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丹凤县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秦楚文化的双重影响,再加上丹凤人乐于接受外来文化思想,使得“高台芯子”艺术不断发扬光大,它即有秦人的勇敢豪放,又有江南楚文化的委婉细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高台芯子”是丹凤县广大群众节日喜庆必不可少的艺术表演项目,曾参加了1999年中国西部二交会民间艺术表演和2000年神州世纪游民间艺术表演。2005年陕西卫视台《今日点击》栏目春节特别节目《腊月·正月》,以全方位多视角向全球观众介绍并宣传了丹凤“高台芯子”艺术的整体风貌。
丹凤“高台芯子”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完整保留了“高台芯子”这一具有历史原型的民间杂技艺术形式,它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中华民族所贡献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它具备了一定的历史价值。
“高台芯子”是把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的一个面集中在一个点上,通过造型艺术展现出来,在形式上既惊险离奇、又玄妙优美,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对“高台芯子”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发展是中华民族责无旁贷的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丹凤的芯子艺术必将在继承传统优秀成分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艺术元素,创新超越,以更加美好的雄姿展现在人们面前。[1]
起源于宋元时期,由民间杂剧演变而来,通过广大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和发展,世代相传,使“高台芯子”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由于没有记载,最早的形成过程无法考证。 [2]
丹凤“高台芯子”,它属于民间社火之一,最初起源于宋元时期,由杂剧演变而来,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杂技艺术。
“高台芯子”是丹凤县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形式之一,它与群众的风俗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每逢重大节日,高台芯子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春节,从初六耍到十五,各种各样的芯子在锣鼓仪丈的带领下在大街上巡游,召来数万人观赏,芯子的奇妙艺术,增加了人们节日的气氛,也充分展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将其挖掘推广,将为丹凤的旅游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使人们在充分了解高台芯子艺术的同时,也会对丹凤县的经济建设及其各个领域有一个新的认识。
“高台芯子”的制作过程:高台芯子的材料由方桌、芯桩、三米长的抬扛两根、麻绳、芯杆。其中芯杆是最关键部分。艺人运用力学原理,根据造型要求,精心设计好,用铁棒打造成内架,固定在方桌上,用以装扮各类造型的型芯。然后把小孩绑上去,化好装,穿上戏服,一台芯子就完成了,最后将木扛绑在桌沿下,由四人抬着向前走。
丹凤县“高台芯子”内容上可分为三大类,即“文芯子”、“武芯子”和“血芯子”。
“文芯子”,是以表现爱情故事为主,兼容宣传时事政治等。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西湖借伞》、《黛玉葬花》、《夫妻识字》、《兄妹开荒》、《送子参军》、《喜迎奥运》、《计划生育》等。文芯子的特点在惊险中又透露出一股文雅舒展、干净、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在《西湖借伞》中,许仙在百花丛中,手持雨伞,白娘子轻歌慢步,足点伞沿,凌空舞袖,使观者如临仙境,心况神怡。《兄妹开荒》:哥哥肩着镢头,妹妹站在镢头脑上,臂挂竹篮,手提罐饭,欢歌笑语,一派解放区青年热爱劳动的场面,摧人奋进。
“武芯子”以刀枪、棍棒为道具,以武打造型为土,弘扬正气,惩恶扬善,精妙的造型加上爱憎分明的主题,使人看了拍手叫绝,难以忘怀。如《拳打镇关西》武松一拳把镇关西打在空中,镇关西定格在武松的拳头上;《枪挑小梁王》岳飞把小梁王挑在枪尖上,抛于五米多高的空中;《真假美猴王》,真假美猴王在空中过招,两拳相撞,中间一轴,空中旋转,二人云里来雾里去,打的天昏地暗。
“血芯子”以恐怖见长,一把刀由头顶插入,血流满面;把剪刀插入眼中,眼球外露;一根银枪由前心进,后心出,被刺者高悬空中鲜血直流;开膛破肚,肠子肚子流在外面,使人又恶心又害怕;恶鬼掐着人脖子高举空中,双眼圆睁,张口露舌,双脚乱蹬。使人看后晚上睡觉恶梦连连。
高台芯子从形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独芯子”:就是一杆芯子上一个人,这样的芯子虽然简单,但特别漂亮,也不失奇巧,如《黛玉葬花》,《嫦娥奔月》,《窦娥怨》,一般都是高悬空中,动感十足。
2、“双芯子”:就是一杆芯子上有二人,上下两层,上为主下为辅。也有二人平站的,一般为转芯子所用。
3、“众芯子”指三人或三人以上,最多不超过五人,一般分二层或三层。
4、“转芯子”芯杆底部有一转轴,芯杆上的人物造形,在行进中可以转动。
5、“吊芯子”又叫“吊胡芦”,或叫“金线吊胡芦”,就是用细线将一人吊在空中,所吊之人物一般是丑角或反派人物,一般所用的线是细钢丝,远处看不见钢丝只看见人在空中动作。
6、“背芯子”也叫“肩芯子”,准确的讲是“挑芯子”,一个人肩一个棍,后面挑一人,这个“棍”可以改装成劳动工具,也可以是刀、枪、棍、棒,中间有架子,在人身上绑
着,后边也有架子,在小孩身上绑着,这个架子就是“芯子”。一般是在地下走的。
7、“担芯子”,结构和“挑芯子”一样,只不过是两头有人,也是在地上走。
8、“平朵”也叫“平台”,是不用芯杆的芯子。在方桌上设置一个小舞台,演员在上面不断变换造型,也可以跟随音乐跳舞唱歌。
9、“骑独杠”二人抬一个3米长的杠子,一人骑在上面,一般是逗人笑的丑角。
“高台芯子”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绑在牛身上,马身上,也可布置在拖拉机上,汽车上,但丹凤人还是喜欢抬着走。因为芯子以高奇险为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行进中,一般有二至三人手持“T”字型长杆做保护,一是防止芯子侧倒,二是途经村镇将横位的电线撑起来,以确保安全顺利进行。
丹凤人通常把耍芯子叫“斗”芯子,有挑逗和争胜的意思。各地方过年耍芯子从正月初六开始,一直要到正月十五,街两头有一方开始,就扮一些具有侮辱对方的芯子。如新郎官到对方娶了媳妇,大肚子女人到对方生个孩子等。对方第二天就开始耍芯子,先是回敬对方。随后就比看谁的芯子出奇,每天都有新花样、新变化,特别是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县的芯子在县城集中展示,各路艺人大显身手,参展的芯子惊险、奇特、巧妙、风趣,使观看者无不拍手叫绝,同时也对丹凤“高台芯子”这一民间文化艺术肃然起敬。[3]
“高台芯子”是丹凤县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文化实践中,所创造的一门独特艺术,它具备了六大特征。
一、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丹凤县的前身是古龙驹寨,地接秦楚,水趋襄汉,陆入秦晋,是闻名于世的水陆交通要塞,商贾云集,帮会众多,每年都有帮会庆典活动十多次,尤为重大的当属船帮庙会,除唱戏外,主要就是芯子表演。
二、它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每台芯子在制作前都要先定主题,围绕主题构思造型,使观赏者一目了然。芯子的主题思想都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三、它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整个芯子造型都是通过力学原理塑造而成,在不协调中寻找协调,在不千衡中寻找平衡,每个芯子艺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一台芯子的优劣,艺人的水平起决定作用。
四、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每年春节或其它节日活动,高台芯子吸引了数十万人参与。工农兵学商,各个行业、各个部门都会奉献最少一台芯子。特别是外地游客赶来观赏丹风芯子,都会被这独特而又神奇的艺术形式所感动。
五、它具有独特的传承形式,芯子的艺术传承无需拜师学艺,由于它参与的广泛性,使爱好者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心领神慧,只要热爱、投入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六、它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由于丹凤县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秦楚文化的双重影响,再加上丹风人乐于接受外来文化思想,使得芯子艺术不断发扬光大。“高台芯子”的惊险离奇,反映了秦人的勇敢豪放,它的玄妙优美,又具备了楚文化的委婉细腻,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风格。[4]
一、历史价值:“高台芯子”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完整保留了“高台芯子”这一具有历史原形的民间杂技艺术形式。它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中华民族献上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二、艺术价值:“高台芯子”是把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面集中在一个点上,通过造型艺术展现出来,即客观又概括。在形式上又有惊险、离奇、美妙,使人看后回味无穷。它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三、经济价值:“高台芯子”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决定了它的经济价值,丹凤的“高台芯子”曾多次全方位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如1990年世界16个国家83位国际友人来丹凤考察,看了丹凤的200多台芯子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1999年“中国西部二交会”和2000年“神州世纪游”重大活动在商洛举行,丹凤芯子作为庆祝活动的主打节目参加巡游,受到了国内外客商和游人的高度称赞。2005年春节,陕西电视台卫星频道的《今日点击》栏目专题片“腊月·正月”节目向全球全方位介绍了丹风“高台芯子”,把丹凤的“高台芯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重点着力开发丹凤“高台芯子”来为旅游工作服务,对丹凤的经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5]
“高台芯子”是一门民间杂技造形艺术,供人欣赏。它的制作器具有方桌、芯桩、木杠、芯杆、麻线、戏剧服装等,通过艺人的巧妙绑扎而成。 [6]