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就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这一创新的模式是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一套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整合政务资源,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
建立网格标准规范体系
根据其地理布局、属地管理、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的人员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再根据划分好的网格结构,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添加政府的服务团队人员,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各种服务功能,让网格化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每个网格进行点对点的单独操作,使政府开展的各种工作能够细腻地渗透到每一个群众中去。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
结合地区基层调查数据和已有的各专业部门(公安、民政、房产、计生、政法、党建等)数据,构建“网格化管理”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同时具备添加、更新、删除、搜索、查询、统计等功能。既能反映网格内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又能反映某个区域内某方面或某一类的总体情况,更为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数据获取方式。
建立民情日志,加强党群关系
民情日志是党员联系群众的重要体现,网格负责人定期去走访群众,然后将本次走访情况或体会写成一篇日志,其中可以涉及到在走访中发现的任何问题。最后,对本日志中所描绘的事情进行具体的处理,如果自己无法解决,还可以开启流程,与服务办事模块互相映射,进行上报处理。并且,在每次处理完一篇日志所描绘的问题后,还要对本次处理的效果进行考核。上级也可以通过日志来督查网格服务团队的服务频率和服务质量,考核服务团队。
建立办事服务模块,为群众解决实事
网格服务队员通过短信平台、群众来访及组团服务人员定期上门调查收集等渠道,收集群众的各方面的反映和要求后,进入系统受理,对于受理的各类事件,首先由各网格、社区、乡镇(街道)、县区、市各级相关单位和人员处理。对每件事件的受理、处理、办结及反馈评价等情况能在平台上全面反映,并可按事件类型、责任人、办理时间等要素进行分类查询,各级领导根据授权,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办理进度、进行督办。
建立短信互动平台,加强党群互动
设立全市统一的特服号码,面向各网格内群众已登记在册的通讯工具(移动、联通、小灵通等)开放提交各类建议、诉求,受理后能够快速处理和答复,并以短信形式向各类特定的群体发布各类信息。
建立考核系统,提高基层执政能力
考核分为几个部分:具体在网格化业务功能里的考核,比如民情日志,办事服务、基础数据的完善、老百姓诉求解决的满意率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业务应用考核;履约考核,主要针对基层干部竞选或者任前承诺,进行相应的考核比较;关键指标考核(KPI考核);整体干部工作展现。
界面友好、操作简易;
系统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设备安全等方面和角度深层次的把控;
平台具备较强的扩展性;
架构保证先进性,稳定性,复用性;
多终端接入、多语言支持;
兼容性好、负载能力强。
1、网格化定义:网格化管理,直接表现为管理单元的细化,实质是针对现行管理制度弊端,开展的一次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是按照转变领导方式,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要求,推进人、财、物、权、责全面下沉,强化基层基础建设的制度再造。
2、网格化核心:是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差异化职责为保障,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促进条块融合,联动负责,形成社区(村)管理、服务和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实现政府职责特别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3、网格化的意义:一是解决现行管理制度弊端,强化政府职责落实的迫切需要,二是转变领导方式,深化“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的有效载体,三是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4、网格化基本架构: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原则,细化三级网格,搭建四级平台,形成五级联动。
5、明确一个目标:努力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
6、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二是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逐级问责
7、三级网格:一级网格是乡(镇)办,二级网格是村(社区),三级网格是村组(楼院、街区)
4、四级平台:市、县(市区)、乡(镇)办、村(社区)联网的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
5、五级联动:市、县(市区)、乡(镇)办、村(社区)、村组(楼院、街区)由地方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群众工作队三方联动联责,逐层领导下沉分包,构建“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有责”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