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体裁】:五言古诗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
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去:离开。
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泛泛:行船漂浮。
归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此:此处。
为别:作别。
还:再。
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
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所以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透出惜别好友之情。接以“归棹洛阳人”(自己不能不走),再跌出“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便如晚霞受到夕阳的照射,特别染上一层离情别绪的特殊颜色。这就比许多难舍难分的径情直述,还要耐人体味了。
这首诗是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著名的。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下面,“今朝此为别”四句,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要么就给水带走,要么就在风里打旋,是不由你停下来的。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
【简评】:
这首诗由送友启程到舟行江上,离别时写给好友以抒发离情,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诗人被罢官以后的心情。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三、四句写友人乘舟归去。五、六句写期望重逢。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眼前景,意中情,口头语,世间理,如水乳交融,似蛛网交织,牵人心绪,动人心弦。表面平淡,内蕴深厚,韦应物就是擅长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话外音】:
假如我们追问一下:“残钟广陵树”五个字,只不过写了远树和钟声,何以便产生这样的感情效果?因为光看这五个字,不能肯定说表示了什么感情,更不用说是愁情了。而它之能够表现出这种特殊的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代表作品:《滁州西涧》《秋夜寄邱员外》《答李瀚》《长安遇冯著》《送杨氏女》《闻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