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个弯,东龙山,狗娃咪,吹得欢”。这首民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商州广为流传。民谣中的狗娃咪,也称狗娃哨,小不盈寸,胶泥烧制,既是儿童玩具,又是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民谣中的东龙山,即今商州城东丹江北岸的东龙山村。
狗娃咪,造型除小狗外,还有小狮、小猴、人骑狮、人骑狗等等。小狗小狮的区别仅在于头上两丫和四丫。经过民间艺人大胆地夸张变形,狗与狮昂首挺胸,四腿分立,既憨态十足,又骁勇雄健,分黑红两色,显得洒脱、淳朴、粗犷,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加上它脆亮的哨音,别说小孩,就连大人也爱不释手。
狗娃咪的制作,先是和泥坯,将东龙山特有的板土碾碎过筛,置于青石上晒干后再用水洒湿,和成泥团,用锤锤打,成为细绒,装于瓦罐中待用。再是捏制成坯,待瓦罐中泥坯醒好后取出开始捏制,捏制的成坯大小不同,造型各异,有小狗、小猴、狮子等。它们均在头部、胸部留有哨口,以便嘴吹。最后是烧制、上釉色,将捏制好的造型各异的动物放于柴灶堂中,烧半小时后取出,待温度适中时以松香涂其身,再涂以红黑颜料,就算制作完成了。
清末民初到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东龙山人人都会捏狗娃咪,小商贩到东龙山批发狗娃咪到乡下集镇、庙会上去卖,从中赚钱。这一民间手工泥塑艺术品曾给东龙山的群众带来经济效益,有的以此养家糊口。在商州城乡,凡逢集赶会,父母们总是忘不了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个狗娃咪,有的还以此做为奖赏学习好的孩子的奖品,为那个时代的少年儿童带来了无穷快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销售狗娃咪的经济效益低下,有手艺的中年人都不愿意再做狗娃咪。
东龙山狗娃咪具体产生年代无从考证,据八旬老人冀彩凤(已去世)讲,早在清朝时期,就有狗娃咪在当地庙会上出售。捏制狗娃咪的手艺代代相传,龙山村几乎户户都精于此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六十年代前,群众烧制狗娃咪出售给“转货郎担”的,用以贴补家用;八十年代之前,狗娃咪的生产很红火,周边洛南、大荆、腰市等地群众纷纷前来购买,是儿童的重要玩具;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转,儿童玩具逐渐向高档化、电子化发展,狗娃咪逐渐被冷落,但每年仍有一部分狗娃咪被商贩收购,远销陕、甘、豫数省的乡间。近年来,狗娃咪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被人们或收藏、或赠送,甚至走出国门。已连续三次参加陕西省文化博览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东龙山狗娃咪的制作共分制泥坯、捏制,烧制上釉色三个工序。制泥坯:取东龙山特有的板土(粘土,俗称红胶泥土),碾碎过筛,置于青石上日晒,待干,再用水洒湿,置几个时辰,让板土充分濡服后,和成泥团,用锤捶打,直至细绒,装于瓦罐中待用(可储存数月,甚至数年)。捏制:取出瓦罐中的泥坯,揪成小剂,开始捏制。捏制人全凭自己的手艺,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一截泥条,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先捏出狗娃咪的头部,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出狗娃咪的4条腿。然后,捏制人左手拿着捏好的狗娃咪,右手用一根约8公分长的细枣木棍一端按出狗娃咪的两只眼睛,再用栆木棍一端从狗娃咪嘴部到脖子部捅出一个小孔,最后用枣木棍从脖子一端出口往狗娃咪肚子再捅一个约1.5公分的小孔。就这样,一个憨厚稚趣的狗娃咪便做成了。烧制上釉色:捏制好的成坯待干后置于农家的柴草灶膛中,用烧饭时的火候烧制半个多小时后取出,待温度适中时,以松香涂其身,则显通体乌黑铮亮,再以黄胆红点缀,整个制作完成。
东龙山狗娃咪流传数百年,不仅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更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1、娱乐性。数百年来,狗娃咪作为民间玩具,以其低廉的造价,小巧可爱的造型受到人们的喜爱,极具娱乐价值;
2、地方特色。狗娃咪由龙山特有的板土烧制,用当地产的松香上色,其制作透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
3、考古价值。东龙山位于紫荆古人类遗址附近,是龙山文化的沉积地,从考古出土的器物以及同期其它地方的出土物来看,狗娃咪造型与这些出土物有着极为相似的造型,其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1、现代玩具对狗娃咪的冲击。由于现代玩具的冲击,狗娃咪正逐渐被五光十色的现代玩具所取代。
2、由于狗娃咪制作工序繁杂,费时费工,而其售价又很低廉,制作狗娃咪的人越来越少。
3、缺乏传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从事狗娃咪制作的,烧制狗娃咪的老艺人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年事已高,如果再不采取保护措施,狗娃咪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品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1年,组建首批文化艺术档案,将东龙山狗娃咪收录其中。
2004年,征集东龙山狗娃咪等作品1000余件举办商州区首届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引起社会关注。
2007年,开展全区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并建立了首批区级名录,东龙山狗娃咪进入区级名录(现为市级名录)。
2007-2010年,征集东龙山狗娃咪等代表性作品参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
主要器具:板土、瓦罐、枣木棍(分圆柱形和锥形两种)、松香、黄胆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