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强

黄长强

中文名 黄长强
主要荣誉 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个人一等功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
性别
身高 170
目录导航

个人经历

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

1961年出生[1],江苏如东掘港镇人。

1979年考入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

1983年入空军工程学院[2]

2008年,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7]

2010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给黄长强记一等功[12]

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13]

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0]

现任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2]。清华大学[3]、南京理工大学[4]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5]

每10年都实现一个新跨越——

32岁,他勇担重任,为运输直升机研制武器系统,登机首飞靶试,让运输型直升机变身为武装直升机;

42岁,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战机导弹攻击训练弹全面国产化、系列化,为国家节约经费数十亿元;

52岁,他建立我国第一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领航我国无人机作战理论领域……[6]

学术成就

黄长强自1993年接手教研室主任后,军械教研室经过10年努力,先后承担完成了40余项总部和空军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研制的某型无人机为某新型飞机的定型做出了贡献;承担了多项无人机作党的十八大代表党的十八大代表战研究的重大项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们成立全国首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成为了我军无人作战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32岁,他勇担重任,为运输直升机研制武器系统,登机首飞靶试,让运输型直升机变身为武装直升机。黄长强是陆航某系列直升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运输直升机加装武器系统,不是简单地拼装,需要解决武器系统研制、机弹兼容等一系列难题。一方面是战斗力的强烈需求,一方面是未知领域的重重困难,但黄长强一往无前。办公室,他一次次地讨论修改方案;回到家,他满脑子都是数据,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闯过一道道难关,黄长强率领团队完成了运输直升机武器系统设计任务,先后研制了功能涵盖导弹、航炮、机枪吊舱的成套保障设备,突破了陆航部队对机载武器装备实现自主保障的重大难题。在他全新设计思路的改装下,某型直升机射击精度大幅提高。

42岁,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战机导弹攻击训练弹全面国产化、系列化,为国家节约经费数十亿元。某新型战机刚刚列装,亟待形成战斗力。从国外引进导弹攻击训练弹,不仅价格是天文数字,而且有些型号根本买不到,核心技术受到封锁。新型战机作战训练问题,成为制约先进战机战斗力生成的重大瓶颈。“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机不能让‘弹’给憋死。”黄长强和他的科研团队再次披挂上阵,决定研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他打破传统科研思维,提出了“强强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科研模式,迅速组织协调数个国内装备科研生产单位。最终,该型导弹攻击训练弹国产化项目比预定时间提前一年完成。这一突破,按训练大纲要求计算,为国家节省装备购置费数十亿元。大漠戈壁、渤海之滨……天南海北的一线部队,都留下了黄长强的身影。他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在部队“把脉问诊”,对导弹攻击训练弹不断改进改型,最终实现了空军所有型号训练弹的全面系列化和国产化。每当黄长强看到导弹训练弹的“黄圈”标识时,总会自豪地说:“本人姓黄,训练弹就像我的孩子。”

52岁,他建立我国第一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领航我国无人机作战理论领域……“要想站上无人机领域的高地,就必须瞄准未来战场前瞻攻关。”黄长强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出征。创新攻关路上,不仅有一座座科技高峰需要翻越,他诲人不倦诲人不倦们还要时刻与死神相伴:无人机试飞,发动机高空熄火迫降,他们在漆黑的大山中寻找,车队险些坠入山谷;大漠试验,两辆车在无边无际的戈壁走散,他们险些冻死在大漠深处;一次试飞,他们驻扎在无人区的帐篷里,半夜差点被山洪冲走……涉足无人机作战领域10多年,黄长强团队取得卓越成就:研制的某型特种功能高速无人机,为重大装备工程作出重要贡献,获中国无人机领域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创新无人智能攻击系统,探索了无人作战飞机新的打击方式;创建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无人机作战技术”系列丛书,引领了国内相关学科发展……[6]身传言教身传言教

作为总设计师,他带领课题组相继完成了空军重点项目“某型战机攻击训练弹”研制工作,为某系列直升机加装武器系统,研制出某新型战机系列化攻击训练装备,完成“某机载武器系统综合保障工程”……这些成果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我军部队的战斗力,更为国家节约了几十亿的购买经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7]、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8];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发明专利22项[9];主编专著11部,指导博士和博士后30余名。

学术任职

笔耕不辍笔耕不辍国家和全军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和兵工学会高级会员,首届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首批空军级专家,空军航空军械专业学科带头人,总参陆航武器装备首席专家。中国弹道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中央军委一级定型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某重点型号工程专家组成员[2]

现任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1]。清华大学[3]、南京理工大学[4]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5]

院士遴选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于3月31日结束。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亲临一线亲临一线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3位,黄长强教授名列其中[14]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审阅材料、专业组评审、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05位,黄长强教授名列其中[15]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于3月31日结束。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1位,黄长强教授在列[16]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审阅材料、专业组评审、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22位,黄长强教授在列[17]

获得荣誉

获四总部表彰的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和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荣立1次一等功、4次二等功[6]

主要事迹

紧盯作战急需

黄长强是空军军械方面响当当的专家,享有“军械120”等诸多盛誉。

2000年,黄长强在国外学习。一次,他和国外专家开玩笑说他们的电视机只有8个频道,高低频调换时还要换线。国外专家反唇相讥,“我们不在乎这些小事,卖给你们一枚战机导弹训练弹,就能换来一火车的电视机。”

那一刻,黄长强被深深地刺痛:“外方卖给我们一枚导弹训练弹数百万元,专用检测设备一千呕心沥血呕心沥血多万元,每架飞机百余万元的改装费;而新型训练弹人家多少钱都不卖!”

“机不能被弹憋死!”回国后,黄长强发誓一定要让战机挂上中国自己的导弹训练弹:“做不成,我就退出科研‘江湖’!”

黄长强遍访国内顶尖的科研单位,因为风险大、经费不足、技术难点多等原因,许多单位一听说是研制导弹训练弹,纷纷表示力不从心。黄长强提出“强强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终于感动了合作单位,答应一起并肩作战,攻坚克难。

2003年夏天,训练弹联机试飞的时候恰逢“非典”肆虐,他们刚到驻地就被隔离观察,“软禁”在招待所里,一日三餐仅靠盒饭。20余天的试飞结束后,黄长强团队吃了1920份盒饭,黄长强瘦了10多斤。

盒饭虽然乏味,他们却尝到了成功的味道。在技术鉴定会上,由3名院士牵头组成的评审会,高度评价他们的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某项装备达到国外同产品的先进水平”。此后,黄长强团队一举攻克了10余个型号的训练弹,使精确制导训练弹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并装备到部队。

创建新型学科

当今世界航空装备正向无人化、隐身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的趋势发展,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发无人作战飞机,有的已将无人作战飞机投入战场。

“我最不忍心看到的是,在未来的空战中,敌人用无人机攻击我国的有人机。”强烈的忧患意识让黄长强将目光瞄准了无人机领域,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上。群策群力群策群力为研制无人机,近几年,黄长强团队每年暑假都要到无人区试飞,经历了沙尘暴、龙卷风、高温、烈日,甚至是几十年不遇的山洪。他们每天要开车到几十公里外的一个盐场拉馒头和水,因为缺少维生素,大家都得了口腔溃疡。有一次半夜山洪暴发,大家惊醒时,驻地已被洪水包围,帐篷和设备全被洪水浸泡。

经过不懈努力,黄长强团队在无人机研制的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研制的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特种性能高速无人机,被鉴定委员会认为“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黄长强在全国首创了“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建立全国首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中国培养了几十位该学科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打造一流团队

“我们有一个团结协作的科研团队。大家工作各有侧重,配合默契,10多年来没有一个人退出,我们一起快乐科研、快乐教学、快乐工作。”1995年就加入到黄长强团队、如今已是教研室主任的赵辉说,“在这个团队中,我们人人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

黄长强团队共16人,包括5名教授、4位副教授,是全校能人扎堆的教研室,他们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经费在全校也都名列第一。在空军转型大潮中,他们个个唱主角、人人担大任。在外人看来,他的团队成员个个不同凡响:杜海文,武装直升机武器系统与航空弹射救生专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赵辉,制导武器系统专家,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曹林平,无人机技术专家,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这些干将、帅才聚集在一起,十几年如一日,不显山、不露水,踏实做事,为武器装备更新倾注了汗水、智慧和心血。

盛名下的黄长强,一如既往地谦虚和低调,把功劳更多地归于他的团队,“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我的今天”。而团队成员都打心眼儿里佩服黄长强的能力和为人。在他们眼里,黄长强是最值得信赖的人。技术上的问题,他会热心地讲解;谁家里有困难,他都当成自家的事尽心尽力去解决。以事业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正是这种和谐的关系,促成这个团队攻坚克难,无坚不摧,成为一支过硬的队伍,顺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

坚守三尺讲台

在空军工程大学,黄长强的课备受学生追捧,被业内专家评为“A+”课程。“黄教授强调基本功要扎实,注意采用新的前沿知识。他经常说,只有教员站位高,学员才能看得远,固守传统的教学内容,缺乏实践的书本理论是苍白无力的。”黄长强的同事杜海文教授说:“他会将自身的科研经验,哪怕是失败的教训,都毫无保留地告诉学生。这也是他讲课新颖生动,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尽管科研硕果累累,黄长强从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员身份,“育人是教员之本”,他认为一名军校教授,最重要的工作和最应该骄傲的成绩不是研制出了多少装备,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建立新学科,出一套精品书,培养出更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用的人才。30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至今仍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上课。

“时间再紧,也要给学生上好课。”这是黄长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停留在完成本专业的规定任务,那么教学是不成功的。”黄长强希望通过科研,让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不断满足未来军事斗争的需求。

“教学与科研就如同人的两条腿,缺了哪条腿都会影响走路。”黄长强认为,“教员只有先将学科知识理解领悟透彻,才能做到信手拈来、讲授自如;而科学研究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员加深对专业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

“军事科研必须用好昨天的成果搞好成果推广,用好今天的机会进行科研攻关,瞄准明天的战场做好预先研究,只有这样,中国空军才能向世界一流空军阔步迈进。”空军工程大学政委张学义这样总结黄长强的科研之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