡,无边水月大千存。

四重恩,即父母、师长、国家、众生之恩德;八筏即八正道,十界即为四圣六凡合称。前两句意即四大重恩不被世俗之情所昧,十界神魂常得八筏引渡而归。后两句诗号,紧扣「罪身佛」设定,表达发下负业大愿、以渡贤劫(现在劫)的决心,期望佛法如同千江水月无边无际,永存大千世界。

造型

天之佛的造型特色为高耸的发髻,颇有敦煌风格,而装饰力求简单,编剧希望天之佛身上不要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庄严、简单。不失领导人物风格即可。以特殊的毛边及大立领,来强调天之佛尊贵的地位。所选衣料都很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裁剪,主要以黄白二色搭配。

武学

禅天九定

在编剧的设定中,楼至韦驮的修为,与佛门色界天所描述仍有色身、男女无所差别的形象相合,因此楼至韦驮的招式,亦取自色界天的四禅定,将第四禅天的「五不还天」扣除,再加上二禅天、三禅天所列各天名称,合编九式绝学,突显楼至韦驮的禅修境界。

兵器

奥义吠陀

由于楼至韦驮的极端形象,与破坏神湿婆略有相合之处,因此其专属佩剑名称,亦取自与婆罗门教相关的经典——奥义书与吠陀经。奥义书为古印度哲学文献的总成,宣扬「梵我合一」这个最高真理;吠陀经原指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意即「知识」、「启示」。

人物相关

天佛五相

五相不只是五种化身,更代表不同的修行历练。他们是天之佛的五大法门修体,灵识五分,各修历练,再一举统合,成就无上法。五相分别为:对治「贪」的喜舍念(慧宁师)、对治「嗔」的忍辱观(欲明王)、对治「痴」的因缘法(招提僧)、对治「慢」的内省思(砗磲佛母)、对治「疑」的具信愿(恒沙普贤)。

天佛像

天佛五相各历修途,遇事各有不同的想法,五相在商议事情后,其中会有一人戴上面具外出执行,面具所代表的,就是天之佛本身的意志,如欲明王至中阴界时,总戴着面具,欲明王与宙王所谈之事就等于以天之佛的思想当面与宙王谈。这是董事长的构思,虽然天佛五相是天之佛化身,但藉着面具让天佛五相与天之佛之间做出各自决策行事的区分。

忏罪之墙

为阻挡红潮之祸蔓延苦境,楼至韦驮选择逆天建造忏罪之墙。罪墙乃融合众多男丁血肉所砌,并以怨力维持不坏,而这股怨力,正是用天之佛自身能力,不断放大众多神魂累世罪业而成。过去罪业不可追,未来罪业初萌时,现神魂如何知,因此受无边折磨而生怨,便成了维持罪墙的力量。唯有天之佛亲往告忏,方能解放受缚之灵。

魔皇

久远前,厉族独大,以妖魔为贱,在佛厉大战中,天之厉动念魔化天之佛,一毁佛家清誉。为污佛体,天之厉屠戮万魔,取元炼为魔晶,与魔族结下生死血仇。天之厉落败后,在被封印前夕一掌将魔晶贯入天佛之体,天之佛炼化缚体邪氛无功,更使魔气在佛厉双元催动下,蕴生自我意识,在青芜堤脱胎孕化成魔。虽有胎字,实则与胎生无关。极需消除的罪责,让楼至韦驮选择与中阴界交易的动机,除了彻底断绝厉族卷土重来的机会,也是为了斩断佛者凡心,灭去至佛诞子的污点。

配乐

天佛原乡

(佛乡情境曲)

曲/编曲:阿轮收录于《霹雳英雄音乐精选三十七》

圣之一方「天佛原乡」的代表情境曲,禅音缭绕更显佛门最高圣地的清圣庄严,音乐各个段落头尾带出庄严感,散发着佛门高人高深修为的尊贵气息。曲中安排一段明显的主旋律,以笛子音色演奏温和悠扬的声音,节奏方面则是佛门配乐惯用的沉着安定。由于整体响度偏于低频,所以搭配音质清脆的引磬和水晶铃声破除沉闷感。

同名曲

曲名:天之佛

(楼至韦驮角色曲)

曲/编曲:阿轮收录于《霹雳英雄音乐精选三十八》

阿轮老师2012年作品,佛门清圣庄严的管弦乐曲,使用弦乐、大和声、簧管、大小磬、定音鼓、钹、云锣,音场表现属开阔大景,象征大胸襟、大气度、大智慧、大无畏等佛门超先天的特质。初次使用于动机风云第7集,止战之印盖下后,楼至韦驮回返清修之地,善恶归源、光暗同体。

遍净昙华释大千

(天之佛悲壮曲)

曲/编曲:阿轮收录于《霹雳英雄音乐精选三十九》

阿轮老师2012年作品,乐曲初使用于动机风云第39集,楼至韦驮身败名裂遭佛乡追缉,眼见野胡禅等人豁命护持,心有所慨,最后以「遍净昙华释大千」天罚之招自戮。悲壮凄婉的旋律下,天地也为之同悲。

大千忏

(动机风云第二片尾曲)

曲/编曲/演唱:莲歌子词/作词:伯风收录于《霹雳英雄音乐精选三十九》

这首歌完美的表现出天之佛背负苍生万罪,和牺牲小我拯救苍生而建立的忏罪之墙的无怨无悔。正如在霹雳战元史之天竞鏖锋26咒怨归途中所说的「造者有罪造者受,为何要向苍生讨」。

歌词:

愿渡无垠方成诸功德

窥破贪嗔修持身无色

性本空明怎知心点墨

纵使青灯谁无惑

看尽浪潮滚滚是浊是清总世态

心系众生芸芸缘起缘灭何重来

顾盼前愆如锁可叹初衷几度改

菩提纷落恩仇惹尘埃

昔造种种复伤怀

今路迢迢忏天涯

一念痴迷劳形在

焉得回首大千开

五剑斗天厉

(天之佛初登场曲)

曲/编曲:阿轮收录于《霹雳英雄音乐精选四十一》

阿轮老师2010年作品,初用于枭皇论战第31集,剑之初与魔王子、啸日猋与鸦魂间的收幕对决;后用于动机风云第6集,天之佛降临神花郡,五剑汇聚一抗天之厉的桥段。

人物评论

天之佛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负业修行的同时还要强调自己必须从内而外的至高至洁。天意的执行往往残酷,天意无法揣度,无悲悯无正邪。天之佛负业修行的真髓就是替天背负罪业,手段往往带有天道无情的色彩,以达到挽救苍生的目的。他接管天佛原乡,肩负铲除天厉的重责,又造罪墙,这些过往,是他选择的最佳执行方案,即使重新来过,天之佛亦不改初心。

负业修行最后所加在身上的凄厉惩罚,使他自剖以报苍生,他内心的高洁结出了胎藏莲花,不仅将世人加诸的非议荡然一空,更是表明上天对他的肯定。

相关简评

止战之印盖下,洗却佛者千年来透析世情的沉着,恶意的构陷,更让楼至韦驮为证自身清白而陷入执着,不容他人一丝质疑,也因此迷失守护苍生的初衷。最终的路途上,楼至韦驮澈悟一切,回首大千开,天罚之刑,化生胎藏五封莲,庄严至洁的象征,证明楼至韦驮最终仍是归返初衷,未堕恶道,而众生议论褒贬与夺,亦不再动摇佛者初心。

编剧漫谈

记得第一篇漫谈,好像是一年多前的事,而当邱主编第二次跟我邀稿的时候,当下只想着居然又是佛门人物,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该去剃度……好吧,说不定这是我创作时本篇这年的最后一篇漫谈,就算之后有机会再写,也希望别再是佛门人物,因为总觉得自己笔下的佛门诸相,都过的非常艰辛,楼至韦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里就提供一些在这个角色正式进入剧本前的小八卦。

话说第一次看到「天之佛」这个称号,是在董事长的手稿上,重点是瞄到杀人造墙、诞下魔胎等设定后,瞬间冷汗直流……这真是个好点子!(众:又在狗腿……)这么劲爆的设定,想来也只有经验丰富的诸位老牌编剧能……等等,为什么编剧室的人都在看着我?好歹也说句话吧?你们……哦不——(崩溃)

然后就接下了这个离过往所认知的佛者形象相差甚远的角色,而在正式下笔之前,势必需要搜寻许多资料,去说服自己写出这样的佛者,于是我帮天之佛起名「楼至韦驮」,将其所持有的太素之剑成为「奥义吠陀」,并以这两个名词追本溯源至印度教的神佛形像,眼尖的戏迷会发现,楼至韦驮运用了很多印度教的元素,包括「色身照看尘寰第一眼」,化用了湿婆第三眼的能力展现,楼至韦驮的个性与形象,则混用了湿婆与其子战神塞犍陀(鸠摩罗,即韦驮天原形),然而使用了楼至佛与韦驮天所融合成的名号,我或多或少也有觉悟。

五相尚未合一之前,曾冒出了另一个想法:大家认可禅宗六祖惠能,却也不会认为神秀不是高僧,所谓「南能北秀」不过法门殊异,亦各有追随者,楼至韦驮的观念,就与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大抵相合,只是比「时时勤佛试、莫使惹尘埃」更为激进执着。在过往的佛门高人群相,已出现太多惠能,让我不禁思考,莫非只有惠能之禅才是方面法门?也许,该试着以神秀的角度去经历磨难,于是我说服了自己,依照董事长的构想,让楼至韦驮跳脱以往大家所认可的高僧模式,演绎出另一种佛门高人的形象,站定绝对正义的立场,却也有着令人非议的手段。

要让一个角色的人格特质聚焦且明显,首现就是要设定主题,老实说,当忏罪之墙提上血泪十六字后,我才开始对这个角色的主题有了较明确的概念,最后所设定的主题很简单,就是「忏」,因为所有一开始被赋予的相关设定,将其定义为「罪」,之所以不用「悟」为主题,最大的原因是当我得知止战之印盖下是必然趋势、且了解其背后的深远影响后,发现「悟」的进程并不适合,遂笔锋一转,以动机为梗概去推演,毕竟后续变数是在太多,难以预测,那时便下定决心,陪楼至韦驮走完这注定艰辛的一程。

诚如楼至韦驮对蕴果谛魂的自白,天之厉所施诡术,暗藏一股无法炼化之魔气,也就是后来缎君衡所说的魔晶,随后魔晶沾染污化佛血脱胎而成魔皇,无法接受自身受污的楼至韦驮,理应痛下杀手,却因此动了凡心,原因无他,毕竟眼前的魔气,有了形体,有了意识,等同于自己所育化的生命,才有了另行委托中阴界处理魔皇的后续事件,虽然他为了封印天之厉,不惜逆天造忏罪之墙,更因此立下罪身玉佛像,并分化五相进行精神历劫之苦修,但化生魔皇的过往,却让自己的精神洁癖越发明显,成了难以勘破的魔障。

楼至韦驮对天之厉,存有属于私人层面的怨恨,佛厉战争所引发的种种状况,让楼至韦驮在这千年间,磨练出深沉的心机与手段,不仅坐视明峦被厉族渗透,促成厉魔互斗消耗,更掩盖了部分事实,让服膺者坚信自己所认可的理念,为了佛乡而去针对魔族与厉族。在天佛五相合体之后,更突显精神洁癖与主站的极端个性,若以之前的角色来比喻,大体而言较接近魔化一页书,甚至更具城府,他不惜以自身性命为赌注,促成五剑齐聚神花郡诛杀天之厉,岂料战印盖下,关于圣魔佛厉争战的一切,被玄异之力一洗而去,凡沾有相关记忆者,全数遭到篡改。这场巨变最大的受害者,共有两名,一个是因佛厉大战而生、引发圣魔大战、沉睡数百年仍对魔族被灭之痛有感的质辛,另一个就是因佛厉之争与圣魔大战的种种突发状况而逐渐世故、被迫拟定各种手段因应的楼至韦驮。

事实上,在止战之印盖下之后,楼至韦驮回到昔时修行处善恶归源,带出了渡如何与野胡禅这两号人物,至此才算是正式完成了观看楼至韦驮的八个主要角度,借以暗喻戏外不同的观众类型,且可切割为内四角、外四角两个部分,分别是我笔下的四个角色(帝/鬼/血刹如来、蕴果谛魂、野胡禅、渡如何)、以及其他四名编剧各自负责的角色(天之厉、血傀师、魔皇、宙王)。

天之厉以厉族观点,视天之佛与佛乡为敌;血傀师承接了圣魔之仆的怨恨,掌握着圣魔元史秘辛的他,拒绝相信清圣存在;魔皇对于自己诞生真相的纠结,他恨厉族对战时暗中作手,更怨楼至韦驮对自己与魔族的种种手段;宙王借着与楼至韦驮交易,获知佛厉大战始末,更以戏谑的态度看着楼至韦驮的发展。不同编剧的角度,各自表述着楼至韦驮,让这个角色越加鲜明,更形争议。

我很喜欢从生活经验中撷取创作素材,尤其是人性,不管是角色,还是观众的。不少人认为楼至韦驮活了千年,为何无法淡然看透世情?事实上,所谓「看透世情」的人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因为经历大风大浪,最后无所执、淡然一切,达到圆融的类型;另一种则是衍生出不与世同迁的坚决,淬炼出自己所认可的真理。楼至韦驮兼具两者,前者是他对普世红尘的态度,后者则是他自己所认定的价值观,而这种分别心,正揭露了楼至韦驮虽有佛之外显修为,内心仍与尚存肉身的自己同样,不过是个凡人。

超越千年的光阴,楼至韦驮已活得太久,他或许可以选择看透无常而淡然,然而从他回应渡如何的对话中,已勾勒出他与过往高深佛修者的不同,再加上充满争议的故事,注定让他走向崎岖的炼狱。这也呼应了血胎晶烙现世后,楼至韦驮怒对野胡禅,甚至斩杀克灾孽主的激烈手段,对楼至韦驮而言,不该发生甚至不曾存在记忆的,皆为捏造伪证,何况本身力保至洁,怎有可能容许污蔑?佛厉记忆尚存时,楼至韦驮虽知魔皇成因,仍需耗费不少岁月调适阴影,何况失落记忆后,认定菩萨相不具任何产生血脉因缘的楼至韦驮,怎可能接受这种惊世骇俗的说法?若非亲眼见到魔氛脱落,只怕楼至韦驮这辈子都不会想到这种可能性,正如同世人毕生未能亲眼见佛,只能以经典所述,去想象佛所该具备的形象与特质,甚至在现今几乎无人能活至千岁的现世中,去想象一个活至千岁的人,应该要有的气度与人生观。楼至韦驮不幸就遇到了以往认知当中的不肯能,更糟的是,这些曾亲眼见证的不可能,已从记忆中被完全抹杀,当然,他也忘了自己曾化身招提、引渡鬼如来成就帝相的往事。

帝如来对招提的感念,却在披上佛愆面目、历经圣魔大战后逐渐瓦解,而后才有了以双死双生成就的血刹如来,而在止战约力下影响下,血刹如来忘却了当初统和意识的目的,再次产生意识排斥,最后留下的鬼如来,对楼至韦驮只有单纯的杀念,那时楼至韦驮正好被诬陷灭了神、灵花部,对鬼如来而言,更是窃据佛门高位的虚伪恶者,如来之巅的对决遂由此而生。如来诸相一生与楼至韦驮因果牵连,战局最后,楼至韦驮尽舍功德、一剑启斩,强行卸除佛愆罪躯,蕴果谛魂则在意识境中引导鬼如来,踏上归途。

说到蕴果谛魂,在我的设计中,他与楼至韦驮是密不可分的,两人互为佛乡天地代表,蕴果谛魂的存在,让楼至韦驮能不时提醒自己的初心而自省,有了蕴果谛魂的体谅与信任,楼至韦驮才能无畏前行。事实上,罪身佛的设定不仅是从罪墙逆推而来,同时也呼应了代表地藏王的蕴果谛魂。相信大家在关注社会新闻时,都曾有过「明知是对方罪恶,却苦于无证据将其判刑」的感触,甚至恨不得自己拥有某种凌驾法律之上的力量去制裁,而这正是罪身佛真正的意义,如果地藏王对那些恶者恒以渡化,那么罪身佛就是斩邪佞于幽微,甚至用尽各种手段去防堵灾端,纵使可能引起旁人的不谅解,仍担罪前行、一往无悔,楼至韦驮之所以应佛乡托求而挺身对抗厉族,亦源自他有这一份至高权力以及觉悟。

我承认自己蛮偏爱蕴果谛魂的,尤其是楼至韦驮与蕴果谛魂的回忆,诉说了许多事情,包括佛乡所代表的意义、天之佛称号的沉重,以及修行法门殊途同归的两人相知相惜、不让对方孤独的体贴,然而止战之印盖的太过突然,甚至来不及阻止蕴果谛魂亡于血刹如来的事实。但因为如来之巅双佛斗的最终结局,开启了一个契机,不仅渡化鬼如来,更完成了蕴果谛魂的大愿形象,同时也借此回应了楼至韦驮曾经自言自语的感叹提问:「抬头见苍生,无限光明;低首观己身,已陷黑暗。蕴果谛魂,如果是你,是否将比吾更坚定?」

失去蕴果谛魂,等于是把楼至韦驮的心挖去一半,在此当下,野胡禅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失去圣魔佛厉相关记忆的楼至韦驮,忘却了千年来的种种事件,也忘却了事件过后的调适沉淀,只留下最开始对于自身至洁的印象,于是无法接受有损至洁形象的一切。要令一个人毁灭,必先让他疯狂,于是亟欲毁灭圣魔佛厉的血傀师,逐步将楼至韦驮推向疯狂的境地,期间野胡禅探寻手札真相、阻挠血傀师,甚至到最后演变成血战护送楼至韦驮的绝对信任,早已是必然趋势,事实上,野胡禅也是我在「南能北秀」议题上,对照楼至韦驮所预想、进而创造出的惠能形象,这对师兄弟的互动,也是我非常偏爱的部分。

血傀师一句「恶者大本营」,将楼至韦驮引导至异诞之脉,杀了疑似散布谣言的克灾孽主,楼至韦驮以为伸张了正义,更成功捍卫自己的形象,却不知初衷已在无形中变质,即使克灾孽主的厉族身份,本就是难脱佛厉势不两立的宿命,然而一旦动机错误,便注定了楼至韦驮往后命运的全盘皆输。战印盖下前,楼至韦驮为了世人对佛门的普世印象,力保「天之佛」美称的清圣;战印盖下后,楼至韦驮的守护观念仍在,但背后的深层意义,已随记忆消弭。于是,楼至韦驮的理所当然,换得了旁人的不谅解甚至挞伐,世俗眼中的罪身佛,已然满身罪孽。

如果楼至韦驮是个普通的武林人士,便不会遭受这么多的非议,问题在于他的定位是一名高深佛者,楼至韦驮的原罪,正式来自于「天之佛」这个称号,蕴果谛魂曾说楼至韦驮所承接的,是一种责任,更是重担,楼至韦驮享受了荣耀,自然要承受众人期望下所产生的道德束缚,他的个性为自己造就了悲剧,理当概括承受,面对诸般罪责,毕竟记忆可消、因缘难灭,果报是善是恶,造者焉能规避?天道虽然残忍,却也公平无私。

至于戏里戏外的人们对于「天之佛」的界定,也同样阐述着一层迷思:人们对于神祇投射欲望,却对神祇有欲望的限制,莫非神祇仅是能实现人们欲望的无欲存在?众生将所谓的美好圆满,投射在佛者身上,却不许佛者出现缺陷,否则必当排斥,难道不也是一种排除异己的一厢情愿?这些议题,亦可从楼至韦驮所引起的波澜窥探一二。这个角色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引出戏外的众生群相,每个人对于佛法的定义不同,而有三千法门,当然也有以自己所认可的立场、去抨击其他不同说法的现象,而这不正与戏中楼至韦驮甚至其他备受争议的佛修者所遇到的状况相同吗?戏,是生活的缩影,所谓人生如戏,不外如是。

无论如何,楼至韦驮终究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自古执行五赦净躯天罚的共命栖,同时也曾孕育出天竞鏖锋战局最关键的太极之气,如今却成了楼至韦驮的终点,莫不是命运捉弄?但至少在他愿以天罚自裁、一身归还天地之后,于殊胜异象中,孕育出象征庄严至洁的胎藏五封莲,证其规返初心、未堕恶道,已是最大宽慰。他用形灭的方式守护了「法」,以另一种形态警世而存,至于芸芸众生评价如何,楼至韦驮若有感,大概也不会在乎了。

最后特别感谢编剧八叉的协助,楼至韦驮被逼至共命栖执行天罚的艰辛路程方能顺利完结,至于片尾曲《大千忏》的歌词,不仅代表了楼至韦驮跳脱戏外、省视自我的心声,同时也是笔者创作佛门诸相至今的感慨,昔造种种,焉得回首大千开?希望各位读者与戏迷,能一起找出这个答案。

文/编剧:伯风

其他记录

1.

楼至韦驮:蕴果谛魂,还记得天佛原乡所代表的意义吗?

蕴果谛魂:不存于世之境,眼前所见,乃由大千众生之修佛意念所砌,虚幻、真实并存也。

楼至韦驮:正因如此,佛乡景貌更迭,等同见证了佛法传世三大时期的变迁。正法时期,佛乡金碧辉煌,七宝灿然。像法时期,佛乡洗尽铅华,虽不复往日光采,仍有庄严气态,而现今,这就是吾等所身处的时代。

蕴果谛魂:昔时你尚未承接天之佛这个名号,现世便已进入末法时期,而三时更迭再归灭,然后重启新世,本是天运定则。

楼至韦驮:但经由非天道之外力而坏灭,吾又岂能坐视。天之佛这三字的意义,乃是守护天佛原乡三千法门的责任。

2.恢弘宝光现庄严,随之便是历劫千年,回归本相以来,色身照看尘寰第一眼!

3.吾,天之佛,吾剑,便是天决!

4.天佛降世,一剑为呼,云瑞如怒浪翻卷,象征天道之鸣啸,吹落遍眼祥氛!

5.善恶本为一体两面,适当之恶,当如地狱变相,以为警惕己心,进而确立善之存在。但超限之恶,将危及善之存灭,届时就算行大解脱,自该无所犹豫。

6.面对该除之恶,若耽于旁人琐言,进而对自身产生怀疑,最后行事手段反而远离初衷,此等愚行,楼至韦驮不愿为之。

7.连日来接受的讯息,导致楼至韦驮已感疲累,黯然重回青芜堤,欲寻不曾存在的记忆,然而不管怎样回想,始终不存的记忆,仍无法凭空编织,但流言与证据,又是从何而生?

8.吾修途至今,为苍生而哀叹,为倾颓的佛法而悲叹,现竟要为自己的遭遇而叹吗?

9.吾选择负业法门,发下守护苍生大愿,竟是换得今日一身污名难洗。这又是哪桩因果?芸芸众生,又有谁能解吾惑?谁能解吾惑?

10.惑不能解,因果何来?天地虽有大千阔,今无容身方寸地。难道此后,唯叛天逆地一途?

11磨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12.万里墙垣,千年罪咒,随着韦驮告忏,一朝尽毁。

13.解脱的数千亡魂,直冲九霄,霎时,玄风急摧,黑云蔽日,如血的倾诉,遍洒大地,如雷的咒怨,震响天地!

14.溃乱的功体,反映着溃乱的心,奔驰在倾颓的墙垣,象征倾颓的命运,满是荒唐。

15.负罪初愿逐渐动摇,不禁使人感慨,空有一身至高修为的楼至韦驮,如今,还剩下多少初衷。

16.眼前熟悉不过的笔迹,却是书写着全无记忆的过往,一字一句,让楼至韦驮的内心,渐渐有了答案。

17.吾到底在做什么?吾建造罪墙,本为守护苍生,现吾竟为证清白而执着,这是天之佛该有的行为吗?不是,不是!

18.眼前,同门豁命相护,却惹江湖尘埃,楼至韦驮恍然有恸,为何一己沾罪,竟是累得旁人浴血同命。

19.夜,笼盖四野,尘,如引战声,风,不知何向,人,天地渺茫。

20.迢迢血途,同门相护,到头来,终归天罚刑罪身,楼至韦驮放眼极望,唯有绝境绵延无穷。

21.一是捍格的同门,一是背离的亲缘,在这一刻,却为相同的目标,或伤或战,带罪的人不忍,觉悟,油然而生。

22.今日,信吾者护吾生路,行至此处,足矣,吾只望怨吾之人,从今以后,不再因吾生怨,为此本心,吾堕入炼狱,无悔!

23.吾以此招证吾空明,愿此天罚自戮,让世间因吾受罪者,还诸吾身!

24.吾欠众生已经太多,罪墙血泪,起造由吾,无论缘由,已是愧对负业法门,万死难偿。

25.纵吾蕴化魔胎,既吾所出,为何选择因缘背离,你之恶缘,肇因在吾,此生,是吾欠你。

26.楼至韦驮当以守护诸佛三千法门为责。吾身,归还,天地。

27.遗言尽,在五脏离体的夺身痛楚之下,果报自承。

28.最初的弘愿,在忏悔刹那,划过夜空,一瞬惊鸿,最后的愿力,在云烟过处,回向苍生,铺展归程。

29.色身落尘,韦驮飘渺,在殒命刹那,竟现殊胜异象。

30.

鸿蒙劫起洗悲欢,往昔如烟依旧残,

末法铺行谁凛冽,初心曲折几蹒跚,

千秋更迭红尘累,一瞬沧桑世路寒,

血泪交痕因果在,终途回首罪愆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