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者的悲哀

作者 穆木天
作品名称 流亡者的悲哀
作品出处 《流浪者之歌》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流亡者的悲哀

在海的那边,山的那边,

母亲在望儿子,弟弟在望哥哥;

可是,没有人晓得,在这个大都市中,

我一个人在拖着我的流亡者的悲哀。

----

“可怜的落侣雁”般到悲凄,

故园的烽火,更显得我的空虚,

看见青年朋友,感到自己老了,

遇到跃动的生命,觉得自己是刑余。

----

在阴凄的巷中,度着虚伪的生活。

人生的途径,在心中被虐杀着;

憎恨,如烈火潜在黑煤块里,

流亡者的悲哀,也只有流亡者拖起。

----

到海的那边,到山的那边,

流亡者的悲哀和憧憬交集着;

我也不想母亲,我也记不起弟弟,

故园的屠杀和烽火,在心中交映着。

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一日晚

创作背景

“九一八”之后,许多东北三省的同胞流落关内,一大批爱国青年如诗人一样成为民族苦难群中的流亡者。诗人1929年夏回吉林故乡任教,1931年1月漂流到上海,加人“左联”,以后又参加中国诗歌会的工作,写了许多斗志昂奋的诗篇但诗人的心灵又多一层敏感。他虽一面在战斗,一面又深感到流亡者的悲哀。一种内心的焦灼与痛苦迫使诗人写出了这首真实之歌。

文学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二节,写自己作为一个流亡者的悲哀与孤独。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敌人铁蹄下的母亲在望着远方的儿子,弟弟在望着千里之外的哥哥。但是谁又能理解“我”这个人内心的痛苦。在这个大都会中,只有我自己深知,我怎样沉重地“拖着我的流亡者的悲哀”。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望着故园的烽火,“悲凄”的心中又增加了一种“空虚”感。“看见青年朋友,感到自己老了,/遇到跃动的生命,觉得自己是刑余”。消沉的声音中,透出一个敏感的灵魂自责的痛苦。诗人这种自责,正是心灵警醒和不断反思的可贵的精神表现。

第三节诗进一步展示内心悲哀的激烈性。自己不安于“虚伪的生活”,痛苦于战斗的“人生途径”之被“虐杀”。由此,心灵的痛苦引向对民族敌人的“憎恨”。诗人自觉地意识到,无论如何的境遇,必须肩起民族受难的十字架。“流亡者的悲哀,也只有流亡者拖起”。

最后一节,一种胜利的僮憬和献身的精气,征服了悲哀的心流。心中唱的已是“到海的那边去,到山的那边去”的奋起催征之歌了。心中升起了希望的光亮。“悲哀”与“憧憬”织成了心中复仇的亮色。

这首诗保留了挖掘内心情感矛盾的特色,但这感情世界却与民族苦难与故园的烽火连在一起,为这首爱国诗篇带来了个性的色彩与抒情的深度。那种“纯诗”的音乐美的影子不见了。呈现于诗中的是一颗为民族苦难燃绕着的心。诗人写了这心灵战胜自我“悲哀”的历程,比起那些呼喊的口号诗来,就显示了不同的艺术光彩。朱自清先生说:“抗战以来的诗,似乎侧重‘群众的心'而忽略了‘个人的心’”。这首诗则在民众的心声中跃动着一个爱国青年的“个人的心”,这声音越是属于“个人”的,也就越能贴近和打动千万流亡者的“群众的心”。诗中的“悲哀”也就具有更加广袤的内涵了。

写实的抒情代替了“落花”式朦胧的象征。诗人的审美情趣已经发生了有利于贴近现实和人民的转变。思想增强与艺术美失落的不平衡现象也在这首诗中有所表现。比起诗人同期其他作品来,这首诗尚留有自身艺术发展的承袭性。有些有利于更深层地表现内心世界的手法,诗中仍有所见。“流亡者的悲哀”用“我一个人拖着”来搭配,说“流亡者的悲哀,也只有流亡者拖起”,这“拖着”“拖起”悲哀,就不是一般的写实的手法的表述,诗人使用之后,加重了情感表达的分量。整首诗没有更多的明喻,即使一些较为明白的情境,也用了稍微模糊化了的写法,如诗的开头与结尾都用了“海的那边,山的那边”,只是一处用“在”字,一处用“到”字,没说自已怎样投身赶敌的决心,心灵的变化历程却得到了暗示。诗人在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前提下仍关注传达美的“诗心”。

名家点评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黄皮肤的旗帜》:“穆木天的诗,着重于情绪的和谐。本诗从开始到结束,在情绪上都贯穿着常人的无奈与平静。这是穆木天诗歌的一种特色。”

光明日报社编辑作家彭程:“作于一九三六年七月的《流亡者的悲哀》,留有自身艺术发展的承袭性,有些有利于更深层地表现内心世界的手法,诗中仍有所见:‘流亡者的悲哀’用‘我一个人拖着’来搭配,说‘’流亡者的悲哀,也只有流亡者拖起,这‘拖着’、‘拖起’悲哀,就不是一般的写实手法的表述,而加重了情感表达的分量。”

原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陈玉刚《中国文学通史》:“诗中真实地表述了流亡者的悲哀,也深刻地表明了流亡者对人侵之敌的憎恨。这憎恨有如潜在煤块里的烈火,迟早总会烘烘燃起,烧死侵略者,照亮新中国。”

作者简介

穆木天(1900~1971年),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县靠山镇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象征派诗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毕业于南开中学。1926年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加创造社,回国曾任中山大学、吉林省立大学教授,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并参与成立中国诗歌会,后历任桂林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教授,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